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飛(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大連 116086)
翻開人類歷史發展的長卷,不難發現:在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進程中,金融的發展與強大成為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和關鍵一環。
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國家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然成為“國之大者”,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正因為此,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可謂“只爭朝夕”、時不我待。
2017 年4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
六年后的2023 年10 月30—31 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宏偉藍圖,這是在總結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領域取得經驗、成果基礎上發出的新的號角令、最強音。
數據顯示,2012 年底,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為133.6 萬億。到2023 年上半年,這一數字躍升為406.25 萬億。截至2023 年6 月底,全國共有456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毋庸置疑,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同時還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股債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
作為金融大國,我國金融體量、總體規模引人矚目。邁步金融強國,更要注重金融“質”的提升、“力”的加持。由此,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總方向,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最終落腳于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歸根結底,就是要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要求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讓金融更好地促進人民福祉的增長。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意味著我國金融業更加需要注重回歸本源、去虛“務”實(實體經濟),更好服從、服務于全局,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務求實效”。
宗旨確立、取向明晰,接下來需要作答的是金融當如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可以注意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此提出“三個著力”,首當其沖是“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這就需要把寶貴、稀缺的金融資源集聚到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上,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民營小微、先進制造、綠色發展、普惠養老等健康發展,用心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實加強優質金融服務。
典籍《呂氏春秋·達郁》曰“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因此,接下來應“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推動金融機構、市場體系在規模、結構、區域布局上更加合理、更為優化,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數字化水平,緊緊抓住“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來“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再者,是“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傳遞“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歇,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改變”的明確信號。而在“引進來”的同時,國內金融機構更要主動、勇敢“走出去”,到境外市場拓展服務、成長壯大。與此同時,循著“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軌跡,應以上海(人民幣在岸中心)、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為支點、鏈接,行穩致遠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正所謂“亢陽鼓湯,血脈僨張,故筋力倍加強壯”,唯有金融“強筋壯骨”,方可“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在風平浪靜、歲月安好中成為金融強國的。直面問題、挑戰,甚至歷經風險、危機,幾乎成為金融強國錘煉、鍛造中的成人禮與“必修課”。畢竟,防控風險原本就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
正如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分析的,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凡此種種,需要金融系統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
一方面,要樹立金融大監管理念,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先進方式,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針對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織纏繞,紛繁復雜”等情形特點,建立由中央金融委牽頭、國務院相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地方黨委金融委等參與的“財政—金融—房地產風險防控日常統籌協調機制”,開展實時跟蹤監管、信息通報,以有效防范化解財金領域系統性風險,顯得尤為必要。
另一方面,應采取“有破有立,破立結合”新思路來“排雷拆彈”:地方政府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更加注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堅持預算法定、強化預算約束,主動打破“土地財政”路徑依賴,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中小金融機構要逐步擺脫“存貸利差”傳統盈利模式束縛,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持續提升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房地產行業領域則要義無反顧“去金融化”,回歸“房屋居住”真正本源,圍繞“市場供求關系的深刻變化”,改“期房預售制”為“現房銷售制”,加快推動構建房地產健康發展新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同樣“復雜多變,變幻莫測”,行進途中還會遇到各種坎坷波折、艱難險阻。然而,中國金融業仍將一往無前,雖百折而不撓也。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