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誠
在7 月的一場直播中,CS:GO 知名職業選手s1mple談到了自己是否需要聘請經紀人的話題:
“有些經紀人收費太高,所以我從來沒找經紀人,我不想把自己收入的10-20%直接分給他們。”
此外,s1mple 還表示自己如果想接商單或者想找金主了,完全可以直接通過自己所效力的 Natus Vincere 俱樂部來完成,在他看來經紀人是完全多余的存在。
在如今的職業電競中,像s1mple 一樣放棄甚至是認為職業經紀人無用的選手大有人在。
由于大多數運動員并不具備職業經紀人在合同談判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隨著職業體育的發展,職業經紀人應運而生。
在職業體育中,職業經紀人對體育聯盟的勞資協議、代言和營銷合同的熟悉程度,就像運動員對戰術手冊一樣了解。他們會綜合考慮一名運動員的年齡、位置、傷病史、職業歷史、比賽數據,甚至是運動員的日常開銷、消費習慣等,最終與球隊和贊助商們形成一份符合運動員自身需求及利益最大化的合同。

例如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明尼蘇達維京人隊的一流跑衛Adrian Peterson 因為停賽缺席了幾乎一整個賽季,Peterson 的經紀人Ben Dogra 在評估了 Peterson的市場價值,及停賽后有限的議價空間后,認為跑衛這個位置的球員受年齡影響明顯,30 歲以后簽訂的合同的待遇都不會太優厚。于是,Peterson 及其經紀團隊與維京人隊達成一致,將Peterson 的年薪減少200 萬美元,以換取更長的合同期限。
由此可見,在運動員與球隊的議價中,職業經紀人的專業性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樣是由于談判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匱乏,為了保證自身權益,運動員在與職業經紀人簽訂合同時,往往會把經紀人和自己利益協調一致的條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也就是如今在職業體育中通行的合同比例分酬制,即經紀人的收入固定來源于運動員競技合同的一定比例。如在MLB中,經紀人會將運動員NFL 合同的3%作為自己的傭金。
因此,職業經紀人會最大程度地為運動員開發其潛在的價值。經紀人賺得越多,運動員的回報也就更加豐厚。像s1mple 這樣擔心自己的部分收入會被經紀人瓜分的想法,實則只是看到了眼前自己有限的利益,而沒有意識到職業經紀人所能為其帶來的更大的商業價值。
當然,在尋求職業經紀團隊幫助之前,運動員們也需要對自己的競技能力和潛在價值有一個評估和預期。
在NBA 中,一些球員在剛參加選秀時就能得到品牌的關注,特別是一些高順位的球員,其中一部分球員面對品牌開出的價格會選擇當場簽約,還有一部分球員會在評估自己的競技狀態后選擇待價而沽,在打出成績后再跟品牌方簽署一份大合同。
2012 年,選秀大會上的首輪六號新秀利拉德并沒有參加之后的選秀試訓,相反,他用自己夏天優異的表現和夏季聯賽MVP 的身份,與阿迪達斯簽下了號稱“史上第三貴”的贊助合同。
關于球員價值的自我評估,知名NBA 經紀人巴考克談到:“他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合理的期待。很多球員都覺得進了NBA,贊助就都該自動砸到他們身上,他們都誤會了。就算進了NBA,十萬級的代言也不是隨便就有的。勒布朗、杜蘭特這樣的巨星是能想怎么簽就怎么簽,但大部分球員哪有這種特權,對他們來說,十萬級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價格了。”
既不能盲目樂觀,夸大自身價值,也不要低估自己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在商業開發前,運動員們要先認識好自己,學會合理期待,自我經營,努力提升競技水平和正向影響力,再加上來自職業經紀公司的助力,才能讓自己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創造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