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臨潁縣作為傳統農區,堅持“三鏈同構、農食融合、數字賦能”,構建了以產為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具有非常明顯的特征。一是鄉村振興的氣勢、趨勢、態勢顯著向好。臨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氣象非常好,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新產業發展活躍,新業態發展迅速,新模式不斷涌現,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產業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不斷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持續凸顯。農村集體經濟工業園的謀劃、建設和發展,成效顯著,意義非凡。二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活力顯著增強。人口紅利優勢、市場規模優勢、工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明顯,在區域發展中占據了主動地位;平臺建設越來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培育出了良好的發展新動能。數字農業的新探索,貫通了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為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賦能。三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扎實,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結構顯著提升。在經濟新常態下,轉型發展主要是由速度、規模轉向質量、效益,臨潁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條件。四是鄉村振興的模式、路徑、思路越來越清晰。尤其是產業振興方面,發展態勢蒸蒸日上。主要體現在符合產業發展的趨勢,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新階段發展的內在要求;集中、集聚、集群、集約表現得比較突出,產業的鏈式發展、產業的融合發展等新趨勢表現得比較充分,決策層的時代意識、發展思路非常清楚,這是鄉村振興成功的一個關鍵。五是鄉村振興的潛力巨大,發展的集聚力、影響力、競爭力顯著增強。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新興產業的良好發展、人居環境面貌的大力改善、回歸工程的大力推進等,都反映出臨潁縣鄉村振興的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臨潁縣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給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一是不斷增強對鄉村產業功能的認識。鄉村在未來不僅是農業場所,也將是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場所,而且還會有更多當前難以預測的新產業在鄉村布局,會使鄉村產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二是不斷增強對鄉村居住功能的認識。鄉村將不僅是農民的居住場所,也將是各類職業人群生活的場所,特別是隨著生態和公共服務環境的改善,鄉村將成為更加美好的宜居之地,會吸引更多的社會群體。瓦店鎮大李村短時間內成為一個網紅村就是明顯的例證,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三是不斷增強對鄉村振興與城鎮化關系的認識。一方面,人口要素不斷向城市聚集;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鎮化也在不斷再造鄉村發展的新優勢、新功能,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開始雙向流動,這些都會有利于工業化、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之間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進而達到動態平衡。這些新的變化和趨勢,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
臨潁縣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也給其他地方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啟示,那就是在發展思路上要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大力推進工業化。要走向現代化,工業化這個階段逾越不了,也不可能從農業直接跨越到服務業,必須扎扎實實地把工業化這個階段的工作做好。二是繼續大力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率較低的情況下,很難形成集聚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輻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必須通過城鎮化的推進,形成增長極促進經濟增長和城鄉協調發展。三是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立足于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的實際,確保糧食安全是義不容辭的政治任務,在此情況下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布局區劃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新業態、新模式、新主體融合到農業發展中來。四是繼續大力推進信息化。河南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要發揮后發優勢,必須把信息化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提升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等級。
臨潁縣在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還要努力在四個方面實現突破,積極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要彰顯特色。特色是競爭力,也是生命力。在一定意義上,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圍繞鄉村本土特色。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目的。簡言之,發展縣域經濟就是富民強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經濟發展不可能套用同一個模板,只有揚長補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對特色資源進行深度、廣度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有力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特”字突出表現為優勢、特長,具有難以取代性,而非盲目搶項目,到處撒“胡椒面”。經濟發展必須把握自身稟賦、時代大勢、規律方向,厘清“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資源,科學尋找差異性,找準定位,突出特色;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產業同構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還可以培植出自己的主導產業,保證特色經濟能夠得以長久穩定地發展。二是產業融合。融合,就是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其實質是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和高效益發展。它的重大作用,是解決了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對接,使得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生產者,能夠較好地滿足加工商乃至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這些要求,涉及品種、數量、品質、規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可以使得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都能夠獲益。生產者能夠種得好、賣得出、賣得好;加工者能夠獲得所需要的原料,從加工中獲得更大收益;消費者的食品消費需求能夠更好得到滿足。三是優化布局。主要是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篩選鄉村主導產業,充分利用二、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斷優化布局,優化農業農村資源配置,提升農業價值鏈,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鼓勵農民立足本地資源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宜工則工,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共享經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業態,多渠道增加收入。四是聯農帶農。實踐證明,聯農帶農機制的創新,已經成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牽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首先,帶動農戶發展生產。積極推行經營主體直接帶動農戶發展生產的利益聯結模式,引導支持經營主體與農戶通過訂單生產、托養托管、產品代銷、保護價收購等多種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經營主體與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把有發展意愿和能力的農戶納入產業發展之中,增加農戶經營性收入。其次,吸納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積極推動經營主體利用吸納就業等方式,建立與農村勞動力的利益聯結。支持經營主體拓寬用工渠道,擴大用工數量,規范用工方式,積極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穩定增加農村勞動力工資性收入。對勞動能力較弱的農村勞動力,支持通過設立鄉村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幫助其實現就業增收。最后,促進農戶共享資產收益。使用幫扶資金的經營性項目,應明確所形成幫扶項目資產的產權歸屬和收益分配方式,并通過方案、協議等形式予以明確,確保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引導支持農戶以資金、土地、房屋、自有設備等資產入股經營主體,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獲得收益;鼓勵農戶以土地流轉、房屋租賃等方式獲得租金收益,增加農戶財產性收益。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二是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變。
就臨潁縣來說,當前在發展重點上還要重視新的經濟形態的發展。經濟新常態下,新的經濟形態空間越來越大,成長性越來越好,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抓好特色經濟、平臺經濟、品牌經濟、人才經濟、綠色經濟、網絡經濟和服務經濟,順應新變化和新趨勢,培育新的經濟形態,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