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鵬
(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麻醉科,內蒙古 錫林浩特 026000)
對于老年骨折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可及時控制病情進展,改善預后,但由于老年患者體質相對較弱,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較差,且手術過程中多需接受全身麻醉,均可造成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及認知功能障礙,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了不良影響。有研究表明,結合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自身病情特點選擇相應的麻醉深度有利于其術后康復[1]。目前,臨床手術中的麻醉深度暫未統一標準,多為麻醉醫師結合患者各項指標情況綜合評估,但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而麻醉醫師對于麻醉藥物劑量的把控缺乏針對性,麻醉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腦電雙頻譜指數(BIS)可通過分析患者腦電信號來達到監測麻醉深度及大腦皮質功能的目的,臨床可根據BIS 值來調節麻醉劑量,既保證麻醉效果,也避免了麻醉藥物對神經功能產生損害,從而可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了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收治的47 例老年骨科手術患者,旨在分析BIS 指導麻醉深度管理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炎癥應激反應及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2020 年2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老年骨科手術患者47 例,據根據麻醉深度管理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23 例)患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3]:Ⅰ級9 例、Ⅱ級7 例、Ⅲ級7 例;年齡60~80 歲,平均(70.77±1.10)歲;男、女患者分別為15、8 例;骨折部位:膝關節骨折6 例、股骨粗隆骨折8 例、髖關節骨折9 例。觀察組(24 例)患者ASA 分級:Ⅰ級8 例、Ⅱ級9 例、Ⅲ級7 例;年齡61~80歲,平均(70.75±1.12)歲;男、女性患者分別為17、7 例;骨折部位:膝關節骨折9 例、股骨粗隆骨折10 例、髖關節骨折5 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骨科康復中國專家共識》[4]中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相符,且經CT 檢查確診;麻醉方式為全麻;無任何臟器功能異常;術前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5]<24 分。排除標準:存在抗抑郁類、鎮靜類藥物服藥史;聽力異常影響溝通;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本研究經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患者術前1 d 禁飲、禁食,入室前30 min,需肌肉注射0.5 mg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制藥二廠,國藥準字H41025476,規格:1 mL∶0.5 mg)、0.1 g 苯巴比妥鈉注射液(廣東邦民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888,規格:1 mL∶0.1 g),入室后對其建立靜脈通道,并監測生命體征。麻醉誘導:靶控輸注0.5 μg/kg 體質量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規格:1 mL∶50 μg)、1.5~2.0 mg/kg 體質量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42,規格:20 mL∶200 mg),使用三通靶控注射泵(廣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型號:CONCERT-III)輸注。患者意識消失后給予0.15 mg/kg 體質量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223008,規格:2.5 mL∶5 mg)靜脈注射,給予氣管插管,潮氣量:8~10 mL/kg 體質量,呼吸頻率:10~12 次/min,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維持范圍:35~45 mmHg(1 mmHg=0.133 kPa),吸氣、呼氣比例:1∶1.5。麻醉維持:靜脈輸注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05~0.15 μg/(kg·min)、丙泊酚乳狀注射液2~6 mg/(kg·h)。對照組患者根據麻醉醫師的臨床經驗及患者術中各項生命體征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調整麻醉深度。觀察組患者根據監測的BIS 值進行麻醉深度調整,麻醉誘導前應先連接BIS 麻醉深度監測儀(美國Aspect 公司,型號:VISTA),并維持麻醉深度在45~60 之間。兩組患者均觀察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①術后恢復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蘇醒、拔管、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②炎癥應激反應。于麻醉誘導前(T0)、術后2 h(T1)、術后24 h(T2)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常規離心,離心時間10 min、離心轉速3 000 r/min,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細胞介素-6(IL-6)、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水平。③認知功能評分。根據MMSE 評分評估兩組患者T2、術后48 h(T3)、術后72 h(T4)的認知功能,總分0~30 分,得分越高,患者認知功能越好[5]。④并發癥。統計患者住院期間躁動、惡心、譫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術后恢復指標、炎癥應激反應指標、MMSE 評分)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組內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蘇醒、拔管、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min,±s )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min,±s )
