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茹
一、背景
在強調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今天,想要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教師到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呢?“PBL”是基于項目式的學習,是研究性學習,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學生通過完成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而展開探索,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挖掘和搜集資料,通過上網搜索、實地考察等方式會不斷發現新問題,從而獲得新知識。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對教師與教材的過于依賴,PBL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基礎,提倡學習的開放性、內容的實用性與活動的探究性,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習更加有效。項目式學習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特別是提升其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例描述
(一)教材分析
本課例選自科學出版社信息科技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活動2的內容。物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空間。八年級整冊教材采用從總到分的結構,先介紹物聯網及其組成→物聯網采集數據→數據傳輸→數據使用。物聯網采集數據應用最廣泛的是識別技術和傳感技術,本課例重點介紹傳感技術,因為傳感器及其作用,以及傳感器采集數據的過程,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有關要求,筆者從教材中提取出“物聯網傳感技術”這個關鍵詞,結合傳感技術的應用對課程進行再設計,最終確定“自動避障系統”為本項目的主題,將生活中出現的新鮮案例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熱情。同時,學生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學習過程中,達到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
(二)學情分析
物聯網時代,學生每天會接觸各種物聯網傳感技術的應用,經常與傳感器打交道,如智能音箱、智能手環、無人機等,但沒有系統地學習傳感技術,更缺乏運用傳感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所以,本課例在分組的前提下采用項目式學習,以新技術為例提高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與探索的過程中層層遞進,讓學生了解傳感技術的作用并熟練掌握“掌控板”套件中傳感器的使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將項目貫穿整個課堂,最終引導學生完成避障系統的模擬。
(三)學習目標
1.通過分組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了解傳感器及其應用,認識傳感技術的重要性,能根據問題準確分析信息需求,評估信息來源,辨別信息可靠性,提升自主動手解決問題、掌握核心技術的“數字意識”核心素養。
2.通過剖析“一鍵召喚”的過程,學生能夠認識到傳感技術在物聯網應用中的作用,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計算思維”核心素養。
3.通過使用“掌控板”模擬避障系統,學生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核心素養。
4.通過了解自動駕駛的現狀,學生認識到合理使用技術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數字社會責任”意識。
(四)項目式學習流程
本課例靈活運用項目式學習,將傳感器的相關知識與“模擬避障系統”項目相結合,合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培養學生利用傳感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流程包括以下七個環節。
1.項目準備:課間,為營造課堂氛圍,教師播放科技視頻,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同時讓剛進入教室的學生快速進入上課狀態。分發導學案等學習資源,并按照顏色方案進行分組。
2.項目引入(4分鐘):用某汽車品牌“一鍵召喚”的真實視頻情境作為引入。思考一鍵召喚是如何實現的,關鍵點在哪里。
3.項目支持(9分鐘):為了讓項目學習能夠順利進行,各小組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微視頻、導學案等自主學習,了解項目的相關知識與背景。
4.項目實施(21分鐘):學生自主設計項目方案,并利用“掌控板”套件選取合適的元件,嘗試模擬避障系統。
5.展示評價(4分鐘):組織小組展示項目作品,讓學生分享遇到的困難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進行自評、互評,以此鍛煉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重點從行為養成、學習內容、學習興趣三個方面進行。
6.項目小結(3分鐘):利用思維導圖和學生一起梳理這節課的內容,出示板書,結束這節課的學習。
7.項目拓展(4分鐘):播放“討論片”,啟發學生思考自動駕駛的注意事項,合理利用技術,以此提升學生“數字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
(五)教學情境與實施
1.分組
(1)分組原則: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但很多人有著相似的特征。結合不同性格產生的行為互動關系及塑造個性的因素,并與其他性格分析系統相互整合,“性格色彩”理論產生,并認為:
①紅色代表快樂的帶動者。快樂是他們做任何事情的最大動機,快樂是這些人最大的驅動力。他們積極、樂觀,天賦超凡,富有魅力,隨性而又善于交際。
②藍色代表最佳的執行者。他們這類人注意建立和維系持久深入的關系。他們具有可貴的品質,對待朋友忠誠而真摯,并能在思想上真正做到關心和交流。
③黃色代表有力的指揮者。這一類人深層次的驅動力來自對目標的實現和完成。他們一般都具有前瞻性和領導能力,通常都有很強的責任感、決策力和自信心。
④綠色代表和平的促進者。對和諧與穩定的追求是他們最核心的本質,缺乏一些鋒芒與棱角。他們寬容、透明,通常都非常友善,適應性強,是很好的傾聽者。
