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燦璨 ZHOU Cancan
以荊州市荊北片區為例,基于水鄉園林城市構建角度,介紹城市發展現狀,闡述城市規劃構思,從用地規劃、道路系統、綠地系統、景觀系統、特色空間系統方面提出規劃設計策略。
城市設計;水鄉;園林城市;用地規劃;道路系統;綠地系統
在國家戰略機遇疊加的時刻,荊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建設“一極兩中心”的宏偉藍圖,致力將荊州市打造為“湖北經濟增長第四極、江漢平原現代化中心城市、長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荊北片區作為荊州市的區域交通樞紐和醫療中心,需以戰略眼光提前謀劃發展用地以強化區域職能。2011年,荊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批準實施后,荊北片區亟需編制高質量城市設計導則,引導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及實施,實現“塑造城市特色,努力建設美麗家園”新目標。本文以荊州市荊北片區為例,就規劃設計現狀及策略進行探討。
荊北片區位于荊州市中心城區西北,北鄰郢城遺址,西南鄰荊州古城,是以荊州火車站為引擎的城市新區,距市行政文化中心約5.5km,距城市商業約7.0km。項目規劃范圍東抵楚都大道,西至聚賢路,南至荊沙大道,北至滬漢蓉高速鐵路,規劃用地面積391.79hm2(見圖1)。

1 規劃效果
現狀用地集中分布在莊王大道和楚源大道兩側,主要由居住小區、大型商業綜合體、行政辦公樓、醫院、學校、交通樞紐、站前廣場、停車場等用地構成。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22.17hm2,村莊建設用地面積29.14hm2。目前用地建設時序缺乏指導性,已建用地分布較零散,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備,建筑質量良莠不齊,路網體系初具輪廓,尚未形成體系。
現狀水系豐富,具備景觀基礎。太湖港流經片區南側,水質良好,具備引用水系景觀的基礎和條件。太湖港西接太湖港水庫,東與荊襄河匯合后連接海子湖,全長約20km,流經本區域長度約2.7km。片區內有大量魚塘,水面面積達57.14hm2,約占總用地面積的20%。
火車站附近區域已成為荊州市的主要機動交通集散樞紐,從現有規劃來看,荊北片區的交通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①2015年,郢城鎮鎮域規劃明確提出建設荊州站站北廣場的構想,但火車站站南與站北交通尚未整合,同時,隨著交通出行方式的改變,荊州火車站站房規模偏小,亟需擴容;②荊北片區與沙北片區聯系不夠,二者以荊沙大道和城北快速路相連,但城北快速路除了紅門北路可實現左轉外,其余交叉口均采取讓行限制設計,同時荊北片區與關沮鎮距離僅2.1km,但交通聯系不便,交通疏散困難,需通過沙北新區與其再聯系。
規劃片區內已形成莊王大道、楚源大道一橫一縱的主要道路骨架,對外交通聯系主要依托外圍荊州大道和荊沙大道,缺少與東部、北部地區的交通聯系,與南部舊城區僅有1座橋梁相連。作為滬蓉高速鐵路在荊州的出入口,大量人流集聚,各類交通壓力集中在莊王大道,易造成交通擁堵。內部路網不成體系,現狀道路均依托項目形成,既不能形成交通網絡,又不利于基礎設施建設。已形成的道路慢行系統不完善,缺少專用非機動車道和標識系統。
1)謀劃成長空間,強化區域職能。規劃落實以荊州中心醫院為核心打造長江城市群醫療衛生中心的省級戰略,解決荊州火車站擴容需求,以規劃的中心醫院和現狀火車站為中心,科學分析用地需求,戰略預留發展用地。火車站近期向兩側擴展,遠期與站北廣場一體化建設,中心醫院向西、向北拓展空間。
