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瑜 廈門市瑞景小學
小學體育課程對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小學生保持健康、積極的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給小學體育的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小學體育教學指明了方向。通過在體育教學中充分融合多門課程,可以實現學科之間的有機銜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小學體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際的教學中具有獨特的育人方式,但也存在局限性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從而加深學生對體育內容的理解和應用,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種以體育為主線,將其他學科與體育進行有機結合的全新教學模式。教師以學生的基本學期及發展需求為出發點,通過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相關知識點和方法,展開多學科交叉教學設計,推動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拓展學生的學科領域,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滲透,加強學科內部質量和教育的綜合價值[1]。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及指導性,能夠幫助學生通過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探究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寬學習視野和認知水平,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體融合教學對推動體育教學改革,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及針對性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體教學,可以把體育教育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課程內容的一體化,達到知識的內在聯系與貫通性,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維度。其次,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體融合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到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深刻感受和領悟其學科的知識、思維方法和應用技巧,進一步提升小學體育的整體教學質量。再次,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不僅關注學科知識的拓寬與提升,還強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引入了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協同合作、體驗探究和實踐等方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提高學生的個體主動學習意識和自我能力的發展。
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中,更加注重體育與各科學期之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知識間的有效銜接,將體育與其他學科內容有機的結合,構成一個緊密相關的整體。跨學科主題教學在內容層次上更注重不同水平段的層層遞進,呈螺旋上升的趨勢,打破了傳統隨意、單一的教學方式,針對性的整合和使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使課程內容更加序列化,更具層次性,更加整體化[2]。
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體育知識及技能的狀態,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模式下,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枷鎖,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為學生搭建體育學習的場所、多元化的學習情境,通過小組合作、小組比賽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將所需的技術遷移應用到體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傳統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更注重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運動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小學生思維、體育核心素養的發展。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的應用,更加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啟發及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讓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廣泛應用各類學科的知識,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帶領小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過程中向更深層次探索,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的深度,拓寬新思路[3]。
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是一種在教學中將不同的學科和概念進行聯系和整合的方法,首先,在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應堅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興趣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和探索知識。其次,教師還應該堅持尊重不同學科本質的原則,將各學科的概念、技能和方法在跨學科主題概念中形成融合,并具有良好的控制和計劃,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時間,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最后,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應該整合所有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學科知識,堅持一致性原則,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模式下,小學體育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以小學生的基本學情及發展需求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準確找到小學生學習的“癥結”及學習“痛點”,并能夠“對癥下藥”[4]。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在展開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時,應該立足體育教學內容,了解體育運動項目的特點,結合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及學習興趣,積極尋找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融合的“點”,深入分析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明確主題。在確定好主題后,小學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實際身體素質及發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突顯跨學科主體融合教學的學科交融性及綜合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激活體育課堂,實現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例如,在“水平三”的體育運動技能小球類的運動項目中的小足球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挖掘運動項目中的數學、科學、德育、勞動等學科知識,明確單元主題:“趣味小足球及拓展知識”,將制作足球的材質(科學)、足球操場的面積(數學)、器材的歸納及整理(勞動)、開展足球比賽(體育精神,德育)等,有效融入到教學中。
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不是單純的將內容相融合,而是在知識融合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相關知識,掌握體育項目運動技巧,認識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小學體育與音樂的融合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立體多樣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體操的教學中,可以利用音樂操的形式將音樂與體操有機結合,讓學生跟著音樂的律動擺動自己的身體,讓學生保持輕松、愉悅的心理狀態,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體育素養,還能夠提高小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在“水平三”跳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搭配不同的音樂節奏,使學生跟著節奏調節跳繩的速度,讓學生在輕松、快活的音樂節奏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運動的狀態,激發學生對跳繩運動項目的喜愛,提高學生音樂節奏感知能力的同時,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通過體育教育中播放舒緩而輕柔的音樂,能夠幫助學生舒緩和放松,緩解學習、身體的壓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體育學習變得有趣且充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小學體育與數學融合的跨學科教學,可以將數學的靈活應變和體育運動中的規律、技巧、身體敏捷度等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反應能力,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距離測量、運動時間計算、形狀幾何分析、運動軌跡和運動規律等方法,不斷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5]。
例如,在“水平三”的體育運動技能小球類的籃球基本技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籃球場地進行測量,計算籃球場地的面積,借助幾何知識應用,形成對空間的感知。針對籃球筐高度、籃球、自身的身高等信息,讓學生通過投籃訓練,對角度、速度等進行分析,進而提升學生投球的技巧和命中率,激發體育運動中的數學思維和方法。通過講解籃球規則,如犯規的分類和計算,判斷籃球比賽中得分的標準,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及公平競爭的意識。還可以通過組織籃球比賽,讓學生統計比賽中個人的進球次數、犯規次數和失誤次數等,讓學生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分析和比較球員的表現。通過將籃球運動與數學相融合的跨學科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運動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是通過體育教學解決實際問題,借助各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相關知識,掌握體育項目運動技巧。教師在開展體育與語文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體育項目的特點,有效銜接和融合語文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文化知識,通過創設體育情境、比賽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
例如,在“水平三”跳遠運動項目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跳遠運動的知識與語文元素相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跳遠技巧和運動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青蛙跳遠比賽”的活動場景,在場景中運用體育詞匯,如“起跳”、“著地”、“擺臂”、“步數”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跳遠運動的相關理論知識。在學生進行跳遠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身體語言的協調練習,要求學生進行口頭表述或語言反饋,訓練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入理解跳遠的技巧,提升學生的跳遠運動技能,促進學生思維、身體協調能力發展。并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青蛙跳遠比賽”,在比賽中可以讓同一小組的學生進行解說,對比賽中技術的要點和運動員的狀態,描述運動員們的姿態和動作所代表的含義,將語言形式與身體表達結合在一起,學生學會體現身體語言的個性和情感,同時能夠學會平衡身體運動和肌肉的控制。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給小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融合的教學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推動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培養小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體育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有效整合各學科知識,確定主題并將各科知識與體育知識有效融合,突顯跨學科主題融合教學特色。通過在小學體育中融入音樂、語文、數學等知識,可以激活體育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豐富學生心理體驗,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充分融入到體育學習中,為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