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娥,程 震,涂梨平,劉濤鑫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南昌 330103)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占有欲日趨強烈,資源的過度利用日益嚴重[1,2]。解決自然資源有限供應和人類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研究機構亟需探討的問題[3-5]。中國自然資源稟賦雖總量大,但人均耕地資源不足世界的40%[6],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的25%[7]。為滿足中國人口的糧食需求,對耕地資源進行了高度集約化利用。這種高集約化利用帶來了嚴峻的生態風險并導致耕地資源退化。因此,如何有效保護耕地資源,既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又不損害生態環境,實現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中國面臨的重大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8],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開展自然資源資產核算,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其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明確指出水資源、林木資源與耕地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需要先行核算[9]。耕地資源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10],是保障國家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基礎,對其進行資產核算,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測算耕地資源資產價值、識別耕地資源資產價值變化、建立可復制的耕地資源資產核算體系,成為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問題和迫切需求[11]。
耕地資源資產核算起源于聯合國的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SEEA)[12,13]。早期的土地資源核算通過建立土地覆蓋賬戶得出不同土地類型的實物量和變化量,而并未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核算體系[14]。SEEA 則在現有土地核算體系基礎上,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其中,系統核算資源數量、質量和環境損耗等。 Wentland 等[15]結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SEEA-CF)和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生態系統核算框架(SEEA-EEA),將土地資源以實物和貨幣形式量化,然后開發了一套適用于美國的土地核算體系。中國的耕地資源資產核算早期集中在實物量核算方面。基于全國土地調查和農用地分等定級、農用地質量等級等工作,系統核算了全國耕地的數量狀況以及質量變化情況[16],并建立了全國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數據庫,但是在對耕地資源資產價值核算方面出現一定滯后[9]。2013 年中國提出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NRBS)后,耕地資源資產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業自然資源被推向研究熱潮[17]。目前,耕地資源資產價值核算研究主要體現在耕地資源資產的理論構建[18-20]、耕地資源資產核算方法[1,9,13]和耕地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21,22]等方面。在理論構建方面,史丹等[23]認為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可以借鑒國家資產負債表形式,是某一時間點上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反映了一定時間內自然資源資產存量的變化。在耕地資源資產核算方面,李鵬輝等[24]基于改善的生態足跡和生態服務價值,通過重新定義自然資源資產的類型,從權益、資產和負債3 個方面對新疆土地資源資產的實物數量和價值數量進行了核算;朱道林等[9]以耕地出讓租金為基礎數據,采用收益還原法計算中國耕地資源資產價格,發現東部沿海地區與糧食主產區疊加的區域耕地資源資產價格較高。在耕地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面,史丹等[25]試編了全國層面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經過學者的有益探索,耕地資源資產核算的規則和框架得到了完善,耕地資源資產核算的理論和內涵不斷豐富[26,27],耕地資源資產的核算也由最初的實物量核算轉變為對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綜合測算[8,28]。但是,當前耕地資源資產價值核算側重于實物量核算,而并未分析長時間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變化情況,研究區域以北方干旱地區為主,不能準確指導南方集約化農區的耕地資源價值核算和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
本研究基于耕地資源資產核算理論,從耕地資源資產價值角度,將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系統劃分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3 個方面,利用收益還原法和當量因子法,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為例,測算其在2010—2020 年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時空變化情況,從而為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受人的需求轉變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耕地資源的屬性維度和價值內涵得到了深刻拓展。耕地資源不僅滿足人們的經濟來源,還具有典型的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耕地資源經濟價值主要指耕地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在進行作物生產時帶來的價值。耕地資源生態價值主要指耕地具有生態系統的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撐服務和文化服務等方面的功能[27]。耕地資源社會價值主要指耕地具有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功能,能滿足農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29]。
耕地資源經濟價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測算的過程中一般利用年經濟收益的提前支付來表征。參照吳兆娟等[30]的研究,耕地資源經濟價值主要運用收益還原法。農戶在生產過程中不但享受農業生產所獲得的經濟收益,還能享受國家的農戶政策補貼,因此,為準確測算耕地資源經濟價值,需要對耕地資源純收益進行適當修正,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Vc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經濟價值;a1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年純收益;a2表示單位面積耕地政府對農戶的農業生產補貼,主要為耕地地力補貼;r為還原率,參照朱道林等[9]的研究,將收益還原率定為5%;pi表示第i種農作物平均單價;qi表示第i種農作物總產量;ci表示第i種農作物單位種植面積生產成本;hi表示第i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S1表示耕地總面積。
耕地資源具有社會穩定和社會保障2 個方面的價值[8,31,32]。耕地作為鄉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和基石,一方面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經濟來源和就業保障,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具有對鄉村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社會事業的間接服務價值。因此,耕地資源社會價值主要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2 個方面;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則主要體現在為農戶提供一定的養老保障。耕地資源社會價值測算方法借鑒相關研究的測算模型[32],測算公式如下:
式中,VS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社會價值;VS1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社會穩定價值;VS2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V1為縮小收入差距價值;V2為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價值;It為城鎮居民在t年的平均可支配收入;IS、IS-1為農村居民在t、t-1 年的平均可支配收入;Pr為農村農業人口數量;Ss為人均公共安全財政支出;k為修正系數;Ii為農民人均耕地年純收入;Io為農民人均年純收入;VS2為單位面積耕地社會保障價值;Y1表示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支出;Y2表示農民養老保險基金支出。
目前對于耕地資源生態價值測算的方法包括功能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和當量因子法等。根據謝高地等[34,35]的研究將耕地資源生態服務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和文化服務4 個部分,并采用當量因子法測算其具體的價值,由于該方法測算簡便、數據易得,已經被很多研究采用。本研究按照當量因子法測算耕地資源生態價值。具體當量因子如表1 所示。

