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妤 ZHU Jieyu
開封城市文化景觀營造是以《園冶》“借景”為核心的傳統造園手法的現代應用,以開封古城為例,以“精在體宜”為設計宗旨,以“保護為先,明旨立意”為基本原則,提出城市文化景觀營造策略,為各地城市文化傳播與景觀營造提供參考。
城市更新;城市文化;景觀營造
近年來,開封古城圍繞各類遺址文物和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更新改造如火如荼。以“五湖六河”“環城公園”“一渠六河”及“四廂二十坊”為主題的城市空間再現,是開封古城基于自然與“宋韻”的城市空間重塑。基于有形的遺址文物和無形的城市文化保護、傳承、展示及城市文化景觀營造就顯得尤為重要。
遺址文物、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方式不當導致城市記憶載體受損,地方文化挖掘及利用不足而導致其內涵扁平化與異化等問題,采用《園冶》中傳統造園手法,結合開封文化景觀營造實踐,以“精在體宜”為設計宗旨,以“保護為先,明旨立意”為基本原則,提出“形與意,內外兼修”“高與下,隨勢卜境”“新與舊,不拘于形”“虛與實,借景藉景”“精與略,體宜為要”的景觀營造策略,打造開封文化景觀集群。
針對遺址文物、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方式不當導致城市記憶載體受損,以“保護為先,明旨立意”為基本原則,提出“保城墻,補觀賞點”“顯文化,明旨立意”“留痕跡,保護記憶”“護載體,古韻新機”的景觀營造策略。
2.1.1 保城墻,補觀賞點
在開封城墻遺址公園建造過程中,存在過度設計和建設的問題,遺址自身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可讀性受到挑戰,成為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不可持續的主要原因。開封城墻遺址公園建造經歷了2個關鍵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的綠地景觀期與2015年后的遺址公園期。綠地景觀期建設以綠地為主,主要為人們日常休閑活動提供場地,而城墻遺址成為古城居民進出公園綠地的阻礙;遺址公園期梳理城墻遺址與公園綠地的主從關系,形成以城墻遺址為底、城墻遺址公園為圖的“圖底關系”,打造開封古城特有的明清城墻遺址“無邊界博物館”。
為凸顯和展示城墻,開封城墻遺址公園五至八期均根據《開封城墻保護條例》中的遺址核心區、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風貌控制區進行四重景觀空間劃定,嚴格控制遺址公園內的植物高度、開合空間及種植密度(見圖1)。

1 開封城墻遺址公園鳥瞰與實景1a 鳥瞰(圖片來源:作者自繪)1b 實景(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1)第一重,近城墻,屬于城墻遺址核心保護區,距離城墻5~10m,滿足觀賞城墻遺址全景需求,減少人工景觀對城墻的遮擋;保留現狀古樹,僅在城墻馬面處適當保留下層灌木與地被,使游客能在一定觀賞距離內觀賞城墻。
2)第二重,望城墻,屬于城墻遺址保護區,距離城墻11~30m,以觀賞城墻和遺址公園為主,空間上以綠化為主,局部設置休息亭廊供游客休憩觀景(見圖2)。

2 城墻遺址與公園綠地(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3)第三重,賞城墻,屬于城墻遺址建設控制區,距離城墻31~70m,以觀賞遺址公園為主,保留透景線可觀賞城樓與馬面;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形式的游客服務設施,以減少新增構筑物對城墻立面景觀的破壞;城墻與護城河被市政道路分隔為南城墻和西城墻,通過親水平臺與馬面的模數進行對應,達到“城池一體”的空間意向。
4)第四重,遠城墻,屬于遺址公園改造區,距離城墻>71m,主要依托護城河水系供游客漫游,在水岸品味東京汴梁“一城宋韻半城水”的風貌(見圖3),并圍繞5個城門節點進行重點植物景觀營造。

