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天 賀濱宇 空軍工程大學軍政基礎系
在軍隊院校軍事訓練中,輕武器操作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這既是“為戰育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契合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人民軍隊打贏能力”的內容。故本研究從實戰角度出發,探討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射擊中“choking”現象的具體表現;第二,解析引起“choking”現象的原因;第三,對射擊中“choking”現象的干預策略。旨在通過研究為科學合理的進行射擊訓練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能實現為戰育人、提高戰斗力的實戰化目標。
在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對有關軍校學員射擊訓練choking 現象的文獻進行檢索,設置主題詞為“射擊”并含“choking”或者“射擊訓練”并含“choking 現象”或者“擊發”并含“choking”或者“軍校學員”并含“choking”,通過文獻收集為本研究提供素材支撐。
以目的抽樣中的標準抽樣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調查對象,通過對所選取的學員進行訪談,探索的是典型射手的真實“choking”體驗,收集與競賽焦慮源有關的材料,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從文獻研究角度來看,在實際射擊情境中,部分射手在執行射擊任務過程中出現了技能衰變的現象,尤其是在考核中、比賽過程中,或執行特定任務的關鍵時刻,更容易出現一些不該發生的失誤。運動心理學將該情形稱之為“choking”現象,即在壓力情境下試圖追求更好的成績和效果,付出主觀努力后技能表現卻顯著低于預期或正常水平的現象。Beilock 和Sian(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從“choking”現象的定義特征來看,技術性較強的競技項目發生“失常”的概率要高于技術性要求簡單的項目。依據項群理論,射擊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準確性項群項目,對射手的體能、技戰術能力、運動智能和心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射手競賽心理的把控,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例如,美國射擊名將MatthewEmmons,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在第9 槍領先對手3 環之多的情況下,最后一槍打到了其他人的靶上,錯失金牌,我國老將賈占波逆轉取得冠軍;2008 年北京奧運會時,在倒數第二輪領先對手近4 環的情況下,再次出現嚴重失誤,最后一槍僅打出4.4 環,再次錯失金牌,僅獲第四,我國運動員邱健逆轉奪冠;2012 年倫敦奧運會上,在第9 槍領先對手1 環多的情況下,最后一槍僅打出7.6 環,再次錯失金牌。可見,在體技能、戰術能力以及運動智能消耗的情況下,加之結果的不確定性和高強度壓力的情境,射手易出現極性化表現,從而使得在射擊中“choking”成為出現頻率較高的現象。
從產生機制來看,射擊訓練中“choking”的出現,是一個由個體認知到個體決策,最終再到個體執行的過程,該過程是動態的[1]。在認知過程階段,個體內在的穩定因素,如自我意識和特質焦慮,結合個體的非穩定因素,如外部誘因和內部誘因,兩者共同作用構成個體的壓力。在決策和執行階段,對于射擊水平較低的個體,往往由于注意力受到干擾,進而無法集中精神,出現choking 現象[4]。對于射擊水平較高的個體,往往是因為注意力指向動作信息使得技能自動化受阻,出現“choking”現象。
從訪談結果來看,研究發現出現choking 現象學員在進行射擊訓練時,在自我感知層面以及社會焦慮層面均有具體表現,以狀態焦慮為切入點,認知焦慮、軀體焦慮和注意干擾方面能夠有所察覺,此外,其應對方式也能表現出“choking”現象的發生。當其出現不曾出現的過低成績時,往往會被解讀為因過于緊張引起的失誤,或者被指責為“走神”和“不夠認真”。
在眾多心理狀態中,個體壓力下的應對方式、注意焦點轉移和自我批判會誘導“choking”現象的出現。壓力下大腦的加工效率會降低,非運動相關腦區間的非必要神經激活增多。在射擊過程中,射手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時,其情緒也會隨之影響,因此個體會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或方式去解決情緒對表現的影響,其應對方式具體表現為個體面對射擊情境和訓練中的情緒反應對其認知和行為努力進行調控,這類應對行為可以分為積極型應對方式和回避型應對方式。其中,積極型應對方式的個體在壓力境況下,要求自己更加努力,但依據“choking”的過程理論,這樣的努力會使射手受到干擾,過分關注射擊時的操作過程,造成個體努力行為與過多控制技術操作過程的“悖理現象”。而回避型應對方式的個體在壓力境況下往往不去思考與射擊相關的運動情境,并要求自己不要刻意關注具體執行動作的過程。兩種應對方式相比來看,由于射擊,尤其是對隱顯目標射擊時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射手無法進行過多的思考,一旦注意方向轉移到具體的技術執行上,會擾亂個體固有的自動化技術的運動節奏。