組別例數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對照組2311.25±1.03 14.33±1.147.62±0.57觀察組24 8.08±0.49 10.08±1.056.17±0.86 t 值13.56513.3026.782 P 值<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炎癥應激反應指標比較與T0時比,T1、T2時兩組患者血清HMGB1 逐漸升高,血清IL-6、ACTH 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與對照組比,觀察組各時間點血清HMGB1、IL-6、ACTH 水平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炎癥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
注:與T0 時比,*P<0.05;與T1 時比,#P<0.05。HMGB1:高遷移率族蛋白B1;IL-6:白細胞介素-6;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組別例數HMGB1(μg/L)IL-6(pg/mL)ACTH(pg/mL)T0T1T2 T0T1T2 T0T1T2對照組2352.11±4.35 60.27±8.73* 85.51±9.50*# 38.67±4.84 92.15±6.73* 87.27±5.66*# 17.47±2.26 54.07±6.72* 32.98±5.37*#觀察組2452.13±4.32 55.42±6.21* 73.30±9.16*# 38.64±4.75 86.33±5.82* 72.48±4.51*# 17.45±2.24 42.13±4.65* 25.72±3.88*#t 值0.0162.2024.4860.0213.1759.9290.0307.1095.330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比較與T0時比,T2~T4時兩組患者MMSE 評分先降低后升高,但觀察組T2~T4時MMSE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MMSE 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MMSE 評分比較(分,±s )
注:與T0 時比,*P<0.05;與T2 時比,△P<0.05;與T3 時比,▲P<0.05。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
組別 例數T0T2T3T4對照組 23 28.67±0.37 24.14±1.05* 26.11±0.13*△ 27.01±0.20*△▲觀察組 24 28.81±0.34 26.21±1.12* 28.42±0.41*△ 28.78±0.17△▲t 值1.3526.53025.79632.740 P 值>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老年群體由于年齡較大,代謝功能會呈現降低趨勢,同時老年群體身體各個組織功能結構功能均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其在接受骨折手術操作時麻醉耐受程度相對較低,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及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6]。因此,控制老年骨科手術患者的麻醉深度尤為重要。
BIS 可通過測定腦電圖頻率、功率對其進行數字化標準處理,進而得出綜合指數,臨床可根據所得指數來對患者術中麻醉深度進行實時監測,具有準確度高、操作便利等優勢[7]。由于老年骨科手術患者機體抵抗能力較為低下,藥物代謝速度相對較慢,其在進行全麻手術時所應用的麻醉藥物在體內無法得到快速清除,且麻醉藥物存在一定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易導致老年骨科手術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BIS 是一類有著頻率、振幅、位相特性的新型客觀指標,其可避免主觀評分所出現的認為誤差,進而迅速反映出患者大腦皮層功能狀態,BIS 指導麻醉深度管理可在BIS 值出現微小變化時及時調節緩和麻醉深度,并實時預測患者意識狀況的變化情況,避免對其認知功能造成影響,幫助患者術后麻醉恢復,且BIS 可減少因鎮靜過度所造成的躁動、譫妄等并發癥,存在較高的安全性[8-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蘇醒、拔管、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更短,MMSE 評分更高,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提示BIS 指導麻醉深度管理可明顯改善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認知功能,促進術后恢復,同時該麻醉方式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在手術過程中老年骨科手術患者可受到麻醉藥物的刺激,會激活其體內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皮質軸,導致患者體內大量炎癥應激因子被釋放,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應激反應。血清HMGB1、IL-6、ACTH 均可作為反映機體炎癥應激狀態的敏感指標,其水平可因手術操作、麻醉用藥而出現短期內的變化,術后可逐漸恢復至正常[10]。在BIS 指導下進行麻醉深度管理可使老年骨科手術患者接受更為科學、合理的麻醉用藥,且可及時處理患者鎮靜狀態下的腦電波,明確其大腦皮質的腦電活動情況,調節麻醉深度,減輕患者炎癥應激反應,縮短其麻醉恢復時間[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T1、T2時兩組患者血清HMGB1 逐漸升高,血清IL-6、ACTH 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不同時間點觀察組患者血清HMGB1、IL-6、ACT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示BIS 指導麻醉深度管理可減輕老年骨科手術患者炎癥應激反應。
綜上,BIS 指導麻醉深度管理可顯著縮短老年骨科手術患者麻醉恢復時間,減輕炎癥應激反應,可明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促進術后恢復,同時該麻醉方式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