2)優化區域交通,促進片區聯動。加強片區與沙北片區、中心片區、紀南文旅區的高效聯系,規劃鳳鳴大道向東延伸,連接關沮新城大道;觀音堤路向東延伸,連接沙北新區津鄉大道;聚賢路向北延伸,連接郢城五臺路。同時,片區加強與城北快速路的交通聯系,共同構建“三橫四縱”的對外交通體系。
3)整合空間架構,重構成長秩序。通過梳理分析荊北片區現狀空間特征和交通廊道等要素,提出“強化軸帶”“突出節點”“高層集聚”的空間整合思路,明晰片區空間形態有序生長的空間邏輯。“強化軸帶”指結合鐵路、城市主要道路及生態水系,強化功能引導軸線和生態景觀格局,形成“兩帶三軸,五區協同,多點相映”的總體空間結構;“突出節點”指以站前商務區為中心打造片區地標,圍繞火車站、郢城遺址入口、太湖港和規劃水系打造4個門戶節點,完善相應功能,提升片區環境品質;“高層集聚”指通過引導高層建筑沿城市主干路和濱水空間有序聚集,適當提升濱水區居住用地開發強度,控制緊鄰郢城遺址和荊州古城地塊的建筑高度,逐步優化片區整體空間形態和天際線。
4)塑造特色空間,提升城市品位。規劃貫徹海綿城市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片區水系、綠地資源,構建生態網絡,連接郢城遺址和荊州古城,圍繞荊楚地域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現代休閑文化主題,通過游客中心、民俗風情區、荊楚魅力水街、文化體驗區、時尚商業區等區域的精細設計,形成以現代風格為主、點綴荊楚元素的特色區域,突出表達城市的水鄉特色和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5)構建慢行系統,營造綠色出行。規劃踐行“公交+慢行”的交通策略,公交站點按300m服務半徑設置,覆蓋整個片區,有效提供便捷服務,并將自行車停放點結合主要公交站點設置,實現慢行接駁。同時,依托道路、綠化空間構建由遺址公園、荊楚魅力水街、文化體驗區、濱水休閑區、濱水風光帶、民俗風情區、特色商業街、時尚商業區組成的慢行活動網絡,創造便捷、舒適、富有情趣的體驗空間。
規劃形成“兩帶三軸,五區協同,多點相映”的總體空間結構(見圖2)?!皟蓭А敝敢劳刑鬯敌纬傻奶蹫I水風光帶,依托郢城遺址護城河水系、高速鐵路防護帶形成的北側生態綠帶;“三軸”即依托快速路加強荊北片區與城市功能區聯系形成的楚源大道發展軸,依托站前商務區形成的莊王大道商業軸,依托連接郢城遺址與太湖港的南北向水系形成的生態景觀軸;“五區”指根據基地特征及特定區位劃分的五大功能組團,落實主導功能,站前集散組團以交通集散與旅游服務集散功能為主,高端商務組團以高端商業與商務辦公功能為主,公共服務組團以醫療、教育、文體、商業等民生服務功能為主,生態居住組團以居住、度假、養生及城市服務功能為主,民俗風情組團以荊楚特色產品及工藝品的展示、體驗、加工為主。

2 規劃結構示意
規劃重點將火車站向東西兩側進行擴容,在原有規?;A上增加1.84hm2用地;預留醫療衛生用地13.82hm2,為醫院的拓展留足空間;結合片區目前已存在的公共設施,在東橋路和劉家臺路之間集中布置公共服務設施,將文化設施結合郢城遺址公園布置;為減少醫院對居住用地的干擾,采用道路綠化帶和綠化景觀進行隔離;將鳳鳴大道和觀音堤路向東延伸,聚賢路向北延伸,調整楚都大道線型,加強與關沮、沙北、郢城和老城區的聯系。
1)對外交通 荊北片區作為荊州市的交通樞紐區域,目前有火車站、客運站各1處,大量人群集中,片區對外交通聯系應更加便捷。規劃構建“三橫四縱”的對外交通聯系網絡?!叭龣M”即鳳鳴大道、楚源大道、觀音堤路,加強與沙北新區和關沮新城的聯系,增加東西向人流疏散通道,同時楚源大道作為城北快速路的一部分,直達機場;“四縱”即莊王大道、劉家臺路、東橋路、楚都大道,加強與郢城和老城區的聯系,莊王大道與快速路互通,提升客車、火車及飛機等不同交通工具的轉換乘效率。
