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賽男
【摘 ?要】為提升初中物理學業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依托于某物理學業質量的問卷調查,分析了產生物理學業質量全體性差異的原因,并結合多數學校物理教學實際,從認知能力、解題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情感注入等角度,提出了初中物理學業質量的提升策略,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教學實踐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學業質量;問卷調查
在傳統的物理學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和機械記憶,學生往往只追求得高分而缺乏對物理學實際應用的理解。然而,近年來,教育界普遍認識到培養學生的物理認知能力和解題畫圖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研究采用新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初中物理學業質量。
一、初中物理學業質量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及內容
為研究初中物理學業質量產生群體性差異的原因,本文以某問卷調查為例進行分析。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為A學校、B學校、C學校的九年級學生。九年級學生完成了一整學年的物理學習,對于相關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對于物理學科有較為理性的認識,其科學素養具有一定可塑性。所以此次問卷調查選取不同學校九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A學校為城鎮學校,生源質量較好,物理成績較高,處于調查區域內的物理成績排名前列。B學校的教學質量相對薄弱,再加上多數生源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存在一定集聚效應,成績一般。C學校為當地農村學校,雖然生源質量一般,但成績良好,學校偏向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素養。
此次調查參與人數共計240人,三所學校參與人數均為80人,平均年齡均在14~15歲。為探究不同學校的物理學業質量,此次問卷調查從科學思維維度、物理學習興趣維度、自我認識維度三個角度設計問題,并設計4種選項,其中D為肯定選項,代表學生在此維度的考查處于優勢。
一是科學思維維度。此維度設計三個問題,比如問題①在表達自己對科學知識的看法時,能夠保持表述的完整性,更利于他人理解。A:從不,B:很少,C有時,D:經常。問題②當其他人表達科學想法時,能夠準確理解其中含義。選項同上(后續問題選項均為此形式)。問題③當搜集相關科學信息時,力求將信息條理化。
二是學習習慣維度。此維度可設計三個問題,旨在考查學生日常是否具備物理的學習習慣。比如問題①當存在課余時間時,是否會選擇學習有關于物理的知識。問題②是否會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探究其原理。問題③在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時,是否會回憶以往解決過的科學問題。
三是自我認識維度。此維度可設置兩個問題,比如問題①對自己未來的物理學習是否有一個清晰的計劃。問題②完成部分實驗后,是否會對實驗過程進行反思。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根據上述調查方法,A學校在科學思維維度方面,選擇D的人數為65人,占比為81.25%,其余選項占比為18.75%。B學校選擇D的人數為35人,占比為43.75%,其余選項占比為56.25%。C學校選擇D的人數為54人,占比為67.5%,其余選項占比為32.5%。上述數據證明,A學校學生在科學思維方面更強,其次為C學校,最后為B學校。
在學習習慣維度方面,A學校選擇D為75人,占比為93.75%。B學校選擇D為25人,占比31.25%,C學校選擇D為65人,占比為81.25%。證明A學校學生學習習慣較高,其次為C學校,最后為B學校。
在自我評價維度方面。A學校選擇D為55人,占比為68.75%。B學校選擇D為34人,占比為42.5%。C學校選擇D為65人,占比為81.25%。證明C學校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較強,其次為A學校,最后為B學校。
綜合上述數據可發現,A學校的物理學業質量較強,其次為C學校,最后為B學校,和物理成績排名的順序基本相同。學業質量的高低反映了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學習動力和學習態度等因素。一個學生的學業質量好意味著他們在學習上表現出色,能夠有效地掌握學科知識,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業質量差則表示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困難或不足,需要加強和改進學習方法和策略。其中A學校的物理學業質量較高的原因可歸結為教學方向更偏向于科學素養培養,生源質量較好。C學校學業質量良好的原因可歸結為教學方向更側重于科學素養培養,但出于生源質量一般、教學方法陳舊等原因,物理學業質量和A學校相比較差。而B學校雖然地處城市,師資力量較強,但由于生源質量一般,教學方向偏向于應試教育,因此物理學業質量和其他兩所學校存在差異。
二、初中物理學業質量產生群體性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學習內驅力不足
一是缺乏興趣。對于一些學生來說,物理學科可能缺乏吸引力或有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導致他們對學習物理缺乏興趣。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物理的應用和實際意義缺乏了解,或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使得他們產生了厭倦和不愿意投入精力的情緒。
二是學習目標模糊。如果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或對物理學科的重要性和未來發展前景缺乏清晰認識,他們可能缺乏對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他們可能無法將物理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和職業規劃聯系起來,從而缺乏對學習的動力。
(二)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一是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學習物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投入和規劃,但有些學生可能沒有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他們可能會拖延學習任務、浪費時間或無法合理安排學習與休息的時間,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二是缺乏自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律性。如果學生缺乏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誘惑或分散注意力,無法專注于學習物理。
(三)教學方法陳舊
