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榕煒


莫泊桑于1883年完成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被編入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是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也是構成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要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落實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中涉及很多的德育內容,作者通過人物形象刻畫和心理動態描寫,揭示人性的假惡丑,彰顯人性的真善美。教師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要讓學生熟讀文章,深刻體會小說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去想象:假如自己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會怎么做呢?在那個時代與社會背景下應該如何去生活?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進行思考,學會思考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小說中的人物展開話題,向學生講解人物隨著情節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對人物性格進行了解與分析,進一步剖析小說主題。
一、主題導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帶入主題,提前設置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按照教學流程向學生講解小說的重點與難點,具體如下:
首先,指導學生熟讀文章,讓學生體會小說中的人物思想,激發學生情感。其次,閱讀結束后讓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劃分,站在不同角色人物的立場考慮問題。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將人物形象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仔細分析每個角色,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引導學生領悟小說主題,突破重點。再次,開展實踐教學,鼓勵學生親身參與,讓學生扮演其中的某個人物進行對話,加深學生對小說中人物的印象,順利突破教學難點。最后,回歸到現實中,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個人素養。很多教育界學者提出,語文和閱讀是息息相關的,語文本就是一門語言學科,課文內容有很多精美的詞匯以及各種修辭手法。學生只有通過反復閱讀、熟讀文章才能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領悟到語文知識蘊藏的豐富內涵。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學好語文的基礎就是閱讀,只有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邏輯思維,懂得如何去構思人物角色,增加語文知識儲備量。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秉持新課程教育理念,從淺層到深入突破重點和難點。第一,進入主題需要將知識技能作為切入點,教師指導學生站在人物角色的立場了解其心理活動,了解人物性格,明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通過閱讀找到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人物形象,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塑造人物,通過這些抓住小說主題。另外,教師還要注重閱讀環節,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融入一些感情色彩,要將小說中人物形象用生動的語言以及肢體語言表達出來,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閱讀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但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實踐更有利于學生抓住主題,突破課本知識的局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把握小說主題后,學生對小說人物有了足夠的了解,體會到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懂得如何尊重、善待他人,不斷進步與成長。第二,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關鍵在于閱讀,學生不能只依賴教師對人物的分析,必須通過閱讀進一步分析人物,將閱讀作為學習語文的基礎,閱讀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切實了解小說內容,突破難點,同時具備一定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二、教學過程描述
(一)調動學生情緒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關鍵在于調動學生的情緒。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感人故事,這一話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都表現得很積極,并將感人故事進行了闡述,如此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有效調動了學生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我們身邊存在著很多正能量。此時,教師再引入《我的叔叔于勒》,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和珍視親情與友情,培養其無私的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調動情緒逐步將學生引入教學主題,學生會自主閱讀,并對人物進行分析。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有利于學生了解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可以由教師分配角色,也可以讓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角色(小說中的人物角色為“我”“船長”“父親”“母親”“于勒”“旁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要讀出感情色彩,把人物所要表達的情感朗讀出來。朗讀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過程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評,總結優缺點,共同探討改進方法,共同進步。
(設計意圖:《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揭露了當時法國的社會現實及人們的普通人性,體現出那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共處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學習本篇課文,學生能夠懂得如何觀察世間百態,對社會生活有所了解。教師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自我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品質。)
(三)再讀課文——剖析人物形象
多媒體展示:
學生可以自由建立小組,按照表格分成五個小組,每小組合理分配朗讀任務,對人物進行分析后推薦小組代表將答案填寫到前五格表格中,各小組補充的內容應使用不同顏色的筆,便于區分。前五格完成后,各小組成員相互探討完成后兩項表格任務,結束后全班學生再次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首先,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將人物展現出來,其語言、動作、神態用表格間隔開,簡單明了,有利于學生理解。其次,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優缺點的互補,一些不善于表達、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在其他學生的提醒和建議下獲得學習思路,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習,其學習效率明顯提升。最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任務后,教師指導學生思考:通過學習本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于勒進行仔細分析,年輕時的他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人們所厭棄,而后發財了,又被大家所恭維,最后又破產,落得窮困潦倒,大家不敢與其相認。整個故事展示了于勒由窮到富再到窮的過程,體現了菲利普夫婦對其的情感變化,引導學生對于勒的同情之心,實現德育目的。)
(四)課堂活動
多媒體展示讀課文插圖。
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通過閱讀對人物的分析思考:“我”給于勒叔叔錢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想法是什么?于勒叔叔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不能讓他們相認?把你的理解與體會講述出來。提出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探討,給學生創造自由發揮空間。
(設計意圖:以課文插圖為話題,讓學生體會到“我”“父母”的做法截然不同,對小說主題的領悟會更深。另外,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大膽、積極發言,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深入分析文本內容,突破重點與難點,感受到人物內心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五)拓展延伸
多媒體展示:
1.有關“錢”的名人名言。
2.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金錢”的理解。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讓學生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對學生進行德育。)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布置
教師展示示例及要求。
1.示例:
金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
金錢可以買到(? ),但買不到(? )。
要求:依照示例填空,至少寫三個句子。
2.片段寫作。
要求:教師列出兩個題目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進行寫作,寫作內容為200字,運用不同語法描寫出人物特征。
題目1:如果于勒掙了很大的一筆錢,恰巧被菲利普夫婦知道了,他們會是什么神情?見到于勒會說些什么?
題目2:學完這篇課文后,聯系你的實際生活,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課文內容的事情,你是怎么理解人性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如何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為步入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八)小結
教師總結:菲利普夫婦非常關注于勒的窮與富,當于勒富有時他們想辦法“認親”,而知道于勒窮苦后又敬而遠之,這種心理狀態不僅代表了菲利普夫婦,還代表了當時社會一部分群體在面對金錢和親情時是如何權衡的。本篇課文讓學生學會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懂得運用語言、動作等寫作方法刻畫人物性格,培養學生寫作思維,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反思
(一)合理導入,激發熱情
在正式上課前,教師應提前做好課堂導入工作,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全身心投入課堂中。另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合理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教與學的雙向提升。
(二)注重閱讀
只有通過反復接觸、多次嘗試和反復練習,學生才能在閱讀實踐中獲得語文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大量的實際生活出發去體驗與感悟,并通過各種途徑將這種體驗升華,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因此,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并采用多種閱讀形式,如自讀、分角色讀、根據問題選讀、跳讀和拓讀等,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閱讀、領悟、口語和寫作有機結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語文綜合能力。
(三)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
閱讀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包括“讀”與“悟”兩個階段。因此,在每個環節結束后,學生及時進行了情感交流,實現了與文本、現實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