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國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重視跨學科融合。教材內容設計應體現與不同學科知識的關聯及整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跨學科主題學習用來強調教學內容的多學科對話和合作,體育教師在進行案例設計時,要聚焦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跨學科”理解與應用。結合實踐經驗,筆者提出以下兩點策略。
一、整合教材,體會知識融合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本質上仍屬于體育課的范疇。教師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整合體育學科的運動技能或體育理論知識,而且要考慮如何將數學、地理、生物、物理等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本學科進行融合。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動態的,體育教師在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中,要選用能夠貼合本學科教學內容、能夠切合主題有效融合的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并且讓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知識放在合適的體育情境中進行串聯。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既聚焦于跨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同時也是一種深度探究的學習方式。
如,在選取學科知識點時,教師可將“離心力與向心力的關系”融合到體育課堂中彎道跑技術的教學。將物理知識和運動技術進行整合,拓展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多維感受。讓學生在彎道跑技術學練中感受擺臂“內小外大”“內大外小”對彎道跑速度的影響。當學生已經在物理課堂中對離心力和向心力有了一定了解時,體育教師只需要將運動技術和物理知識進行整合,就會引起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思考:在彎道跑中為了使運動方向不斷變化,運動員的身體就要向加速度方向傾斜,根據F=mv2/r可知,彎道半徑越小,向心力越大,人體傾斜角度越大,對彎道技術要求越高。不同的人體傾斜角對向心力有不同的影響。采用此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愿意主動提高其運動能力,并帶著對運動技術原理的思考進行自我探究式學習;同時,還能夠使物理概念和規律在頭腦中重現。
再如,在跳高教學中,教師在完成示范動作后引導學生思考背越式跳高的優點,提問學生為什么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剪刀式更能提高成績,教師可以借助數學原理,簡潔地畫出豎直方向上的直線示意圖,教會學生跳高的高度由3個距離決定:H=H1+H2-H3。背越式跳高的H3小,且弧形助跑有利于轉體增加初速度,因此,采用背越式跳高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根據所畫的直線示意圖,學生在腦海中更容易建立起所需要提高的重心高度的概念,培養學生對數學抽象和數學建模的應用能力,以期未來在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時對兩種數學素養有進一步提高。
二、善于觀察,活用問題驅動
在跨學科主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提出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某項技術間的關聯性,讓學生積極體驗和探究。教師要用問題驅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或改進運動技術。把相關知識放在體育情境中串聯,讓學生探究、構建學科之間的聯系。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能否用跨學科思維進行自主學練,跨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主解決體育運動中遇到的問題。
如,在水平四(初二年級)投擲實心球技術教學課上,為解決學生投擲角度和用力方法不當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入拋物線的知識點,采用畫平面示意圖的方式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不同出手角度對投擲距離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獨立改進運動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學生雖然能夠將實心球投出一定的距離,卻普遍存在動作不協調、姿勢不正確的現象。在上肢力量難以在短時間內提高的前提下,改變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是提高成績的重要前提。根據拋物線公式y=ax2+bx+c(a<0)可知,若要提高成績則需增加準線到原點的距離。教師融合數學知識講解后,學生會根據學到的原理自行理解并帶著問題驅動性地、主動地對技術動作進行改進,最終找到合適的出手角度和出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