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茹 陳宇欣
摘要:國際傳播短視頻化正在成為新趨勢,并在實踐探索中彰顯出巨大傳播優勢,在增強國際傳播效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從《體驗中國》的形態變革、內容表達、情感共鳴這三個方面論述其對我國視聽節目國際傳播短視頻化的維度拓展,旨在為我國視聽媒體后續改革發展以及國際傳播力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體驗中國》 國際傳播 視聽節目 短視頻化
隨著國際傳播場域的復雜演變,我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開始將工作重點轉向短視頻化,強調主體多元化、視角微觀化、內容生活化等,用以適應短視頻正在成為國際傳播新常態的環境變化。由人民網人民視頻和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聯手打造的《體驗中國》,是一檔全新的真人秀短視頻系列節目,不同于以往的宣傳方式,該節目創造性地將知華、友華外國人作為主角,以他們的視角來客觀呈現和講述中國故事,并以短視頻方式進行濃縮式、精準化傳播,贏得了廣大受眾的認可。節目以全新視角和結構形態,有效拓寬了國際傳播維度,具有較強的創新性、示范性,值得學習借鑒。
國際傳播成功與否關鍵是受眾能否“聽得進”,能否引起受眾關注,激發他們的心理期待。如何通過“短視頻+故事”的形態創新,讓中國文化傳播到更遠范圍,始終是跨文化節目傳播的難點。
短視頻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可以通過與其他媒介形態的整合生成全新敘事機制,如微紀錄片、微劇、微綜藝等,有助于強化受眾體驗感,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受眾需求。短視頻的包容性因素結合了趣味性話題,在滿足受眾普遍心理期待的同時,可以有效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并參與傳播,進而擴大影響范圍,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
《體驗中國》拓寬了短視頻的形態邊界,在短視頻、微紀錄片、微綜藝的巧妙整合中,找到了新的平衡點,通過剪輯創新、形式創新破解“流量密碼”,快速吸引了受眾關注。
在內容體量方面,節目堅持“微制作”思維理念,通過輕量化+質感化內容生產,對正片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在5~10分鐘的短視頻中會生成十多條豎版微視頻,有效拓寬了短視頻的內容邊界,極大地豐富了受眾觀看體驗。
在剪輯制作方面,節目借助“微綜藝”進行形式包裝,利用跳剪、快切控制敘事節奏,巧妙融合花字、音效、特效等元素,極大地增強了內容趣味性。另外,其鏡頭捕捉十分精準,色彩鮮明的織染、個性十足的國潮文創等,不僅呈現了中華文化的時代傳承,還契合了新一代年輕受眾的審美訴求。
在形式呈現方面,節目是全新的真人秀短視頻節目,創意核心在于“真人”,以多元化、普通化主體視角,為廣大受眾提供一種全新的觀看視野和感官體驗。節目每一期都會選擇一位外國友人以“老外看中國”的視角進行故事講述,他們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且有著較長的生活經歷,立場鮮明、積極向上且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客觀、真實地記錄、分享中國生活,傳播中國文化。雖然彼此有著不同的職業身份和文化背景,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卻是相通的,所選嘉賓都有著較強的中文能力,從語言上就消解了文化壁壘,有利于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入、交流,使所講故事更具吸引力、說服力。
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傳播生態中,如何打造亮點、提高故事表達力和傳播力是新時代國際傳播的重難點。聚焦趣味故事,借助短視頻進行個性表達,可以在吸引受眾有效關注的同時,幫助受眾精準接受關鍵信息,進而實現“聽得進”。具體到國際傳播的短視頻實踐,需要從內容設計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在有限容量中融入更多趣味元素。不同于生活化、科普類的短視頻,國際傳播短視頻的趣味表達要更加注重“藝術性”,即通過懸念、反轉、互動等方式,豐富受眾感官體驗,促使他們參與想象制作,并為他們提供思考空間,實現國際傳播趣味性、嚴肅性、故事性、藝術性等的深層整合,進而打造國際傳播全新場域。