結合個體的應對方式,在壓力情景下,射手注意焦點的轉移到動作執行上,影響到技能表現,進而誘發“choking”現象。注意理論認為壓力引起注意焦點的改變,使得射手技能表現受損。此外,干擾理論假說也認為,射手的壓力會誘導他們將其注意力分散到與射擊任務無關的信息上去,搶占有限的工作記憶認知資源,造成表現受損。另外,依據習性理論,水平較低的初學者射手有意識地控制動作執行能夠促進他們技能的習得和射擊水平地提高,但是,射擊技能被掌握后,動作執行進入到自動化狀態,有意識地注意控制就會破壞技能的自動化過程,會造成動作變異性增加,關節協調性下降,最終影響動作執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長期訓練的射手仍會出現“choking”現象的原因。
射擊過程中,射手的自我批判是其為保護自尊而朝向規避負面可能性結果的心理傾向,這是射手高標準自我關注的具體體現。具有“自我批判”心理傾向的射手一旦表現不佳,便會表現出一種自我防御的心理傾向,以使其能夠維持人格因素上的自我準確性。那么射手在應激的情境下,進行“自我批判”時會激活“自我反省”、“內省”的動機,并且會進行自我比較和與其他人進行比較的行為,通過內化的自我比較或者環境的他人比較,驅使個體試圖矯正行為[2]。自我批判作為一種人格現象,在習慣的認知方式中會表現出對負面信息的敏感心理傾向,所以,“自我批判”作為完善自我與保護自尊的人格因素,在應急情景中會依據自我標準的修正,作用情緒或行為[2]。自我批判的個體在面對失誤反饋時,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錯誤,會表現出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由此可見,自我批判作為自我系統的內源性因素,在壓力情景中可能會因為“內省”過程對行為表現產生影響。
減少射擊中“choking”現象的出現,需要加強干預策略的研究。避免“choking”發生,是每一個射手的夙愿,而“choking”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要厘清射擊情境中,射手“choking”發生的機制,這才是預防的基礎和前提。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可以采用神經反饋訓練的干預策略,這種干預方式能夠以及時反饋的形式,幫助個體提升“身-心”間的認知聯系,并且能夠將目標腦波自主維持在最佳激活范圍。從具身認知角度來看,一名能夠熟練完成動作的射手在完成射擊動作時,無表征的具身認知能產生充分地與環境耦合的能力,“choking”被解釋為一種打亂了組織環境系統耦合的中斷行為[3]。根據具身認知理論,采用非線性建構訓練法的壓力應對策略,避免刻意強調單個動作精確性,這種訓練方式在壓力下動作表現時降低了“choking”發生的可能。從正念角度來看,正念訓練注重的是“關注當下,不做評判”的態度,這種干預模式,在以技能為主導的運動項目中,可以降低運動員的自我意識水平,使其關注重心集中于當前的任務上,以此來提高運動表現。同時,運動員在進行比賽或是操作任務時,個體對于注意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對于射擊這項運動而言,據槍、瞄準、擊發等一系列動作都要求個體保持極高的注意控制水平,同時要始終維持對任務相關信息的加工,但若有持續的無關信息或是工作復合不斷提高,到達個體工作記憶容量的閾值時,抵抗分心刺激的能力就會減弱,抑制技能水平的正常發揮。
而正念訓練培養的正是“關注當下”的能力,強調的是對于當下任務“不做評判”的一種態度,不因評判或控制當下情形而使個體行為、水平等出現改變,要求個體自主接納任務過程中的各種觀念、情緒以及知覺。
從中國傳統智慧來看,可以采用“無欲-無心-無我-自強不息”的結構對“choking”進行干預。其中,“無欲”涉及過程目標、看淡結果和內部動機三個維度,表現為不強求、不執著與結果和不被貪欲所困;“無心”涉及關注當下、從容平靜和順其自然三個維度,表現為能夠保持心智的清晰和流暢,使得行為和思想不受情緒的干擾而完美釋放;“無我”涉及忘掉自我和忘掉對手兩個維度,表現為打破自我觀念和自我束縛;“自強不息”涉及積極思維和心理韌性兩個維度,表現為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獨立自主和堅忍不拔。
(1)射擊訓練中“choking”現象時,易察覺且有明顯表現,但容易將其歸咎為過于緊張出現失誤或是心智游移產生的結果。
(2)射擊中“choking”現象的出現與個體壓力下的應對方式、注意焦點轉移和自我批判等心理狀態相關。壓力境況下,采用積極型應對方式的個體更容易出現“choking”現象,應當要求射手采用回避型應對方式。
(3)適當的心理干預訓練,是減少射擊中“choking”現象的發生的措施。根據個體不同情況,可以從神經科學角度、具身認知角度、正念訓練角度和傳統文化角度采取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