3 海綿公園建設示范區(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1.2 顯文化,明旨立意
城墻遺址保護區內存在四重歷史:真實的歷史、消逝的歷史、存在的歷史及虛擬的歷史(傳說中的歷史)。真實的歷史與消逝的歷史共同組成開封的記憶,存在的歷史與虛擬的歷史體現出開封的文化自信與城市特色,是城墻遺址公園景觀營造的主要對象。“宋”是開封古城的核心文化IP,“宋風雅韻、古今輝映”的設計理念使古代城墻遺址與新建遺址公園以人境、畫境、詩境、意境四重空間相匹配(見表1)。以開封八朝古都歷史為依據,基于東、南、西、北四面城墻的軍事防御、防洪防沙、安全護衛等傳統功能進行現代遺址周邊環境營造的主題定位,重新展現開封“城摞城”奇觀和八朝古都的文化底蘊。

表1 古代城墻遺址與現代城墻遺址公園對照
2.1.3 留痕跡,保護記憶
1)保留鄉土大樹 現狀鄉土大樹是極具生命力的城市記憶載體,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開封城墻外圍散布于棚戶區中的楊、柳、榆、槐、椿、棗、桐、楸等當地鄉土樹種被保留。在環城公園開園之初便呈現出《園冶》中“舊園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的景象。開封東城墻外東京大市場處新建的城墻公園“梧陰匝地,槐蔭當庭”,保留了原住居民的家園記憶。西北角樓外“角樓夕照”處保留楊樹和刺槐增添了城墻遺址的古樸滄桑。
2)封存黃河淤砂 開封“城摞城”奇觀起源于多次黃河水患將整座城市掩蓋于黃砂之下,開封城墻西北角至今仍存在許多黃河淤砂遺跡。歷年淤積的黃砂在城墻公園七期修建過程中被妥善封存至緊鄰城墻的種植池內,通過“羊馬墻”式花池進行圍護,結合解說系統記錄并解析黃河淤砂侵城的典故及開封“城摞城”奇觀的成因。
2.1.4 護載體,古韻新機
“一城宋韻半城水”是開封古城的城市意象。宋韻要雅致、民風要濃郁、宋風要純正、新景要協調,方能達到雅俗共賞。文化景觀需立意問名,使游客見景名便回想起當年場景而觸發城市共同記憶。
南熏門位于開封古城1200年未變的城市中軸線南端。景點占地面積大,現此處僅剩埡口而南熏門及甕城已消失。城門埡口兩側景觀開敞空間以消失的甕城為界布置廣場與綠地,采用臥式景點銘牌喚醒古城居民對南薰門的集體記憶。與其相鄰的迎賓門保持現狀城墻埡口且不復建城門,在以綠地為主的入口空間種植觀賞植物,在以道路為中軸對稱設計的東西廣場設置城門造型石雕,隱喻再現當年迎賓門風貌(見圖4)。

