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形意拳作為我國優秀的武術項目之一,集哲學、養生、健身和醫學為一體,其所擁有的濃厚文化底蘊與嫻熟攻防技術使得這一拳種在民間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但是當前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多元文化沖突,為使形意拳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探索更多的、新的傳承發展路徑是必要的。
形意拳來源于心意拳,此拳講求“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要求內義與外義高度統一,因此被稱為形意拳[1]。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清代初期的山西姬際可,如今的形意拳主要是由河北深州的李洛能、車毅齋,在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基礎上,創編而來。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礎,擴展十大形為十二形,增加了新的套路“雜式捶”和“安身炮”,由此更名為形意拳,進而得到廣泛流傳[2]。
形意拳發展至今,幾百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促使形意拳不斷改進、創新,傳承方式呈豐富多彩的態勢。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這一拳種的傳承思路可總結如下:
所謂社會傳承方式,主要是指通過社會傳播,令更多的社會群眾廣泛認知形意拳這一中華傳統武術拳種。作為我國傳統武術拳種之一,其發展與其他民俗事項的發展軌跡相同,均離不開傳承活動。目前,形意拳的傳承形式多樣,其中社會傳承形式,通過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的加入與參與,以及不斷的對形意拳這一中華傳統武術拳種進行研究、推廣、發展,能夠加深社會大眾認知、理解的同時,促使形意拳汲取傳統文化精髓,進行扎實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拳術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術方面,將處于動態發展狀態,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以北京地區傳承形意拳為例。作為中華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意拳包含著傳統的養生文化,在當前社會發展狀態下,人們越發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在此過程中傳統武術受到較多關注,由此產生的傳承方式最多的體現就是以娛樂休閑健身為主要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民間組織即社會傳承。對于北京形意拳的社會組織傳承而言,一是通過參加北京市形意拳研究會在各個區縣開設的形意拳輔導站參加學習,進而參加形意拳研究會,參加比賽結交良師益友,擴大眼界,提高形意拳傳承水平;二是師父帶徒弟的形式。形意拳動作簡潔緊湊、拳法簡單樸實,主要講究“三節”、“四梢”、“五行”、“六合”、“七疾”、“八要”、“九歌”等功法理論。練習者不僅可以對自己的肢體關節進行鍛煉,還能使五臟六腑和氣順暢,能夠很好實現養生目標。因此,在傳承形意拳時,僅僅靠自己揣摩自學是不可能達到較高水平,經常是事倍功半。借助現有的社會組織—北京市形意拳專業委員會(原北京市形意拳研究會),依托于其組織作用的發揮,將形意拳組織作為這一拳種的傳承核心,依托于社會組織的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形意拳愛好者的數量,即便沒有傳統的拜師形式,也可參與形意拳輔導站的學習。對于北京市形意拳專業委員會而言,以張增記主任,陳建華、周禮和等六位副主任為核心,專業委員會輔導站及弟子遍布北京市各個區縣,屬于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領導下的會員單位。輔導站的設立以各個形意拳支系為核心的民間自發組織,輔導站之間不定期地組織走訪、探討練功經驗的活動,滿足愛好者的學習與交流,使形意拳健康、扎實的傳承。在此過程中,為使這自發的傳承組織順利開展相關活動,或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形意拳了解、學習活動中,當地相關機構或部門、單位可提供一定的活動資金,豐富其開辦展示等活動的機會,或是吸引愛好者的社會資金,依托于有效的傳播提高形意拳傳承質量與效率[3]。比如2017 年北京市形意拳研究會在北京市武協的支持下,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提供比賽場地和一定的資金、物質支持,舉辦了“2017 年北信涵中杯北京市形意拳比賽”。參加比賽200 多人,項目涉及形意拳術套路、器械、推手的各個年齡組別,是一場北京形意拳人團結、交流學習的盛宴。