表1 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生態服務當量因子
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Ve為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生態價值;H為農作物總播種面積;i為農產品種類;η為單位面積生態服務當量因子。
湖口縣位于江西省北部(圖1),介于北緯29°30′—29°51′、東經116°08′—116°25′,東臨彭澤,南接都昌,西與星子、廬山區界湖毗鄰,北與安徽宿松襟江為界。西距九江市26 km,南距省會南昌市160 km。北臨長江,西瀕鄱陽湖,是江西省北方門戶,素有“江湖鎖鑰,水陸通津”之稱。湖口縣土地總面積669.33 km2,地勢相對平坦,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鄱陽湖平原)的一部分,大部分地區海拔低于50 m。地形結構東南群山環抱,西北江湖環繞,中部小丘壟埂起伏,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縣域地處丘陵地帶,山丘起伏,水域寬廣,耕地多為梯田梯地。2020 年湖口縣糧食總產量為7.7 萬t,其中,早稻1.4 萬t,二晚2.3 萬t,一晚和中稻共2.7 萬t。湖口縣是典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傳統農業生產區。

圖1 湖口縣位置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包括糧食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糧食作物生產成本與收益、糧食作物產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土地利用現狀等數據。其中,糧食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糧食作物產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農業人口數量等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口縣統計年鑒》《九江市統計年鑒》;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農民養老保險基金等數據來源于湖口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20 年度工作報告[36];人均公共安全財政支出等數據來源于湖口縣2020 年度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37];農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來源于2010 年和2020 年湖口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相關統計數據、2010 年和2020年物價局主要農產品價格及成本調查數據以及2011 年和2021 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耕地面積數據主要來源于第二次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耕地地力補貼數據主要來源于江西省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jiangxi.gov.cn)公布的2021 年數據。
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經濟價值呈減少趨勢,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為7.41 億元,比2010 年的19.36 億元減少了61.73%。從空間(圖2)上看,2010 年,均橋鎮耕地資源經濟價值在所有鄉鎮(場)中最高,為2.68 億元,其次為流泗鎮和城山鎮,分別為2.24、2.14 億元;耕地資源經濟價值較低的鄉鎮(場)為武山墾殖場和南北港水產場,分別為0.01、0.06 億元。2020 年,各鄉鎮(場)耕地資源經濟價值均出現下降趨勢,并且下降明顯。相較于2010 年,2020 年雙鐘鎮耕地資源經濟價值下降最多,下降了71.75%,為0.2 億元,其次為南北港水產場,下降了70.77%;凰村鎮耕地資源經濟價值下降較少,從2010 年的1.44 億元下降至2020 年的0.94 億元,僅下降了34.72%。研究表明,2010—2020 年由于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增加,湖口縣耕地面積出現一定程度減少。