2)內部交通 道路交通系統分為5個層級: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組團路,其中快速路寬70m,設計時速為80km/h;主干路寬40~70m,設計時速為40~60km/h,包括莊王大道、鳳鳴大道、楚都大道、劉家臺路;次干路寬25~30m,設計時速為30~40km/h,包括聚賢路、集智路、東橋路、楚天路、觀音堤路;支路寬15~20m,設計時速為20~30km/h,包括太湖港北路、岳山路、民生路、廣湖巷,以及貫穿各居住區之間的組團道路。
3)公共交通 荊北片區作為城市交通樞紐、省級醫療中心的承載區域,包含郢城政府、荊州中學、長途客運站、文體中心、荊州古城公園與郢城遺址公園的景觀連接帶,吸引人群向片區集中,需合理組織各類交通工具,避免交通擁堵。
片區內主干路、次干路布設公交路網,構成整體縱橫雙向公交路網系統,同時將區域公交系統與城區公交系統、公交站點、共享單車停放點無縫對接,形成有機整體。
荊北片區綠地系統主要包括公園綠地、沿街綠地、街坊組團綠地、防護綠地等,多類綠地共同形成層次豐富、景觀多樣的綠地空間。
1)公園綠地 片區內公園綠地主要包括緊鄰太湖港的廣湖垸公園,與太湖港貫通的濱水景觀綠地,劉家臺路以東、靠近荊州中學和荊州中心醫院的休閑公園,劉家臺路以西、客運站以東的集中公園綠地。
2)沿街綠地 沿主要道路打造線狀綠化帶,形成景觀序列,一方面緩沖建筑形體對綠化的分隔,另一方面,形成宜人的沿街步行空間。莊王大道、劉家臺路、東橋路作為荊北片區主要的城市軸線,均預留較寬的沿街綠地,并采用綠化滲透的方式形成車行綠化、步行綠化到城市實體建設的過渡緩沖。
3)街坊組團綠地 街坊組團綠地是結合街坊內部建設形成的綠化空間。通過與區域結構性綠地(面狀的公園、線狀的沿街綠地)的聯系,形成空間連續、布局合理的綠地系統。
4)防護綠地 沿太湖港、高鐵線路兩側的防護綠地發揮著安防和隔離等功能。
1)景觀視廊 規劃通過三橫兩縱5條景觀視廊,連接荊州古城、郢城遺址公園、商務中心、文體中心及高鐵站前空間形成的景觀通廊,視廊沿線兩側排布具體的設施和功能。
2)景觀節點和門戶 景觀節點設計對城市景觀體系構成和空間導向具有積極意義。規劃在重要的出入口地帶、景觀帶及開敞空間周邊設景觀節點,共重點設置4處主要景觀節點,分別位于4個不同板塊,同時在站前空間、楚都大道與荊沙大道交會處打造兩個門戶節點。
3)標志性建筑物 主要標志性建筑物為金融中心和文化展覽館,次要標志性建筑物包括站前廣場東南側的綠地酒店、恒大商業綜合體、醫院綜合體,特色水街的生態假日酒店等。城市公共綠地和濱水空間周邊的建筑物采用控制周邊范圍、協調周邊建設高度和建設景觀的方式,凸顯城市開敞空間的標志性。根據現狀高層布局,宜在商務中心形成3處高層標志性建筑物,其中一座統領性的建筑采用超高層形式,以形成良好的天際線(見圖3)。

3 景觀系統規劃
規劃構建“一帶、兩街、五區、一網”的特色空間體系,展示多樣性的城市景觀與文化,塑造城市新亮點:①結合火車站站前區旅游集散功能,利用地下空間,形成時尚商業區;②利用郢城遺址公園與荊北片區交接的節點區域設置文化體驗、展示、運動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形成文化體驗區;③結合銜接郢城護城河與太湖港的水系,設置教育科研、文化娛樂、康體、居住、商業服務等功能,打造水體保育與利用景觀帶、生態與人文交織功能帶,形成濱水休閑區,展現荊州城市活力與魅力;④利用太湖港南側商業用地,展示荊州民俗文化,形成民俗風情區;⑤結合現狀水面,整合周邊環境,建設廣湖垸公園;⑥結合水系、道路綠化帶形成步行優先的林蔭綠道網絡,將濱水風光帶、特色街區有機串聯,形成相連相通的城市生活網絡。
城市規劃是推動城市開發建設的關鍵環節,本文以高質量建設高鐵新區為目標,踐行生態優先、人民至上、功能復合、綠色發展的設計理念,通過連通南北護城河水系延續片區生態格局,植入對外交通、商業服務、醫院學校等多元功能,在空間形態、建筑風貌、景觀環境設計等方面引導新區建設,以期為今后生態型高鐵新區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