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剛 閆思宇
伴隨《百姓看聯播》節目的“出圈”,《思宇講故事》《守一詞典》《大鵬探探探》《“大頭哥”的生活小妙招》等欄目以其鮮明的人格化特征承載內容、擴大傳播,迅速成為節目爆款的內容池。注重年輕態表達,為記者量身打造個人IP,培育具有獨特氣質的“網紅記者”,創新主流媒體表達方式,成為《百姓看聯播》欄目的鮮明特征。與之相對應的,這兩年各大媒體都在紛紛嘗試通過培育“網紅記者”帶動新聞內容的創新傳播,“網紅記者”也正在成為主流媒體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標配”之一。那么,主流媒體如何結合媒體屬性更快更好地打造“網紅記者”?《百姓看聯播》的做法是用足用好“破、立、精、融”的“四字邏輯”。其中,“破”是前提、“立”是根本、“精”是手段、“融”是目的,四方面相輔相成,逐步探索出一條時政新聞守正創新、融合傳播新路徑。
打造IP人設、培育“網紅記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贏得用戶。主流媒體要想贏得用戶,就得突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思維,顛覆現有新聞報道的文字語言邏輯、聲音語言邏輯、鏡頭語言邏輯、敘事方法邏輯,把爆點前置、信息集中、層層遞進、新奇特活等新媒體創作理念落到實處,真正創作一批讓廣大網友一見鐘情、喜聞樂見、念念不忘的精品佳作。《百姓看聯播》欄目中的子欄目,比如《思宇講故事》《守一詞典》《大鵬探探探》《“大頭哥”的生活小妙招》的主創記者均為“90后”,他們基于日常新聞采訪,在海量的選題里篩沙撈金,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思想,用過硬的業務能力體現專業價值,用獨特的風格標簽贏得網友的認可和喜愛。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這句童謠或許大家都不陌生,這也是“大頭哥”IP設立的靈感來源。“大頭哥”,是“網紅記者”郭宇翔出鏡的一個標簽和外在形象。可別小看這“大頭”,里面裝的全是老百姓喜歡聽、愿意看的生活小百科。今年2月,一場“倒春寒”讓河北很多地方的小麥發生了嚴重凍害。郭宇翔跟隨河北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郭進考來到晉州的田間地頭。按照尋常的報道思路,記者會用鏡頭記錄眼前枯黃的麥苗,再采訪郭進考搶救麥苗的具體措施。但是為了破局出陣,讓新聞有“看頭”還要有“用頭”,郭宇翔根據郭進考老師的專業提示,編制了一段順口溜:澆水次數要適量,寧少勿多微干好;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水充足扎深根。報道內容有了,如何去呈現呢?郭宇翔與小伙伴們經過幾輪“頭腦風暴”以后,靈光一閃,有了“真人主播+動漫大頭娃娃”的創意。于是,這個小團隊迅速篩選出了IP標識,“大頭哥”的形象就產生了。這種動漫呈現形式加上網言網語表達,令人過目不忘,每期節目都會收獲一大波“轉評贊”。
在新媒體時代,如何讓一篇報道從眾多同題報道中脫穎而出?確立人設是一個好辦法,簡言之,就是先讓用戶認準一個有特色的人,再通過這個人來傳播信息。《百姓看聯播》欄目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嘗試,比如讓善講故事的記者,聚焦民生領域,講老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讓有探知欲的記者,主攻產業經濟領域,解鎖全省主導產業、縣域特色產業的高精尖產品;讓常年扎根基層的記者,走進鄉村社區,帶網友逛逛美麗鄉村、和美社區的新圖景……記者定位明確了,個人的發展方向就明確了,這有利于記者在一個行業領域內深耕細作,日積月累成長為一名專家型的記者。在此基礎上,記者的專業人設立起來了,媒體的品牌價值也就立起來了。
《百姓看聯播》有個特色板塊叫《守一詞典》,是為“網紅記者”王守一量身打造的。《守一詞典》的每期節目都要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把河北新聞聯播里提到的一個新概念、一個新名詞或者一個專業術語解釋清楚,比如“專精特新”“小巨人”“工業用電量”等,讓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懂、聽得明白。這些詞往往是老百姓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詞。為了講好這些“大詞”“生詞”,王守一確定了一個“自來熟、愛嘮嗑”的人設,每次講詞,都把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擺進去,一下子拉近了與網友的距離。今年8月,《守一詞典》在解釋“雙盲”評選時這樣舉例說明:“評標就像高考閱卷,你不知道你的卷子是哪個老師打的分,打分的老師也不知道他評的是誰的卷子,主打的就是一個公平……這樣一來,杜絕了‘找熟人‘拉關系的問題,實現和‘人情分‘關系分說拜拜。”如此有趣生動的解釋,即便是外行也能輕松看懂門道,在輕松的氛圍里就能了解河北省推出的招標投標“雙盲”評審的創新舉措。