圖2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經濟價值變化情況
由圖3 可知,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呈明顯上升趨勢,由2010 年的30.51 億元增加至2020 年的107.59 億元,增加了77.08 億元,增長率為252.64%。從空間上看,均橋鎮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增加最多,由2010 年的4.22 億元增加至2020 年的14.86 億元,增加了10.64 億元,其次為流泗鎮,增加了8.57 億元,其他鄉鎮(場)也均呈上升趨勢。
由表2 可知,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社會穩定價值整體呈減少趨勢,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整體呈上升趨勢。耕地資源社會穩定價值方面,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社會穩定價值為6.90 億元,比2010 年減少了9.86 億元;均橋鎮減少最多,減少了1.37 億元,2020 年為0.95 億元;其次為流泗鎮,減少了1.16 億元,2020 年為0.78 億元。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方面,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為100.69 億元,比2010 年增加了86.94 億元;均橋鎮增加最多,增加了12.01億元,2020年達13.91億元;其次為城山鎮,增加了9.91 億元,2020 年達11.43 億元。由核算結果可知,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社會保障價值占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的93.59%,表明在目前階段耕地資源仍是農民安身立命的重要場所,肩負著農戶重要的養老功能。

表2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統計(單位:億元)
由圖4 可知,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生態價值整體呈增加趨勢,但變化較小,由2010 年的4.31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4.98億元,增長了15.55%。從各鄉鎮(場)變化情況看,凰村鎮增加最多,由2010 年 的3 203.92 萬 元 增 加 至6 883.91 萬 元,增加了3 679.99 萬元,其次為張青鄉,由2010 年的3 116.26 萬元增加至3 629.33 萬元,增加了513.07 萬元。而雙鐘鎮、南北港水產場和馬影鎮的耕地資源生態價值呈下降趨勢,其中,雙鐘鎮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由2010 年的1 562.90 萬元下降至2020 年的1 451.77 萬元,下降了111.13 萬元。

圖4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生態價值變化情況
從耕地資源生態價值(表3)看,土壤保持價值是湖口縣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主要部分,2020 年為9 142.63 萬元,占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18.35%,其次為廢物處理和維持生物多樣性,分別占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17.70%和12.90%。2020 年耕地資源提供美學景觀的服務價值較弱,僅占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2.21%。由表4 可知,2010—2020 年湖口縣原材料生產價值和提供美學景觀價值的增長速率較快,分別增長了19.42%和18.96%,其次為水文調節價值,增長了18.05%。耕地資源生態狀況持續向好,價值在逐漸提高。

表3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統計結果 (單位:萬元)

表4 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生態價值增長率
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出現了較大變化,呈上升趨勢。2010 年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為54.18 億元,2020 年達119.98 億元,增加了65.80億元,增長率為121.45%。由表5 可知,2010 年,湖口縣經濟價值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35.733%,社會價值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56.312%,生態價值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7.955%;到2020 年,各耕地資源價值的占比發生一定變化,經濟價值僅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6.176%,社會價值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89.673%,生態價值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4.151%。2010—2020 年,湖口縣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占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比例均明顯下降,耕地資源社會價值明顯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

表5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資產價值類型的占比
由圖5、圖6 可知,均橋鎮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在全縣鄉鎮(場)中增加最多,由2010 年的7.50 億元,增加至2020 年的16.37 億元,11 年間增加了8.87 億元,增長了118.27%,其中增長的主要部分為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其次為城山鎮和流泗鎮,在2010 年分別為5.98 億元和6.27 億元,到2020 年達13.45 億元和13.33 億元,分別增加了7.47 億元和7.06 億元;2010 年南北港水產場和武山墾殖場耕地資源資產價值較低,分別為0.17 億元和0.02 億元,到2020 年分別為0.34 億元和0.17 億元,分別增加了0.17 億元和0.15 億元。各鄉鎮(場)的耕地資源經濟價值呈下降趨勢,而耕地資源生態價值變化較小,耕地資源社會價值明顯增加,并成為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增加的主要來源。