(2)根據班級人數及彩條抽簽的方式確定每組人數,每組以6人為宜。事先筆者將準備紅、藍、綠3種顏色的色卡,讓學生自主選擇,并按照“2紅、2藍、2綠”的方式,有機組合為一組。
(3)推選組長。組長要具有一定的執行力和調度能力,能呼吁、督促小組成員開動腦筋考慮到項目所有的細節和影響因素,發揮集體的智慧。
2.課間氛圍
如鄭同學的“自動駕駛自行車”展示了從創意到成果的完整創新過程,視頻中的每一幀都帶給學生很大的感官刺激。教師在課間播放此視頻,既可以讓剛進入教室的學生快速安靜下來,沉浸在鄭同學的創意中,激發其學習興趣,又可以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3.實施過程
在創設情境環節,教師首先向學生播放視頻,展示“一鍵召喚”的神奇效果,引導學生回顧“一鍵召喚”的過程:接收指令(網絡)→定位終點→自動避障,使學生認識到“自動避障”在“一鍵召喚”整個環節中的重要作用,確定這節課的項目——自動避障。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自動避障”的過程,筆者隨機請兩位學生以“游戲”的形式模擬避障過程:甲生遮住眼睛充當汽車,乙生指揮,測試甲生能否通過聽指令避開障礙物走到指定區域。學生通過分析,可以回答出避障的過程:檢測(障礙物)→思考(如何避開障礙物)→行動(完成任務),緊接著提出問題,引出這節課的主角——傳感器。整個分析過程層層遞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傳感技術在物聯網中的重要性。
分析、設計和實施項目貫穿于新授環節,教師拋出三個問題引發學生探究:
①④組:常用傳感器有哪些?
②⑤組:物聯網中傳感器的應用有哪些?
③⑥組:用于避障的傳感器是怎么工作的?
每個問題分配給不同的小組,每組采用導學案、視頻和網絡搜索三種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學生在探究、匯報的過程中既可以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了解獲取信息的各種方式,認識網絡共享的奇妙之處,提高信息意識核心素養。
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人的五官,直觀地理解傳感器及其作用;第二個問題:直接將學生提取、匯總的表格上傳到電腦上,采用分享、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傳感技術是物聯網感知世界的基礎;第三個問題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超聲波傳感器上,了解超聲波傳感器的工作方式。這三個問題通過小組探究、討論的方式使學生了解項目的相關知識,突破這節課的重點。
項目實施的過程安排了兩個活動:一是認識掌控板套件,以我們熟悉的“人體”進行深入類比,從“感知—思考—執行”三個角度,認識傳感器、掌控板和執行器的作用,然后和學生一起找一找哪些是感官,哪些是手腳。通過“匹配”的游戲讓學生在邊玩邊學的氛圍中熟悉每個成員。二是設計制作項目,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項目方案,選擇合適的元件并闡述設計理念。此環節以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參考導學案及微課進行合作探究,在調試設備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學習能力。設備調試成功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驗證數據,找出條件值和傳感器感知范圍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完成項目的整個過程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
4.展示與評價
學生通過動腦、動手,設計了新穎有趣的項目作品,如“盲人拐杖”“警示燈”等作品,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自評和互評的機會,針對本組和他組的作品進行展示、交流、評價,進一步優化自己的作品。
三、課后反思
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基于本課的設計思路,我們可以發現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分析設計、動手實踐和交流探討,促進了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但本課仍存在不足,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在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培養上,本課使用了掌控板套件,該套件是一個專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學習平臺,讓學生體會到數字化學習的魅力,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雖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意是無限的,但是受套件中元件數目和課堂空間、時間的限制,有些小組不能成功做出創意作品。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工具,豐富課堂資源。
2.有些要求落實不到位,影響了項目實施效果。比如,有的學生不按照要求來做,自始至終沒有上交作品,我考慮到時間問題,只是將平時作業扣分作為懲罰,沒有起到懲罰的效果。此外,總有一些學生不按照要求完成作品,我也沒有嚴格要求這些學生做到。以后我對學生要更嚴格,尋找更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學生的各種狀況。
3.項目細節還需完善,應精益求精。每個環節的完成雖然差強人意,但是對每個環節的總結不到位,沒有起到表揚先進、鼓勵后進的作用。因為時間關系,各個環節都很匆忙,以后應該加強每個環節的設計,體現設計感與儀式感,營造良好的氛圍。
4.要充分發揮班級優化大師的作用。七年級的學生還是發展中的人,對教師的獎勵和懲罰大多很在意,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加強管理,利用好班級優化大師的日常獎懲功能,加大獎懲力度,讓他們認識到獎懲是嚴肅的事情,從而讓他們端正態度并養成良好的習慣。
5.注意創造安全、穩定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保存好過程性資料。電腦有時藍屏或死機,導致學生作品無法安全保存,也無法順利傳輸,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要注意保存過程性資料,如在學生活動時多拍點照片,備份成品和半成品等。
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覆蓋面廣,未來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學校和教師只有本著教育的初心,才能夠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