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 姜文波:今年“世界電視日”中國電視大會主題“開蔚然新篇,創無限可能”,對于當前正處于快速變革的電視媒體,恰逢其時。今年10月,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電視媒體作為文化傳播的最重要媒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科技創新是推動媒體行業發展的關鍵,在互聯網和電子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服務已來到向“全媒體+超高清”升級換代的快速發展階段,全媒體是電視傳播的新模式,超高清是電視呈現的新形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目標,積極構建“5G+4K/8K+AI”戰略格局,依托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科創平臺,在超高清IP化制播技術、三維聲技術、超高清傳播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發展全媒體超高清是一次重大機遇,總臺將進一步推動廣播影視升級換代和戰略轉型,為新時代中國電視的美好明天作出應有貢獻。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祝燕南:讓中國電視機更懂中國百姓心,讓看電視更方便、更舒心。這個成效的背后是新征程上廣電工作開新局的辛勤努力。從今年年中開始,國家廣電總局新一屆黨組精心部署,全力推進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問題,向全國廣電戰線發出動員令。如今,北京已經有500多萬歌華有線用戶實現了“開機看直播”,浙江華數傳媒公司基本完成了4K智能終端、高清終端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定版的工作,開機20秒無操作自動進入全屏直播界面。電視機仍然是當前中國老百姓家庭里最主要的視聽終端。在電視技術日益高清化、智能化發展的今天,在為電視技術不斷進步而欣喜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電視是世界的,但歸根到底是屬于世界人民的。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 王效杰: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電視行業要聚焦媒體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賦能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促進電視行業轉型升級。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作為全國最大的廣播電視行業的社會組織,愿和廣大電視行業從業者一道,共同為電視媒體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 余俊生:目前,北京衛視、卡酷少兒衛視持續領跑全國同類頻道,廣播端全頻率以超八成份額牢牢占據北京市場首位,“北京時間”“聽聽FM”客戶端累計下載量分別較三年前增長6.4倍、10.6倍,“京視健康”等垂類新媒體品牌強勢進入各細分領域,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媒體融合發展正在呈現出一體融合、協同推進的良好態勢。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總編輯 趙磊:浙江廣電集團按照上級的部署要求,持續認真地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在全力謀劃推進“169融媒傳播工程”,一條主題主線是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浙江實踐,聚力實施的“六項計劃”分別是平臺“躍遷”打造計劃、內容生產“聚能”計劃、品牌升級“煥新”計劃、海外傳播“播種”計劃、文化服務“賦能”計劃、資源轉化“增值”計劃。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董濤:電視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牢記文化使命,賡續歷史文脈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廣大電視藝術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進內容創新、提高創作質量,以生動的筆觸反映時代新氣象,描繪人民新風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百城千屏”項目推進辦公室副主任 趙貴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在7月20日正式發布了“央視聽媒體大模型”(CMG Media GPT),這是首個專注于視聽媒體內容生產的AI大模型。為應對大模型發展對高質量、大規模、安全可信語料數據資源的需求,保障大模型科研攻關及相關產業生態發展,總臺還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10家單位聯合發起了大模型語料數據聯盟,為大模型發展提供高質量、大規模、安全可信語料數據資源,保障大模型科研攻關及相關產業生態發展。