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滲透、融入到教學活動中,甚至以明確的科目存在,為使形意拳得到更好的傳承,借助學校教育教學方式是必要的。具體而言,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在鍛煉學生體質方面,可整合落實形意拳相關內容,相較于社會組織等傳承方式,學校教育武術傳承具有極強的集體性和可持續性,能夠緩解形意拳練習者老齡化的發展現狀。所以,一些形意拳的傳承地或發源地,可圍繞形意拳開發極具地方特色的體育課程。以北京形意拳為例,開設形意拳傳授課程(包括選修課)、社團的院校現有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清華大學形意拳社團、北京實驗學校、首都師范大學等,有效解決形意拳后繼無人的問題。基于學校教育的武術傳承,應以了解、認知與學習為主,對于缺少形意拳歷史文化背景的地區,可優先開辦教學試點,總結教學經驗后再予以推廣,以此提高形意拳傳承效率與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地方條件和院校性質,應選擇合適的傳承方式。以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形意拳為例,開設了形意拳選修課、形意拳文化社團,2019 年通過北京市“一帶一路”教育基地形意拳課程建設的驗收,主要面向在校學生展開培訓與教學,同時面向大批教師愛好者和體育教師開展相關知識的講授工作,建立了形意拳武術特色教室,帶領學生開展形意拳為特點的傳統文化創新創業大賽。這些活動從不同層面滿足了不同人群對形意拳學習的需求。
在決定形意拳傳承內容時,應以基本拳法和套路為主,在安全的前提下吸引學生,不斷提高學校教育傳承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在選用這一傳承方式時,應提高對形意拳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院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聘請專業的形意拳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同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習練環境,適當加大經費建設投入,完善民俗體育方面的建設。取得一定成果后,可與社會組織、民間傳承人進行交流,為同學們展示精湛的拳法拳術,利用交流的機會讓民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有機結合,為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形意拳創造良好發展的途徑。
從形意拳這一中華傳統武術拳種的本質來看,其是武術技藝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體,除了以自發為主的社會組織傳承和教育為主的學校傳承,要想獲得較大的影響力,還可以通過舉辦相關賽事的方法傳承形意拳,擴大形意拳這一傳統武術拳種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形意拳豐富的內涵。以賽事舉辦為傳承路徑的方式,可從小“賽”大。在賽事舉辦的最初,可面向當地學習者開展賽事活動,或是在擁有形意拳教學體系的院校開展校內賽事,待其初具規模和影響力后,逐漸擴大其賽事規模。而且,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形意拳的發展地豐富,所以相關政府部門可推動形意拳賽事從省內走向省外,逐漸走向國際化。
在賽事傳承模式下,競技比賽的舉辦可擴大形意拳的影響力,增加參賽人數,吸引更多人關注形意拳及其相關賽事的同時,競賽過程也為形意拳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方向。這是因為,在形意拳競賽過程中,不僅是拳術、能力等層次的切磋,更給各地形意拳文化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與場地,擴大各個地區形意拳影響力的同時,對各地文化的傳承也具有極強現實意義。競賽的舉辦勢必離不開形意拳協會的建立,為保證相關賽事的規范性、公平性,形意拳協會應圍繞這一傳統拳種建立研究組織,依托于各地資源的搜集以及實地考察,設立科學、合理的入會標準,依托于體系化的發展路徑,確保協會處于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狀態。以北京市形意拳專業委員會(原北京市形意拳研究會)為例,目前,除開辦、參加傳統武術比賽之外,委員會通過內部集體活動的舉辦保證了形意拳委員會內部活力,鞏固了現有骨干力量,并持續吸引著形意拳愛好者入會。而且,相較于院校教育傳承,賽事傳承可以展示更多的形意拳器物,比如:刀、槍、棍、劍等,秉承形意拳的技術特點,只是動作上根據所拿器械的不同而不同,這些形意器術從觀賞效果來看是極受歡迎的。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武術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還包括媒體傳承,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還可以提高媒體武術傳承影響力,依托于不斷更新的媒體媒介的使用實現形意拳傳承目標。相關協會、機構與部門,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依托于高清錄像、錄音的傳播完整保存傳統武術文化的同時,讓網絡另一端的人領略到形意拳的藝術魅力。比如,可以實況轉播形意拳賽事;拍攝形意拳紀錄片等;聯系制片廠錄制形意拳文化;聯絡地方晚會提供形意拳文化節目等。現在的年輕人愈發注重武術傳承,每年的春晚節目可見一斑,所以相關部門可立足于形意拳文化古韻,結合發源地、傳承地的歷史特色以晚會節目的形式傳承形意拳文化,進一步擴大形意拳的影響力。