每件好新聞選題的背后,都離不開策劃先行。一個優秀的“網紅記者”不只是一個充滿朝氣、敢想敢干的年輕人,更是一個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好記者。他們既要有宏觀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新聞敏感,還要有充足的專業積累、熱切的民生情懷,只有站在策劃者的視角,才能整合各方資源,生產出優質的精品佳作。一名“網紅記者”的背后,往往是一個策劃團隊。在這個團隊里,有熱點搜集、文案撰寫、拍攝剪輯、海報制作、特效設計等多個工種,每個工種都由專業的采編人員負責,用專業創作精品,用專業贏得尊重,用專業吸引受眾。
《思宇講故事》也是《百姓看聯播》欄目的常設板塊,主要通過網感表達,挖掘一個個新聞故事,講述身邊人身邊事。就拿最近一期節目《村里來了靈芝兄弟》來說。這期節目主題是講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關聯當晚播發的河北新聞聯播。《思宇講故事》團隊迅速從過往采訪經歷中尋找類似的線索,發現一個月之前采訪的故事剛好切題。于是接下來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現有的素材重新“排兵布陣”。首先,故事主題要化大為小,找準切口。一個好的切口,應該是文章的核心新聞點,也是受眾的興趣點。切口一般藏在冗雜的稿件中,需要層層抽絲剝繭才能找到。通常在寫稿之前,團隊負責文字的記者習慣先梳理一遍故事的脈絡,再嘗試用一句話來概括整篇故事的內容,最后從這一句話中尋找“題眼”,把故事中最有料的情節“揪”出來。其次,故事內容要精彩前置,一秒抓人。讓故事一秒被人記住的“武林秘籍”,一定是反差感,俗話說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如何營造這種反差感?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環節要做得細致深入。最后,故事層次要充足豐盈,回味無窮。在講清了“是什么”以后,“為什么”“怎么做”這種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層次、延展性的報道同樣重要,不僅為用戶提供與聯播內容相關的更多背景資訊,還能讓新聞更有看頭。
“網紅記者”人設的確立,離不開各大媒體平臺的賦能,各大媒體平臺就是“網紅記者”施展才華的舞臺。《百姓看聯播》欄目按照“統籌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融媒體生產機制進行創作。在這種機制下,“網紅記者”生產的一件作品能夠通達各媒體平臺,“網紅記者”人設也會積極融入各媒體平臺尤其是社交自媒體,這樣能夠更加突顯了一個IP人設的品牌價值。從操作層面上來看,《百姓看聯播》的“網紅記者”既要在專屬應用程序上設立專有板塊,又要在冀云客戶端、長城網等長城新媒體集團自有平臺上開設專欄,還要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第三方平臺上聚合內容,通過統一IP標識、生產適配產品、選擇最佳發布時間,推廣個人形象,增加品牌曝光。在此基礎上,“網紅記者”還要加強與每一位網友的互動交流,及時回應網友的關切。只有融入網友、走近網友,與網友交朋友,才能贏得網友的認可。這些其實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在一次次節目傳播中融合,在一次次互動交流中融合,變“高高在上”為“平等對話”,以融合獲取好感傳播,通過認可一個人設記住一家媒體,進而重塑這家媒體的親民形象,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打造IP人設、培育“網紅記者”的過程,好比一場百米賽跑。以人為核心,選擇精準賽道,引領前方;以內容為起點,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創新突破;以傳播力為加速器,占領輿論高地,有所作為。《百姓看聯播》通過打造“網紅記者”IP人設的做法,是一種年輕態、開放式的內容創新生產探索,提升的是作品的優秀品質,激發的是采編隊伍的網感表達,增強的是欄目品牌標識和用戶黏性,在試點先行、不斷培育孵化的良性機制下,全力在主力軍挺進主戰場上開辟一條彎道超車的新賽道。
作者單位 長城新媒體集團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