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軍
2021年7月,武漢大學舉辦了首屆全國出版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就文化強國背景下的出版學科建設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并通過了《推動出版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武漢倡議》。這個倡議,涉及黨和政府對出版學科建設的領導與支持,提升辦學層次和完善辦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產學研交流與合作,注重教材、期刊、實驗室、實習基地等支撐體系建設。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和長遠眼光的倡議。一轉眼近兩年過去了,出版學科建設的確有了新的可喜進步,如出版專業博士點的獲批、數家高校出版學院的設立、有組織的教材編寫等,可圈可點。
要持續推動出版學科高質量發展確實又還有很多困難與挑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且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認清方向,找準目標,持之以恒干下去,久久方可為功。搞好出版學學科建設,所謂三大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固然十分重要,但要真正落實,有所推進,必須下沉一級和兩級,才可能腳踏實地見到成效。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1641 個專業點、撤銷925 個專業點,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的62 個專業,21 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據有關人士統計,有32 所高校撤銷新聞傳播類專業點,涉及撤銷編輯出版學專業的有三所高校,撤銷數字出版專業的有兩所高校。若編輯出版學本科專業持續減少,那么出版學學科的根基就有動搖的危險。現在根據出版新業態需要、新技術發展和新市場變化,高校又陸續增設了一些與出版相關的專業,但如何在新專業設置上形成學術共同體的共識,建立起出版新專業設置的規范,尚需學界一起努力。如果都自我發揮,各搞一套,出版學科就會面臨“解構”的危險。只有“自選動作”,沒有“規范動作”,出版學科就難以成熟和高質量發展。
與專業設置密切關聯的是課程與教材。出版教育界一直比較重視出版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注重與之配套的教材編寫。國家新聞出版署曾主持編撰刊行了近二十種專業教材,對于早期的出版學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最近由中宣部組織新編一套出版類專業教材,更加注重政治導向、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引領。此外也有武漢大學為代表的專家團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代表的出版團隊多年來致力于出版學課程和配套教材建設,卓有成效。集體編寫教材有集體的優勢,而其他學科很多優秀的高校專業教材往往出自一人之手,質量高又特色鮮明。若核心或主干課程教材倡導集體編寫,那些選修課、特色課教材似更應鼓勵個人編撰。教材的出版使用,有個性才更有魅力,有競爭也才更有活力。
出版學的學科建設需要兩手抓,一手是人才培養,一手是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出版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斷推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則是做好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支撐。誠如有學者指出的,出版學目前尚處于“前科學”階段,很多基礎概念或范疇都沒有被準確定義,當出版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出版史學建構沒有達到相當高度,僅僅圍繞層出不窮的出版現實問題作對策性分析、應用性探討,出版學科的自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自然也無從談起,最終也談不上學科體系了。因此,有必要更有效地夯實出版學基礎理論,進一步深化出版史學研究,同時高度關注出版新業態、新技術、新趨勢,并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與學術探索。
出版學科建設還切忌盲目跟風,急功近利。近一段時間以來,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各種研究都貼上了“中國式”標簽,其文章之多“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但其中有新意和創見的極少,有深度和拓展的也罕見。相比而言,出版學人還比較沉得住氣,包括一些新生代學人都潛心治學,鉆研理論難題,直面現實問題,以開闊的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泛汲取其他學科、其他專業的理論、方法,不斷推出富有創新的成果,讓我們覺得未來可期。出版學科高質量發展最終靠人,靠老中青學人的接力,更靠青年學人的沉潛與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