崔祥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教師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區發展中心”)立足教師發展需求,多點施力,為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賦能,通過持續的“組合拳”和“作用場”,形成推動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強大合力,打造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體育教師隊伍。
一、凝聚心力:激活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
促進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育其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認同感,并幫助其繪制好專業發展的規劃藍圖。
1.樹立正確人生觀
人生觀決定著青年體育教師的價值取向及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決定著其具體行為方式和對待教師這個職業的態度。對青年教師而言,只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并通過不斷地追求和探索,才能在教師生涯乃至人生旅程中尋找到真正的目標和價值。因此,教育管理部門、學校都有義務組織青年教師展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在深層次的討論中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一種怎樣的教育生活,追求的是一種怎樣的教育人生,如何在繁重的教育教學中找尋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促使自己從平庸走向優秀,直至卓越。
為了幫助青年體育教師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區發展中心在每年的新教師崗前培訓中,都會組織開展教師追求、師德修養與人生價值等主題的講座,引導新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面向鄉村青年教師群體,每學期都會組織開展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學習、人生價值專題講座,培育教師扎根鄉村教育的深厚情感。此外,區發展中心定期開展評比,通過樹典型、選標兵等方式,引導青年教師形成對教師職業的完整性、正確性認識,增強自身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2.培育職業認同感
青年體育教師正處于職業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要積極引導他們從內心深處為教師這一職業而感到光榮,始終把做“四有好老師”作為矢志不渝堅持的準則和奮進的目標。
為培育青年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區發展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組織開展“江寧教育好故事”“最美教師”等師德主題宣講活動,讓青年教師從身邊教師的光榮事跡中感悟職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強化師德學習,通過多層次、常態化的師德專題學習,修煉青年教師的內心;開展“和名著對話,與名師同行”主題閱讀活動,從于漪、斯霞、李吉林等名師身上感悟教育的力量,堅定教育初心;依托身邊的師德教育資源,組織教師走進“陶行知”師德館,感受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愛國情懷,厚植職業情懷。
3.繪制發展規劃圖
職業規劃猶如大海里的航標,能夠指引教師向著專業目標不斷努力。當下,很多青年體育教師尤其是剛入職的新手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發展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規劃。因此,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幫助其結合自己成長的歷程和所處階段,對其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展開分析,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個人專業發展目標,繪制適宜的發展規劃圖。
區發展中心引導和幫助不同年齡段的青年教師制訂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規劃。對于剛踏入崗位的新教師,樹立“一年過關、三年成新秀、五年成骨干”的目標;對于骨干青年教師,激勵他們向著區級學科帶頭人奮進;對于區級骨干教師,對照市級榮譽標準,幫助他們制訂更高層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層層遞進,推動著青年體育教師持續努力,不懈奮進,邁向一個又一個更高的臺階。
二、形成合力:提升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力”
區發展中心作為教師發展的管理者、推動者和引導者,應為青年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鋪路、搭梯、架橋,推動其成長的外部環境不斷優化,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強大合力,促使青年體育教師精準發展、抱團發展、借力發展。
1.聚焦短板,精準發展
教育科研是青年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實教育理念、呈現教育智慧的一個重要窗口。但在現實中,教育科研卻是青年體育教師的“阿喀琉斯之踵”,是阻礙教師晉升的最大短板。對此,區發展中心聚焦這一短板,把教育科研作為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寫促讀、以寫促教、以寫促思,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為切實提升青年體育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區發展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幫助他們精準發展。如,通過發放專業書籍、開設專家講座、組織讀書分享會等形式,培養他們熱愛閱讀的習慣,夯實教育寫作的內生力;立足教師發展核心訴求,組建區級教科研培訓班,吸納優秀青年教師入班,結合教師自身情況和發展欲望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項培訓活動,如名師經驗分享、學員成果交流、教科研主題沙龍等,切實提升學員的教科研能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論文、案例、課題評比活動,激發教師的教育寫作熱情,增強教育寫作的吸引力。
