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瑜 張蕎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設計思路上要求“遵循藝術學習的規律,體現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連續性的特點”,注重在第一階段(小學1~2年級)以藝術綜合性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主線,關注孩童從幼兒到小學分科時期的綜合性學習規律與藝術教育課程的銜接。本文試圖探究教師在小學第一學段以小打擊樂器參與課堂為主,引導學生在情境化的唱游及演奏中學習,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研究小打擊樂器在“唱游·音樂”教學中幼小銜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雖然小打擊樂器進入小學音樂課堂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小打擊樂器在日常教學中起到的也只是點綴或碎片式的作用,往往出現在各種音樂教學比賽課、匯報課、實驗課的某一教學環節中。從這些情況來看,小打擊樂器并沒有真正地落實在常規小學音樂教學中。目前,各地學校音樂教學多數是以鋼琴為主要教具,每個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力度不大。因此,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構建以小打擊樂器為主的音樂教學體系。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創編由以下方面組成的小打擊樂器學習策略范式(見圖1)。
結構圖將新課標下的藝術實踐內容貫徹在階段性的課堂教學中,落實音樂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技能具體要求;實現美育與思想的教育;培養學生擁有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相互合作中得到情感升華,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影響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一、樂器簡易,敲打入門
小打擊樂器在樂器大家庭中屬于“簡易樂器”,簡易樂器并非嚴謹的學術術語,而是從樂器法制式分類來說屬于自有樂器類。所以其名稱常與奧爾夫樂器一并使用,即在奧爾夫樂器中的無音高打擊樂器也稱為奧爾夫打擊樂器。常見的小打擊樂器有響板、雙響筒、鈴鼓、沙錘、三角鐵、節奏棒等。
這些小打擊樂器在學生手中就是一個個可以發出聲音的玩具,在教師次第、規范地安排設計下,才能夠讓每一個擁有特殊音響的小打擊樂器更好地服務于小學音樂課堂。
二、敲打體驗,激發探知
《標準》中指出“感知、發現、體驗和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提升審美感知能力”。教師不應懼怕小學生的吵鬧,要鼓勵他們去敲打小打擊樂器,發現好聽的聲音。尤其在貌似“敲敲打打”的過程中“調動其聽覺、動覺、視覺、觸覺等,多感官地感知與體驗音樂”。剛上小學的學生還處于幼小銜接中,對小學教師的教學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教師需要掌握6~7歲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點,鼓勵學生嘗試學習小打擊樂器。開始時,學生常常處于一種興奮、不受控制的狀態,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聽—模仿—聽—模仿”的師生互動中;當學生出現跟不上速度、跟不上節拍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走到他身邊,輕輕按下他的樂器,暗示他先聆聽,等聽清大家的速度、節拍,然后再進行演奏。
三、規范敲打,合作體驗
音樂課堂上教師將兩至三種簡易樂器按材質分類進行分組,安排在教學環節中,逐步培養小學生對小打擊樂器的組合感和擊打的節拍感。
第一步,選擇小打擊樂器:雙響筒、串鈴、響板。組織30~40人,分配人手一件小樂器,小打擊樂器配比關系是:雙響筒8人、串鈴10人、響板12人,分成三組進行合作訓練。如圖6。
第二步,教師突出小打擊樂器音色的教學。先請一名學生敲擊手上的雙響筒,讓他自己選擇敲擊方法與部位,當他聽到擊打的聲音悅耳時,再請學生重復固定敲擊這一部位,然后請其他手拿雙響筒的同學模仿,這樣有規律的聲音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第一拍。與此同時,教師用響板輕輕敲擊,輔助學生適應恒拍速度。手拿串鈴的學生在教師和敲擊雙響筒學生的襯托下,輕輕敲擊第二拍,達到聲音的呼應。接著教師用響板分別指揮兩聲部學生和諧地進行合作,同時要求學生聆聽各自敲擊聲音的音色和音量是否和諧統一,尋找悅耳的合作敲擊聲,達到感知音色配合的目的。(圖7)
接下來教師采用相同的方法,訓練學生練習串鈴和響板。如果出現吵鬧的現象,教師可采取分別演奏,指令一種小打擊樂器敲擊出穩定的樂拍后,再集中指揮其他的小打擊樂器分組合作。
四、集體參與,規范育人