圖6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各鄉鎮(場)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對比
由表6可知,本研究測算的2020年湖口縣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為3.37萬元/hm2,遠低于2010年的8.80萬元/hm2,與張效軍等[38]計算的全國單位面積年耕地資源經濟價值(5.74萬元/hm2)基本一致;溫良友等[8]在未將勞動力成本計入情況下測算的2018 年江西省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為11.62萬元/hm2。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已經成為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增加的主要來源。2020年湖口縣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為48.91萬元/hm2,高于2010年的13.88萬元/hm2,說明耕地是農戶最后的退路,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2020年湖口縣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為2.26萬元/hm2,高于2010年的1.96萬元/hm2。該結果與溫良友等[8]測算的結果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的測算方法和結果對區域耕地資源資產核算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表6 2010 年、2020 年湖口縣單位面積耕地資源資產價值
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經濟價值呈減少趨勢,且減少較明顯;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呈明顯上升趨勢;生態價值整體呈增加趨勢,但變化較小。總的來說,2010—2020 年湖口縣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出現較大增長。耕地資源經濟價值雖出現一定下降,但是由于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上升,導致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增長,特別是耕地資源社會價值,已經成為耕地資源資產價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構建了基于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三位一體的耕地資源資產核算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耕地資源資產的現狀,對深化區域耕地資源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第一,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導致單位面積耕地資源經濟價值下降,說明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已經無法讓農戶提高收益。因此,要提高農戶耕地保護積極性和增加耕地種植收益,鼓勵農戶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業生產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推廣,以降低耕地生產成本。通過現代種業革命,縮小作物產量的差距,同時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第二,耕地資源社會價值的變化說明保持農村土地承包權的問題對農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 年,以穩定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戶基本的需求,以提高耕地利用率、促進耕地保護。同時,國家應建立統一規范的土地市場,在城鎮建設征地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耕地資源社會價值,保障農戶權益,嚴格完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未來要縮小城鄉差距,需要更加完善的農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以補足城鄉協同發展的短板。第三,減少化石能源的高投入,保護城市周邊優質肥沃的耕地,對耕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化石能源的高投入,一方面提高了耕地經營成本,導致耕地資源經濟價值降低;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生態文明十分重視,采取了化肥農藥減量化、秸稈還田、休耕輪作等系列措施,降低化石能源的投入,提升耕地生態環境,降低耕地污染,提升耕地資源生態價值。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特別是肥沃耕地的生態價值更高。國家要提高耕地資源生態價值,需要對耕地保護工作做得好的省份給予一定生態補償,完善耕地生態保護相關補貼政策,提高休耕輪作、化肥農藥減量化等政策補貼金額,實現農業綠色生態發展轉型,實現耕地生態保育;同時,需要嚴控耕地占補平衡中的“多占少補、高占低補、生態破壞”的問題,努力實現耕地占優補優和進出平衡。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首先,本研究重點研究了耕地資源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沒有考慮耕地利用過程中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價值損失;其次,本研究僅從理論層面探討和測算了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變化,但在耕地資源資產核算體系標準化和實踐化方面存在不足,還需要不斷經過實踐的檢驗和驗證;最后,本研究僅考慮了耕地資源的價值量,未測算耕地資源的實物量,也未探討耕地的人地關系耦合機制。因此,為了進一步客觀、全面地衡量區域耕地資源資產價值,一方面,構建基于土地經濟學、會計學、生態經濟學等跨學科的專業耕地資源資產核算標準體系,確定統一的測算體系和定價機制;另一方面,可以結合耕地保護狀況,深入探討人地關系耦合機制,分析耕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損害對耕地資源資產價值的影響,測算不同區域的生態補償標準,以推動耕地保護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