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院平


摘要:黨刊是一支重要而獨特的輿論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引領并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成長,并將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引領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給傳統紙媒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黨刊在全媒體時代如何守正創新、發揮優勢實現轉型,值得思考。為此,黨刊需要主動作為,搶抓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關鍵詞:全媒體 黨刊 守正創新 突破路徑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媒體傳播方式、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廣。互聯網促使媒體傳播方式發生轉變,給黨刊帶來了巨大挑戰和沖擊,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為任何時候,黨刊聲音的權威性始終沒有改變,人民群眾歷來把黨刊的觀點視為黨和政府的聲音。目前,全國地方黨刊緊隨媒體融合的時代步伐,黨刊媒體融合如雨后春筍般突顯,一大批黨刊全媒體品牌在業界有了自己的平臺陣地,填充了傳統紙媒的不足,提升了黨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并提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論斷,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導性,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刊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陣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黨刊更應該堅定前行的信心和決心,堅決扛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自覺遵循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堅持黨刊姓黨、政治家辦刊的原則,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內容生產的政治把關、品質把關,把黨性原則貫穿到黨刊宣傳工作全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該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上履職盡責。堅持守正創新,循序漸進,強化全媒體傳播意識,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真正肩負起引導正確輿論、引導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引導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形成的重任。
新時代,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黨刊需要肩負更加重要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為中國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什么是全媒體?全媒體就是指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運用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通過互聯網絡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實現全方位多元化的傳播方式。相對傳統媒體,全媒體呈現出數字化、交互性、時效性、個性化等特點。以紙質出版傳播為主體的黨刊,進入全媒體時代面臨諸多挑戰。
1.創新思維的挑戰。由于受眾群體獲取信息和閱讀習慣的轉變,新媒體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以傳統紙媒為主的黨刊長期形成的辦刊思維和模式,使大多數黨刊工作者呈現思維定勢,他們觀念較為守舊,缺乏探路創新的勇氣,有怕失敗的心理等。在尋求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有的只是生硬、死板地將紙媒上的東西搬到新媒體平臺上,缺乏創新思維和運營理念。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更不是平臺的復制和平移,而是需要遵循媒體發展的客觀規律,既要結合新媒體特點,又要繼承紙媒的傳統經驗,全盤布局,精心謀劃,確定融合思路,進行頂層設計,突出內容創新、平臺拓展、傳播方式創新等。
2.生產內容的挑戰。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為王”始終是內在要求,在歷史的長河中,黨刊之所以能在主流媒體中間占有一席之地,歸根結底還是有過硬的內容支撐。如何充分發揮黨刊自身優勢,在全媒體融合發展中實現互補、更新,創新出符合時代特征且能夠滿足受眾需求的內容;如何將圖像、聲音、文字互融互通,文、圖、聲、影齊發,形成資源共享化、工作一盤棋的新型傳播格局,發揮新媒體矩陣作用,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是紙媒尤其是黨刊亟須解決的問題。
3.傳播方式的改變。在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同樣重要。黨刊歷來以文字為主,以文字起家,以文字立身,好的內容需要好的傳播形式,好的形式有利于傳播好的內容,因而在全媒體時代“技術”和“內容”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進行深度融合后,只有符合受眾需求的傳播方式,才能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受眾的差異化需求。為此,需要探索包括沉浸式傳播、互動式傳播、游戲傳播等多種傳播方式,在與受眾互動中實現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4.人才隊伍的挑戰。黨刊悠久的發展歷史使其發行渠道和讀者群體相對固定,但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和影響下,紙媒受眾數量日漸減少,經濟效益也相對下滑,由此也導致黨刊行業人才流失情況嚴重。加之新媒體傳播平臺和自媒體擴容增多,吸引了大量技術型專業人才。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行業發生重大變革,全新業態不斷涌現,這對新聞傳播從業者的綜合能力、技術素養和媒介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如需要他們能制作新媒體產品、進行數據挖掘與分析等。這對早已習慣紙媒傳播的黨刊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同時,在現有體制機制下,很多黨刊能夠為人才提供的薪資、工作環境、發展空間等還存在一定的局限,也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加入,這制約了黨刊的守正創新。