2.創設平臺,抱團發展
為切實促進青年體育教師發展,區發展中心組建了多個符合不同教師發展需求的研修班,遴選區內優秀教師參與,以點帶面,做好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如,針對教科研能力薄弱這一問題,開設教科研培訓班,著重提升參訓學員的教科研能力;針對鄉村教師發展外力不足的問題,實施鄉村學校“種子”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城鄉教師“攜手共進”,全方位促進鄉村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針對區級學科帶頭人教師發展平臺不廣闊的現狀,成立“市級名師后備班”,依托“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創造機會促進教師更高層次的發展。
3.依托項目,借力發展
長期以來,絕大部分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游離于學校發展體系之外,幾乎都是以一種常態教學中生成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開展教學與研究。這種研究方式更多地依賴于教師淺層的教學經驗,不能夠系統、全面地支撐起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需要學校通過項目化的研究,助力青年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
區發展中心經過調研發現:當下,幾乎所有學校都會將重大項目或規劃課題研究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但是能夠把體育團隊納入其中的學校少之又少。為此,區發展中心分批開展了全區性的課題(項目)研討班,聘請專家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各學校將重大項目或規劃課題分解細化,將其中的子項目、子課題研究下放到體育教研組,讓青年體育教師成為項目的研究者和參與者。如,江寧科學園小學,多年來深耕“區分性課堂”這一課題研究,在南京市乃至江蘇省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區發展中心的指導下,學校依托“區分性”課題衍生出“小學體育‘區分性課堂的實踐研究”這一子課題,讓學校的青年體育教師參與進來,承擔相應的任務,借助研究實現了自身專業的發展。
三、增強浮力:拔高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競爭力”
區發展中心架設更多“浮橋”,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浮力”,為青年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展示契機和發展平臺,構筑了一個更豐富的專業發展體系。
1.豐富評價體系,讓更多的教師浮現出來
據統計,江寧區現有35周歲以內的青年體育教師近350人,但其中擁有“區優秀青年教師”及以上頭銜的教師僅60人,占比17%。尤其是廣大鄉村學校,受學校整體發展滯后的影響,青年體育教師成長緩慢,擁有區級頭銜的青年教師屈指可數。基于此,除了強化對鄉村教師的幫扶和支持力度,還迫切需要豐富教師評價體系,讓更多優秀的青年體育教師有機會浮現出來。
為破解這一難題,2021年9月起,區教師發展中心在原有區優秀青年教師—區學科帶頭人—市優秀青年教師三級發展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面向工作5年內的教師增設區“教壇新秀”評比,并指導各學校開展校級優秀青年教師、校級學科帶頭人評比,這使得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更加豐富、健全,為不同層次的青年教師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機會和發展平臺,促使他們走上專業發展的“快車道”。
2.創造展示機會,讓內心的思想浮現出來
青年體育教師在學校通常承擔著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和事務性工作,卻經常處于學校這個“舞臺”的角落,缺乏呈現自己教育主張和教學觀點的機會。為此,區發展中心創造展示平臺,讓青年體育教師從“舞臺”的角落走向中央,讓內心的思想浮現在大家面前。如,每次區級研修活動,都留有充足的時間給青年教師,讓他們勇敢地發表意見和建議;經常性地開展專題講座、報告會、辯課、沙龍研討,讓青年體育教師有更多契機表達自己的教學主張;提供更高級別的平臺,讓青年體育教師有機會與學科專家同臺展示,在對話中碰撞思維,升華教育理念。
這些舉措,顯著提升了青年體育教師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等能力,使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樂于在研修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教學觀點,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他們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也得到了鍛煉與發展,在一次次思維的碰撞中提升了自己的專業素養。
3.拓寬發展平臺,讓獲得的成績浮現出來
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同時也是積累成果的過程。為了讓青年體育教師的成績更多地浮現出來,區發展中心拓寬教師發展視野,把青年教師自我發展的成果顯性化,如榮譽表彰、公開課講座、論文獲獎等。這些成果推動著青年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讓他們清楚地看到自身的進步,切實增強職業自信和發展動力;同時也讓他們進一步反觀內省,發現自身的不足,糾正行為的偏差,高效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
近年來,區發展中心組織的青年體育教師專項競賽已成常態,如新入職教師的教學設計評比、工作第三年教師的論文評選、工作第五年教師的課堂展示等。這些針對性的競賽為青年體育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促使其獲得更好的成績,推動其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拾級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