《體驗中國》節目摒棄了以往國際傳播宏大的敘事框架和官方話語,借鑒意見領袖孵化機制,邀請自帶“喜感”的外國嘉賓作為敘事主體,這些嘉賓都有著鮮明且不同的標簽,不僅加深了受眾第一印象,還有利于實現內容的精準傳播。例如,喜歡逛早市、愛砍價的湖長明,善于趣味科普的“魔法爺爺”戴偉,熱愛飛行、喜歡漫畫的周那森……他們手持拍攝設備,以Vlog的方式消解傳播主客體之間的邊界,在分享個性化生活的過程中,將外國人“他者”眼中的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呈現給受眾。海內外受眾不僅能夠看到天真爛漫、喜愛科學的中國少年,而且能夠看到熱情善良、勤勞樸實的中國百姓,話題多元且有趣、觀察細微且獨到,于無聲中凸顯人文關懷,讓受眾在對話、互動的全新輿論場域中形成全新觀看體驗,全面淡化了以往國際傳播的政治性、說服性、嚴肅性,不僅能夠讓海內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而且能夠讓他們有所感、有所獲,進而充分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在扭轉對中國形象錯誤認知的同時,強化他們的向往之情。
國際傳播“短視頻化+故事化”可以充分激發受眾情感共鳴,并在情感呼喚的作用下促使受眾對故事背后的價值意義形成高度認同。在情感社會學理論視角下,情感世界就是一個理解、解釋和意義存在的世界,個體之間的情感信賴是達成群體某種認同的基礎。在后現代和后真相時代,情緒先于事實,受眾關注點很難長期停留在個別事件上,在了解相關事件始末后,人們會無意識中被感覺支配,尋求情緒宣泄和情感滿足。就國際傳播實踐來講,要想強化受眾的價值認同,就必須先滿足受眾情感需求,打好“情感牌”,充分激發受眾情感共鳴。如此才能加深受眾對故事內容的印象,進而強化對相關價值意義的認同,促使他們主動進行人際傳播,進而形成情感呼喚的持續延伸,全面提高國際傳播持續力。數字化時代,阻礙跨文化傳播的并不是信息交流不到位,而是文化差異、認知偏見,而情感共鳴、情感呼喚、價值認同則能夠有效消解這些差異。
在議題選擇方面,《體驗中國》作為一檔真人秀節目,其落腳點在生活體驗上,強調以真誠、真實消解隔閡、破除迷思,形成了主題性、趣味性兼顧的風格。“西班牙小哥:花100塊逛北京早市”“德國小姐姐學習制作山東花餑餑”“越南記者針灸拔罐初體驗”“蒙古國女記者北京學‘京劇”“突尼斯小哥體驗中國消防員的一天”等內容涉及呈現地方生活、展示專業技能、傳承東方技藝、觀照社會百態等文化民俗領域,具有較強的親切性、真實性、感染性。
在場景呈現方面,節目摒除了以往嚴肅、高端、精英的文化符號書寫,聚焦基層百姓本真的生活風貌,包括熱鬧的早市、艱苦的消防站、安靜的醫院以及奮斗在各行各業、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民群眾。充滿人間煙火和情感細節的畫面,逐步匯聚成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能夠有效激發受眾潛意識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拍攝方法方面,節目非常注重自然化、生活化,以自拍的方式進行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強調在細微處突出情感體驗。德國留學生海雯娜在揉面時,發現花餑餑和德國面包很像,敘利亞留學生瑪瓦在學習織染技藝時想起了自己的家鄉,這些最自然、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深層引發了受眾共情、共鳴,并強化了對中國飲食文化、風俗文化的認同。
在國際傳播短視頻化的實踐中,傳播主體要及時轉變思維理念,加強形態變革、內容表達、情感共鳴方面的創新探索,不斷拓寬國際傳播的價值維度。《體驗中國》作為前行者,無論是形態變革、激活創新基因,還是內容表達、打造全新場域,抑或情感共鳴、強化價值認同,其最終指向的都是創新與創造。創新,強調打破傳統國際傳播的思維束縛,構建契合新時代信息傳播規律與特點的全新話語機制;創造,強調拓寬國際傳播短視頻化發展維度,以增強國際傳播的精準性、實效性、長效性。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聞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的無意說服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7BXW02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袁梓瀠.轉文化傳播視域下三星堆國際傳播路徑探析[J].傳媒,2023(10).
[2]張恒軍.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格局[J].對外傳播,2022(09).
[3]夏康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體系化”特征研究[J].傳媒,2023(09).
[4]蘇婧,張鏡,王浩旭.國際傳播的文化轉向:發掘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傳播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3(05).
[5]李玲玲.平行與互嵌:共生視角下《下一站出口》的國際傳播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05).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