《標準》中學業要求指出“遵守游戲規則,初步建立集體意識”,以小打擊樂器作介體,根據唱游課趣味的游戲化特點來設計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如圖8《歡迎你》。教師創設一個初次見面的主題情境,學生在這個情境中聆聽響板的恒拍聲做節奏游戲。
第一,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創編的旋律節拍。小學生依據教師用響板擊打的2/4恒拍“X X”進行“歡迎詞”的編創,并在編創中認知節拍及節奏不一定是固定的一拍一音,而是可以有更豐富的歌詞帶來的節奏變化。這一訓練是培養學生對節拍和節奏的認知,分清節拍和節奏概念的最好方式。
第二,學生可以自由編創歡迎詞。這一過程增強的是學生在恒拍速度里感知讀詞的帶入感和即興創編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其中獲得了熱情待人與尊重他人的情感,培養了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和熱愛同學的情感。
以上有序和規范的速度、節拍、節奏訓練,學生接受的不是點綴或者碎片式的音樂學習。希克斯特米利伊的自我成長現象學理論中,提出了“當一個人將他的精神力量傾注于互動中時,無論是和其他人一起,還是和一曲音樂一起,他實際上融入了一個比原來的個體自身更大的行為活動當中”,規則自然而然產生,學生在該實踐活動中感受到的自我發展意識被“我做得很好”“我對自己的努力很滿意”“我不會辜負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了”這些想法所浸染,這導致學生在具體的挑戰中實現了認知程度的螺旋狀上升,達到了音樂教育活動的首要目標,實現了音樂素養的提高。
五、應用創設,唱游教學
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方法,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音樂情境,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并進行唱游課學習。以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課《摘果子》為例,設計了四個感受情境學習環節。
第一步,教師使用響板敲擊音樂的速度與節拍示范演唱歌曲《摘果子》。
第二步,教師帶領響板聲部的學生演奏歌曲的節奏,其他學生聆聽,教師演唱(圖9):
第三步,在教師的引導下(圖9),加入串鈴,8名學生模仿果樹,雙手拿串鈴分散站立不動,根據旋律的強弱規律,在強拍處由走到身邊的響板聲部同學輕輕搖晃串鈴發出聲響,模仿果樹隨風搖擺。16名學生完成歌曲一遍的唱游,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強調學生行走的姿勢和隊列整齊,只要求學生按照旋律的節拍特點進行正確的律動。
第四步,唱第二遍的時候,加入雙響筒,8名學生手拿雙響筒,分別敲擊左、右側高低兩種聲音,模仿果農們辛勤勞作,而拿串鈴的學生繼續模仿果樹,站在原地與經過身邊的雙響筒的聲音呼應,敲擊第二拍應答(圖10):
三輪的互換小打擊樂器練習后,24名學生輪流完成兩遍歌曲的唱游課教學活動,教師與班級里其他6名學生做拍手律動歌唱一齊加入。經過實踐,學生非常高興地參與音樂游戲活動,過程中感受了情境化、生活化的藝術活動,探索聲音,體驗了有創意的身體表現,與幼兒園階段綜合活動學習方式平穩銜接,學會了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六、鞏固應用,提升效果
在教學策略范式下,一學期音樂活動實踐教學使學生非常自然地接受藝術的熏陶,既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和趣味性方式,也沒有讓學生感覺是在刻意學習樂器或刻意學習音樂知識。
在2022年桂林市小學音樂學科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中,陸老師執教的《那達慕之歌》歌唱教學課中就運用了小打擊樂器——節奏棒,他帶領小學生體驗節拍,感受歌曲強弱力度和速度,同時鼓勵每位學生運用手中的節奏棒體驗歌曲漸強的旋律發展。(圖11)在老師的帶領下,隨著音樂力度和節拍強弱的變化,學生通過自我對音樂的詮釋用節奏棒從低位到高位的敲擊來表現音樂的旋律,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令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激發了學生潛在的音樂感受能力。陸老師也獲得了比賽一等獎。
七、余論
藝術實踐教學課程會讓小學生對音樂課有更多的期待,開始關心學習的新內容,這充分說明小打擊樂器在“唱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有意義的,就教師而言,其獲得的感受是其他獎勵無法比擬的。當然,教學過程中會存在一些組織課堂教學的問題,需要教師更好地研究學生游戲活動的方式方法,合理銜接幼小教學,使小學生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逐漸適應課堂,學會合作,增進友情,開發智力。在新課程實施的大環境下,我們呼吁一線教師在常規教學中大膽嘗試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因為《標準》要求教師理解課程融合的發展趨勢,來實踐自己的一體化和系統性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