全媒體時代,黨刊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可或缺的新陣地。近年來,全國各地方黨刊積極順應全媒體時代發展大勢,對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膽實踐,從“互聯網+”到“黨刊+”,黨刊分會45家成員單位融媒體探索異彩紛呈成效顯著。重慶黨刊構建了“4+3+N”端、網、微、刊及主要社會類媒體平臺的全媒體發展格局,“七一客戶端”下載安裝量近50萬;北京黨刊依托“兩網三微一端”,推送新媒體產品近2萬件,總瀏覽量達5443.6萬;廣東“南方+”客戶端已實現下載量和營業收入“兩個1000萬”;浙江共產黨員雜志集團探索“刊網出版社”融合、“黨建+”服務多元化全媒體集群建設;《當代陜西》發展刊網深度融合新模式,建成了“當代陜西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逐步實現了從“分業管理”向融合管理、從點式融合向面式融合轉變;河北共產黨員雜志社打造了全國首家黨建類融媒期刊,走在全國地方黨刊融媒建設的前列;《當代江西》深化媒體融合,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制作《革命搖籃井岡山》融媒體作品;寧夏《共產黨人》形成以“共產黨人”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黃河云視聽、微博、抖音號、今日頭條號等9個類別的新媒體矩陣。其他各黨刊社新媒體產品生產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紀錄片、音視頻、H5等各種新媒體產品批量下線。截至2023年12月,全國地方黨刊新媒體數量300多個,黨刊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有力提升了黨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僅改變了傳統紙媒發行量不斷下滑的趨勢,而且呈現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攜手并進、相得益彰的局面,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全媒體時代,“一套話語滿足不了所有人,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互聯網信息傳播方式層出不窮,加快轉變黨刊工作者的理念,這對黨刊轉型發展而言尤為重要。為此,一是黨刊機構要著力構建多矩陣發展,不斷加強自身平臺建設。若只在第三方傳播渠道里爭搶用戶,只能“被動挨打”。除了鞏固、提升刊物發行量外,黨刊還應加強網站、客戶端、電子閱報屏等自有平臺建設,主動搶占市場。尤其是要更加重視對客戶端的建設,客戶端是順應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的產物,具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二是要用好第三方平臺。以第三方傳播平臺為依托,加強自身品牌建設,以社會熱點、百姓關注焦點、輿論引導等為基本選題準則,進行內容創作,發起話題討論,吸引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參與和關注,進而增強自身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全媒體時代,黨刊工作者必須跟上形勢,搶抓機遇,摒棄傳統的傳播思維,切實開動腦筋,培育互聯網思維,大膽創新內容和傳播形式,使其產品既要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又要接地氣,盡可能滿足受眾的差異化需求。
2.內容形式并進,打造品牌優勢。相比于自媒體,傳統媒體憑借已有的品牌影響力而更有權威性,也能更快形成全新的傳播網絡。一是黨刊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既要滿足受眾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又要保持主流媒體的思想引領力,確保傳播的內容在思想與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緊緊圍繞地方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時發布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動態,確保內容生產上的權威性。二是要充分發揮黨刊理論宣傳陣地功能,進一步增強對黨委、政府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宣傳闡釋力度,通過言簡意賅的形式,將黨的聲音及時傳遞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心中。三是黨刊要緊緊圍繞地方資源做足文章,展現各地方新聞資源魅力,塑造地方形象品牌價值。運用先進的技術支撐,構建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從欄目研發、技術支撐、內容分發、媒資共享等方面入手,加強自身建設,打造品牌優勢。比如,不僅要思考黨刊端發的稿子怎么寫,配什么圖片,版式如何呈現,還要思考新媒體端如何呈現,包括新媒體平臺稿件應采用什么樣的話語體系,合理融入視頻、插圖,海報、短視頻、H5、直播等。除此之外,還應當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云技術等,及時收集、整理受眾閱讀習慣,掌握其不同需求,有效挖掘受眾關鍵數據信息,并借助數據處理技術制定符合受眾喜好的內容。
3.加快人才培養,鍛造黨刊隊伍。全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其本質是人才之間的競爭。為更好地推進黨刊媒體融合發展,生產出高質量的作品,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是關鍵。因此,黨刊在發展過程中,亟需建立一支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為此,黨刊應加強對新聞出版類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按照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要求,強化業務能力培訓和實踐實操訓練,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內容創作、創意創新、經營管理、投資運營、數字傳播、網絡技術等人才培育為突破,引進和培養一批既懂宣傳和管理,又擅長新媒體運營的復合型黨刊人才隊伍。比如,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構建多元化用人機制,對內部現有的人員隊伍,從專業能力、業務特長、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梳理,對照媒體融合發展需求,分類別、分批次進行人才轉化,打造適應黨刊全媒體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對熱愛新媒體業務、學習能力較強的年輕人員,可以通過代培、跟班學習等方式,使其盡快掌握新技能后投入到新媒體崗位中。同時,制定出完善的激勵機制等措施,吸引更多新媒體人才加入,進而借助人才的力量,推動全媒體時代黨刊的轉型及升級,推動黨刊事業可持續發展。
在構建全媒體的新型業態下,黨刊全媒體要“借船出海”,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改造傳統黨刊業態,搶占網絡輿論制高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打造全面貼近受眾讀者、實施融合傳播的新型媒體矩陣,從而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型。

作者系中國期刊協會黨刊分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寧夏共產黨人雜志社策劃部副主任
參考文獻
[1]田光鋒,陳軍.共筑同心圓 聚力再出發——中國期刊協會黨刊分會2018年年會綜述[J].傳媒,2019(03).
[2]鄭志亮,田勝立,李憶簫.融合發展 守正創新:新時代出版行業與人才培養[J].出版廣角,2022(02).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