以學校教育為傳承方式,這種體制是在充分運用的當地優勢條件的基礎上來努力推廣拓寬形意拳,要想更好的發展這種傳承形式,應將“保護中發展”原則貫穿落實民俗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通過教育體制的整合融入建設健全的形意拳發展路徑。具體而言,應革新形意拳的教育發展理念,以普及、發展中華武術為主旨,立足于時代發展特點與需求,創新教育方式,依托于形意拳教育實踐形式的豐富,更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而主動參與到形意拳學習活動中。比如,院校可立足于自身能力和發展現狀對中華拳術技術文化體系進行優化,立足于形意拳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其本身基礎上,融合文化、社會現象等進行思考。例如,院校可將形意拳劃分為體育教育和道德教育,對于前者而言,其主要承擔形意拳的實踐意義,以鍛煉體魄為主要目的開展教學設計;對于后者而言,其主要以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為主,比如文化禮儀,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等。依托于道德意識與體育實踐兩個層面上的建設與完善,一方面促使青少年學會一項技能,同時對形意拳這一武術拳種的推廣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對于形意拳發展而言,基層普及、發展至關重要,所以,為推動形意拳的長遠、健康發展,可將其納入基層文化體系,通過挖掘其健身養生功能,強化武術健身養生休閑理念,以社區為單位開展文化發展建設。具體而言,為提高中華傳統武術拳種形意拳的社會影響力,應結合社區群眾對健康、文化活動的需求,強化武術健康養生休閑理念,在社區活動中強化武術運動的健身養生理念,滿足社區群眾對休閑活動的需求,同時豐富基層文化互動活動類別,幫助社區居民在形意拳學習和鍛煉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和存在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激發人民對武術精神的尊重以及對武術文化的熱愛,以此促進形意拳更為健康、長遠的發展。
要想實現形意拳的長遠發展,可以探索產業化發展道路,在當前市場經濟發展體制下,依托于市場發展帶動產業發展,不斷完善形意拳文化發展產業鏈。具體而言,相關機構、組織及相關部門可拍攝與形意拳相關的精品影視劇等,發源地與傳承地可打造形意拳文化特色基地、小鎮等,開發這一拳種的特色度假旅游區或專屬旅游線路,從而給形意拳文化產業注入現代化發展活力,進一步打開形意拳文化市場,擴大其影響力的同時,為地方帶來更多的文化收益與經濟收益。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趨勢,擴大國際形意拳文化交流和傳播,打造極具特色的“形意拳健康經濟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舉辦文化公益類活動,發展形意拳這一中華傳統拳種時,弘揚中華優秀的武術文化,傳承相關精神文明,促使形意拳文化有序、健康的發展。
隨著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在推動形意拳發展時,可將這一武術拳種融入全民健身活動。具體融入策略可總結如下:
一是發展基層體育,以此實現形意拳的公眾化融合與發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根本目的就是為廣大群眾提供良好的鍛煉環境,在全民健身運動的實施階段可積極開展“健康形意拳”、“文化形意拳”的思想活動,引起社會大眾對健康、養生的重視,然后將形意拳融入基層體育活動體系,使形意拳愛好者能夠較為系統的接觸、學習形意拳知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借助現有資源開展形意拳文化交流研討活動,邀請專業人士共同研討、宣傳和推廣形意拳健康運動。二是引進專門的形意拳人才,相較于基本的知識與技巧,可圍繞專業人才建設武術學院,依托于科學的形意拳武術課程的設計推動這一中華優秀拳種的發展。
綜上所述,形意拳作為中華傳統拳種之一,具有健康養生、鍛煉體魄的功能作用,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對人精神面貌的發展也具有極強現實意義。因此,為使形意拳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應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社會組織、媒體宣傳等功能作用,不斷提高武術活動的規范性,深化文化基層落實,從而推動形意拳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