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坦軍
(西豐縣衛生健康服務中心,遼寧 西豐 112499)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拉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型經營主體。 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要堅持典型示范、典型引領、典型提升。通過培育高質量的典型示范社,帶動農民合作社整體提升。因此,當前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培育上到了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到了全面提質、綜合增效的新階段。為了進一步加強示范社建設工作,創新示范社培育機制,發揮好示范社的典型引領作用,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邁向更高的階段,提出如下建議。
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基礎十分薄弱,只有流水賬目,甚至沒有賬目,更談不上規范化建賬、算賬、報賬。究其原因有很多,有合作社法人代表不重視、不懂財務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缺少精通農民合作社財務管理的人員問題。但是,目前在高等院校財會專業課里沒有開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核算課程,屬于典型的“冷門”專業課程。因此,該會計制度的推廣和普及主要靠各級農經部門指導和財會人員自學,并且農民合作社分布在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行業,以一套制度應對各個行業,對財會人員來說是有相當大難度的,這是有相當技術含量的一項基礎工作。因此,建議財政和農業農村部門共同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的培訓工作,重點幫助省、市、縣三級示范合作社培養財務會計人才。同時,農業、畜牧、農機、林業、水利、供銷等行業主管部門,分兵把口指導所屬行業農民合作社做好建賬、算賬、報賬等基礎工作,讓示范社在“財務管理”上真正發揮示范作用。
改革以往合作社法人代表培訓就理論講理論、就法規講法規、就技術講技術等的傳統做法。合作社法人代表的培訓要圍繞“懂經營、會管理”為核心目標,重點解決的是合作經營中的“理念、思路、思維”的拓展問題。建議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各個行業主管部門配合,聘請種植、養殖等行業經營管理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舉辦高端的經營管理講座,傳授創新管理的理念,每年一次,堅持少而精、寧缺毋濫的原則。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也應該舉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法人代表專題研討班、進修班,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提升示范社法人的管理能力,讓示范社在“能人治社”上發揮示范作用。
為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工作,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與發展給予業務指導、政策咨詢、財務會計輔導和服務。同時對輔導員的培訓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培訓內容應當突出特色,針對職責特點,堅持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涉農法律法規、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財務會計、市場營銷、合同談判技巧與管理、合作金融、合作保險、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民專業合作社文化、調研方法與寫作等知識為重點。應該說這是一項非常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階段發展實際的制度性安排,可是從調研結果看,這項制度卻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發揮好輔導員制度應有的作用。因此,農業農村部門應該發揮好牽頭抓總的作用,切實遴選好一批素質好、能力強的合作社輔導員,特別是針對示范社要配齊配強輔導員,讓示范社在“規范發展”上發揮示范作用。
以往對示范社的考核評比,重點放在了準入環節的考評上面,特別是對于實施示范項目合作社的考核評比標準和制度比較完善。很多合作社覺得取得示范牌匾和扶持資金后就“萬事大吉”了。因此,應該加強對取得示范社榮譽和示范項目扶持資金的合作社的后續跟蹤考評。對于獲得示范項目和示范社榮譽稱號的合作社,連續2年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達標、不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實行淘汰機制,取消其示范社榮譽,今后不再列入示范項目扶持范圍。對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持續顯著提升的合作社,加大后續扶持力度。
報表制度是促進合作社財務核算規范化的一項有效的制度,有利于促進合作社加強財務基礎工作,規范會計核算工作。規范記賬是按時報表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建議恢復農民專業合作社報表制度,繼續堅持《半年報表》和《年度報表》制度。而且在堅持合作社報表的基礎上,還要按照一定比例定期隨機抽查合作社報表數據和賬目數據是否相符。此舉是督促合作社規范財務管理,堅持規范化會計核算的有效措施。
應該大膽嘗試改革以往示范社評比標準以及指標大而全的做法,結合參評合作社的特點、優勢和推進新型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需要,采取分類評比授予榮譽稱號的辦法。比如對民辦、民管、民受益比較突出的專業合作社授予“民主管理示范社”;在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工作中突出的專業合作社授予“標準化生產示范社”;堅持技術推廣和創新并且取得顯著成效的專業合作社授予“技術創新示范社”;在畜禽養殖污染物處理上成效突出的專業合作社授予“污染物無害化示范社”;以此類推,根據示范社特色分別授予“土地流轉示范社、設施農業示范社、生態農業示范社、農產品流通示范社、資金互助示范社”等,這樣評選出來的示范社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更能突出扶持政策的精準和典型引領作用。
示范社評選應該大膽嘗試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打破平均分配名額的做法。平均分配示范社名額在區域合作社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有促進合作社均衡發展的現實意義。但是在農業農村經濟進入新時代,應該打破分配扶持名額的做法,嘗試在一定地區實行合作社示范項目申報競爭立項方式。因此,在示范社申報程序上實行項目初審合格制,凡是初審合格的,實行競爭立項申報,在項目評比上增強透明度,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評比標準,盡量打破定性評價,更多地嘗試可量化評價,建議大膽嘗試示范社項目申報單位負責人互相觀摩彼此項目建設基礎情況、立項的基本條件,在更大程度上、更深層次上確保公開、公正、公平。
應該大膽改革示范社一經項目扶持,原則上3年內不再重復扶持的做法。應該積極嘗試打破現有項目扶持政策的平均主義傾向,鼓勵示范社做大做強。新時代要適時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扶持政策,參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扶持政策,對于規模大、產業基礎扎實、示范帶動能力強、有能力持續擴大產能的合作社示范項目,可以實行連續扶持3年的政策,鼓勵示范社做大做強,成為拉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和骨干。
應該參照工商業者聯合會的組織模式,積極充實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示范社負責人全部加入聯合會,把農民合作社聯合會打造成“三個平臺”,充分發揮“三個作用”:一是要把聯合會打造成一個合作社法人代表反映訴求和經驗交流的平臺,定期組織好聯誼活動,傾聽合作社呼聲、反映社情民意,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發揮好行業橋梁作用;二是要把聯合會打造成為政策和法規互動的平臺,定期組織政策學習、法律法規培訓,加強對地區營商環境的監督和信息反饋,發揮好行業維權作用;三是要把聯合會打造成為規范行業競爭的平臺,通過聯合會發布行業產銷信息、前沿動態,制定行業公平競爭秩序和規則,發揮好行業自律作用。
應該建立市、縣兩級政府主管部門參加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好農業農村部門在聯席會議制度中的牽頭、抓總的作用。通過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協調和整合財政、農業、林業、畜牧、農機、供銷、科技、市場監督、民政等部門的扶持政策,打破部門、行業界限和壁壘,打破行業主管部門各自培育典型示范社的做法,形成政策合力、資金合力、技術合力、人才合力、產業合力、市場合力,使扶持措施由物理變化催生為化學反應。通過聯席會議機制對各類示范社把脈定向,整合各種優勢資源集中扶持,使得行業部門扶持由單打獨斗變為組合拳,充分放大扶持措施的組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