一是傳統的講授型教學。傳統的講授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學生的被動接受。教師通常在課堂上大量講解概念和公式,而學生則主要進行死記硬背和應試準備。這種教學方法缺乏互動和參與,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是缺乏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強調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和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使用啟發式方法,無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這種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
三、初中物理教學提升學業質量的策略
(一)認知能力提升
一是培養探究精神,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分析和推理推斷,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實驗和項目,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二是引導概念建構,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的物理概念框架。教師可以使用圖示、模型、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抽象的物理概念,幫助學生形成準確的概念表達,并將其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發現概念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促進整體認知的建構。
三是強調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相結合,增加學習的意義和動機。教師可以利用實際案例和實例,展示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培養他們的物理直覺和應用能力。
四是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觀看視頻、進行虛擬實驗等多種途徑深入學習物理知識。這樣的學習資源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促進其自主學習。
五是促進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項目合作等方式互相交流和分享知識。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還可以提供學習中的互動和反饋機會,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解題畫圖能力提升
一是強調問題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在解題前,學生應該仔細閱讀問題,理解問題所涉及的物理概念和條件。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問題拆解成更小的子問題,并確定所需繪制的圖示。
二是學習基本圖示技巧。教師應當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物理圖示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的圖示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準確地繪制物理問題所要求的圖示。
三是提供范例和實踐機會。通過提供范例問題,并展示解題過程中如何使用圖示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解題思路和圖示的運用。此外,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自主進行練習和嘗試,逐漸熟練掌握繪制圖示的技巧和思維方式。
四是引導思維轉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物理問題轉化為圖示問題,并相應地利用繪制的圖示進行分析和解答。這種思維轉換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視化形式,更好地理解問題和找到解決方案。
(三)學習興趣提升
一是創設有趣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通過裝飾教室、使用多媒體資源和展示實物等方式,創設一個富有吸引力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這樣的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加他們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二是引入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小組競賽、物理實驗演示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些活動可以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動力。
三是建立與學生經驗和興趣相關的聯系。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選取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案例和實際應用,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的經驗和興趣相聯系。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識,并對物理學的應用產生興趣。
(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是樹立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將其分解為可管理和可衡量的小目標。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并定期回顧和評估進展,以保持學生的動力和專注度。
二是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鼓勵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并培養他們按照計劃自覺地安排學習時間。教師可以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分配時間、設定優先級和克服拖延癥。
三是制訂學習計劃。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制訂高效的學習計劃,包括將學習內容分成適當的塊、制訂時間表和設置復習周期。這樣的計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組織學習,并提高學習效果。
四是鼓勵反饋和自我評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定期進行自我評價,識別自己的學習強項和改進空間。同時,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造力,而注重培養學生的物理認知能力和解題畫圖能力的教學策略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這些策略包括引導概念建構、與實際生活聯系、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促進合作學習等。這些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他們對物理學的深刻理解和應用能力。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初中物理學業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初中物理學業質量群體差異的成因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21JY14-CSFX-L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