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楠楠 張宜玲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重要內容,更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并傳承優秀中華傳統體育的必要途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清晰的設計邏輯是高效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保證,更是促進學生技能提升、全面發展的關鍵。因此,加強對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聚焦能力提升,推動問題解決
優質的跨學科主題設計能夠自然、有效地連接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助推學生在復雜的運動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感知,提升學生體能水平和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在《定向運動》一課教學時,10名學生1組,共分為4組,按照地圖標識,小組合作依次找到打卡點并蓋章,為了更快速、準確地找到方位,可以有效融入科學學科《指南針的使用》和數學學科《線段比例尺》一課的內容,每組排頭學生手拿打卡單,一名學生手持指南針,比一比哪一小組最快集齊所有章。此環節在保證運動負荷的同時,使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復習了指南針的使用方法,鞏固并運用辨別方向知識,在比例尺的計算中提升了數感和運算能力,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聚焦教學方式,注重思維激發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要變化多種教學方式,將傳統的“以知識與技能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激活思維,幫助其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技能。
如,在籃球館內進行《生活中的爬行》一課教學時,10名學生1組,首先讓學生嘗試各種形式的擦地板,跪著擦、趴著擦、蹲著檫、俯撐擦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家務勞動時可能出現的狀態。不同擦地形式的變化能夠調動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出正確且省力的擦地動作是手腳協調并向前推著擦。而后通過擦出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形狀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增加練習的密度和難度,最終速度快且擦出圖形美觀的學生被評為“勞動小衛士”。此設計將體育學科知識與一年級數學學科中的《認識圖形》相結合,在擦地板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手腳配合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核心力量,更激發了學生對圖形的感知能力,并提高了學生學會觀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聚焦真實情境,連接生命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可見真正的學習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緊密圍繞課的目標、內容、情感,切實助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敬畏自然和生命。
如,在《障礙跑》一課教學時,可以與生活中“火災脫險與救助”的真實情境結合。開始部分教師通過播放一段火災視頻讓學生逐漸融入危險情境,在慢跑中融入掩口鼻、俯身跑等動作為主教材的教學鋪墊。在基本部分教學時,10名學生1組,分為4組,每組縱隊排列,各組依次魚貫出發,采用鉆、跨、繞、爬等方式通過路途中的各種障礙。安全通過并到達對面海綿墊圍坐即為安全,比一比哪一小組速度最快、動作最規范。此設計模擬火災逃生路途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將體育學科知識與小學消防安全課《火災逃生我能行》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移動性技能,發揚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同時學生的避險技能與自救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