總臺對于視聽技術方面的布局,首先是聚焦5G+4K/8K+AI發展,全面推進超高清AI制播平臺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其次是聚焦全媒體超高清制播呈現,全力提升央視聽媒體大模型的研發實際效果;最后是聚焦媒體重點應用場景,積極推進AIGC在媒體領域的示范應用。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新華社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智能應用研究部學術帶頭人 楊溟:AIGC的能力正令許多業內人士不安,其中重要的危險就來自它可能已經成為產生錯誤信息的工具。數字虛擬角色(如數字虛擬歌手、虛擬主持和社交機器人)已出現在社交網絡平臺。不同形態的社交機器人已經成為政治、經濟等重大議題參與者,各種社交機器人發帖(如跟帖評論)、刪帖(越來越多地代替了人的工作)、辟謠、制造謠言(它能偽裝成各種身份進入社交媒體平臺、不分日夜地工作),還能夠與真人對話。人類的無盡創意是機器智能難以取代的,復雜世界中的關系識別是媒體識別真相的責任,需要數智化技術的加持,但又不能只將其當成技術層面的演進。科技倫理如今已深刻影響研究理念、商業模式、資本投向和人類命運。無論碳基—硅基,科幻—科學,東方—西方,人與自然的關系之道——既是規律也是路徑。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基礎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短視頻工作委員會會長 趙暉:“短視頻+ ”促進了媒介的迭代升級,形成了視聽內容的全場景建構與傳播,打破了媒介傳播的邊界,形成內容的垂直生產與信息的跨界傳播,它作為一種文化日益嵌套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甚至形成了一種新的人類文明生產與傳播形態。短視頻也催生了視頻化社會的加速,媒介社會化下的生活方式轉型。短視頻為元宇宙、OpenAI技術落地提供想象可能。從“短視頻+”出發,藝技融合,依托元宇宙和ChatGPT等技術構建了人類虛擬生活的新空間和新行為。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對人類自身帶來巨大挑戰,隨之而來的數字人、數字分身、數字具身正在挑戰人類的倫理邊界,同時也在塑造新的媒介生態。“短視頻+”催生了媒介新業態和新格局,視頻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文本,視頻化社會已經到來。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張洪忠:“對話即平臺”理念,即對話將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界面,大模型的出現將人機交互的形式由計算機語言、圖像界面切換為基于自然語言的對話,回歸到人類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對話似乎成為主流趨勢。ChatGPT只是大模型應用的冰山一角。基座模型是大模型應用的原型模型,經大量通用數據訓練,具有較強的基礎能力。開發基座模型需要具備一定的超算能力和互聯網數據資源基礎。總體來看,基座模型領域已經成為大模型賽道頭部企業與科研院所的角力場。在大模型生態應用產品開發中,垂類大模型將成為媒體領域未來競爭的聚焦點,企業需要生產出多功能新產品,去滿足用戶需求,基于大模型的傳播應用是互聯網生態轉變的大勢所趨。
央視市場研究(CTR)總經理助理、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姜濤:主流媒體依托在公信力、傳播力、內容生產能力等方面的顯著優勢,以內容、工具、技術、活動、產業為著力點,為媒體經營尋找創新思路,并已形成一定的優秀經驗。隨著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廣電媒體進入對用戶及社會資源全面經營的超融合階段。主流媒體不斷強化自有品牌建設、推動資源協同,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豐富運營與盈利模式,開創全媒體品牌建設相互配合、互為依托的發展大格局,以“主流媒體流量價值”為核心,通過深化公共職能價值,拓展價值服務范圍,創新價值經營模式實現多元價值再創造。主流媒體應更好的借助具有市場潛力和政策激勵的新業態方向拓展經營邊界,如數字技術、虛實聯動等領域;借鑒跑通模式,借力成熟IP開拓更加多元且高效的商業經營模式。在產生更大商業效益的同時,為廣電媒體傳播聲量提供新增量、新動能。
極光行業洞察事業部總經理 婁洋:隨著行業規范化發展,“減量提質”趨勢進一步深化,進入高質量投產恢復階段。在網絡視聽行業政策環境、流量環境、媒介環境的變化下,精準定位與融合協同成為行業縱深發展的新要求。在媒介端,內容分發渠道呈現多樣化趨勢,內容平臺需要實現多渠道、多終端融合協同發展,滿足用戶各場景需求。找準定位,成為行業在新環境中縱深扎根的基礎,融合發展成為行業向上生長的動力。從各視頻平臺蜂窩流量TOP10數據看出,內容制作正愈趨精品化,精品內容搶占了大流量。內容類型更加多樣化,短劇新勢力“異軍突起”,影響力持續擴大,推動行業在規范化要求下“百花齊放”。對視頻APP進行用戶畫像分析后發現,視頻平臺正在出現品牌分化,平臺打造差異化內容種類,深耕垂類類型,品牌屬性顯現。通過分析2021—2023年用戶在社交媒體上關于劇集風格類型的討論熱度詞云,會發現內容宣發興趣點發生了轉移。用戶討論點及關注點發生了變化,浪漫主義掀起了今年討論熱潮;劇集宣發、廣告營銷需找準傳播聲量擴大的發力點。當下呈現的趨勢是全渠道的數據貫通和AI技術正在賦能行業高效生產、運營與高品質應用,為未來行業發展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本期微觀點摘自2023“世界電視日”中國電視大會嘉賓發言
【編輯:郭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