4 迎賓門城門石雕(圖片來源:王作鵬)
近代歷史遺跡是城市集體記憶的載體。20世紀60年代以城墻遺址為載體,建成大規模城墻防空洞和“備戰備荒”的第五糧庫,應作為城市歷史記憶予以妥善保護。將拆除的部分糧倉梁架橫臥草地作為北入口景點銘牌,介紹“安定遠方、凱旋歸來”和“備戰備荒、儲糧建倉”的城市歷史(見圖5)。將原有糧倉內的建筑整修翻新,打造集城市文創孵化器、城市文化休閑商業板塊、大宋武俠城、萬歲山森林公園于一體的開封城北文化集群。
針對地方文化挖掘及利用不足導致其內涵扁平化與異化的問題,提出“形與意,內外兼修”“高與下,隨勢卜境”“新與舊,不拘于形”“虛與實,借景藉景”“精與略,體宜為要”景觀營造策略。
2.2.1 形與意,內外兼修
風景園林景觀營造講究“形神兼備”。形,即外形、景物特征,體現為風景園林的視覺效果;神,即神韻、意境,是設計師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傳達給觀賞者的“心象”,“物我歸一”是風景園林景觀營造的最高境界。中國風景園林的獨特魅力是其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之間“縮天地于盆池”的物象對應關系。在城市文化景觀營造中,以中國傳統山水畫意境理論中的“天人合一”“氣韻生動”“心齋坐忘”“虛實結合”“神與物游”為理論基礎營造了無數生動有趣的風景園林景觀。
2.2.2 高與下,隨勢卜境
開封古城現存明清城墻高約8m,北城墻段由于黃河淤砂填埋且頂部海墁破損,高度僅4m,重修后高8m。開封古城地勢北高南低,順應地勢在北城墻上設置登城觀景臺以俯瞰全城,北城墻下綠地中央以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模擬消逝的護城河,場地整體下洼以增加北城之雄偉。東城墻北段,鐵塔公園至河南大學段現狀城墻高聳,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天然的斜坡,上有古木交柯、槐蔭挺玉,隨地勢起伏點綴山石、箬竹,鋪陳以茂盛蔥蘭,仿佛天然圖畫;東城墻南段地勢平坦毫無起伏,缺少俯仰之感,通過駁岸與淺水區的高程控制,利用“錦麟戲水”和“花間隱榭”2處平臺消除綠地與水體之間近2m的高差,通過視錯覺增加城墻高度。借助護城河和景觀橋梁,將橋作為南北向護城河上的觀景臺。俯仰間,護城河兩岸棠梨花開、云蒸霞蔚美不勝收。城墻前“花間隱榭、水際安亭”,于視線焦點處增設亭、廊、榭,豐富天際線。
2.2.3 新與舊,不拘于形
南城墻一期現狀存在幾處古風亭榭,是開封古城居民聚集游樂的場地。各年齡段人群對公園綠地具有迫切的休閑娛樂需求。對現狀“南派”亭廊予以保留,并增加適宜風格的休閑設施以滿足游客游憩需求。新增點狀亭廊均為宋式亭,與其他現狀景物之間通過植物景觀相隔,新增連廊、休息棚架及景觀雕塑以栗色為主、灰色為輔融入城墻背景。
2.2.4 虛與實,借景藉景
《園冶》中除大量實景描寫外,還存在豐富的虛景描寫,為城市文化景觀營造提供更多的維度參考。虛實相生,園中既有實景,必有虛景相襯。園林中虛閑空間尤為廣闊,猶如國畫中的飛白,日月光影、波光云影、氣候天氣、聲境及香氛的營造,均是提高意境的造園要素(見表2)。

表2 虛景營造手法
2.2.5 精與略,體宜為要
環城公園周長為14km,根據凱文·林奇提出的邊界、交通、區域、節點及地標5種城市意向類型[1](見表3),與城墻遺址周邊景觀進行對應構建5個一級景點[2](見圖6)。

表3 城市意向與開封環城公園景點布局

6 開封環城公園景點布局
以小型亭廊補充休閑功能空間或不作處理,在城墻下、園橋上、廣場里、水岸邊及道路交會處設置21處休息亭廊。沿河岸邊根據瞽者念佛的歷史典故布置“蓮臺照水”和“祈福橋”,呼應曹門外踏春的城市記憶,并布置“花間隱榭”“錦麟戲水”“柳岸聞鶯”“花臺漫步”“水岸生輝”“棠陰攬勝”“醉花嘉蔭”以觀水景。休息亭廊之間以草坪和小型植物群落為主,形成疏密有致的游覽節奏。
結合開封環城公園設計實踐,圍繞開封明清城墻遺址展開開封古城文化景觀一體化設計。通過城墻遺址“無邊界博物館”的模式,以“精在體宜”為設計宗旨,以“保護為先,明旨立意”為基本原則,提出“形與意,內外兼修”“高與下,隨勢卜境”“新與舊,不拘于形”“虛與實,借景藉景”“精與略,體宜為要”的景觀營造策略,打造開封文化景觀集群,為各地城市文化傳播與景觀營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