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吉林省電力醫院卒中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2)
頸動脈狹窄是造成腦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常用的治療措施,該手術通過外科手段切開頸動脈清除造成頸動脈狹窄的斑塊、血栓,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雖療效確切,但因手術過程需暫時性閉夾、開放頸動脈,容易發生腦出血再灌注損傷,出現炎癥反應、認知障礙等一系列并發癥,造成心臟、腎臟等多個臟器功能損傷,不利于患者預后[1]。有研究發現,麻醉方法的選擇與術后并發癥存在一定關系[2]。右美托咪定屬于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具有高選擇性,呼吸抑制作用很輕,并且具有較好的鎮痛、抗焦慮等多種效果,對血液循環系統影響較小[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 62 例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進行分組,開展前瞻性研究,旨在分析右美托咪定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中的麻醉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 年12 月至2022年12 月吉林省電力醫院收治的62 例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分成兩組,各31 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13 例;年齡36~77 歲,平均(56.53±4.65)歲;病程5~24 個月,平均(9.48±3.16)個月;合并癥:高血壓13 例,糖尿病8 例,高血脂8 例,冠心病3 例;手術位置:左側、右側分別為17、14 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14 例;年齡37~77 歲,平均(56.51±4.68)歲;病程6~24 個月,平均(9.46±3.14)個月;合并癥:高血壓14 例,糖尿病6 例,高血脂7 例,冠心病2 例;手術位置:左側、右側分別為18、13 例。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符合《神經外科學(第3 版)》[4]中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標準;血管造影檢查顯示頸動脈狹窄,癥狀性狹窄≥ 70%,無癥狀性狹窄≥ 80%;既往無腦梗死病史。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相關藥物不耐受;既往有頸動脈手術史;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合并認知功能異常。吉林省電力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針對本研究麻醉方案及其相關不良反應已進行詳細審核,并予以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面罩吸氧,監測心電圖、腦電雙頻指數、血氧飽和度(SpO2),開放外周靜脈,橈動脈穿刺監測有創動脈壓。麻醉誘導:0.03 mg/kg 體質量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規格:2 mL∶10 mg),0.2 mg/kg 體質量依托咪酯乳狀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11,規格:10 mL∶20 mg),2 μg/kg 體質量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規格:2 mL∶0.1 mg),1 mg/kg 體質量羅庫溴銨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86,規格:5 mL∶50 mg)靜脈注射,氣管插管,設置呼吸比1∶2,通氣頻率13~14 次/min,潮氣量7~8 mL/kg 體質量。麻醉維持:2~6 mg/(kg·h)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15,規格:20 mL∶0.2 g),0.1~0.3 μg/(kg·min)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規格:1 mg),間斷注射0.1 mg/kg 體質量羅庫溴銨注射液。觀察組在麻醉誘導前10 min 靜脈注射0.5 μg/kg 體質量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8,規格:2 mL∶200 μg),氣管插管后持續靜脈輸注0.3 μg/(kg·h),手術結束前30 min 停止輸注。對照組予以等容量生理鹽水。兩組患者均觀察至術后7 d。
1.3 觀察指標①麻醉指標。統計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②認知功能。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5]評分:于術前24 h、術后24 h、術后72 h、術后7 d,使用MMSE 評分評估認知功能,總分30 分,分值越高認知功能越好。③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進入手術室時(T0)、手術開始時(T1)、手術開始后30 min(T2)、手術結束(T3),通過多參數監護儀(寰熙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IMEC7)記錄SpO2、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計算得出平均動脈壓(MAP)。④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低血壓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多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較對照組更短,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指標比較(min,±s )

表1 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指標比較(min,±s )
組別例數麻醉起效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對照組318.23±1.1317.56±4.2422.35±2.46觀察組315.89±1.0516.48±4.3221.24±2.37 t 值8.4460.9931.809 P 值<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相較于術前24 h,術后24 h ~ 術后7 d 兩組MMSE 評分先降低再升高,且術后24 h、術后72 h 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分,±s )
注:與術前24 h 比,*P<0.05;與術后24 h 比,#P<0.05;與術后72 h 比,△P<0.05。MMSE:簡易精神狀態量表。
組別例數術前24 h術后24 h術后72 h術后7 d對照組3127.13±0.8521.45±1.27* 22.15±1.12*#24.14±1.56*#△觀察組3127.15±0.8222.98±1.23*23.23±1.21*24.73±1.62*#△t 值0.0944.8183.6471.461 P 值>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T1~T3時兩組患者HR、 MAP 逐漸降低,但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組內及組間Sp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
注:與T0 時比,▲P<0.05;與T1 時比,□P<0.05;與T2 時比,P<0.05。SpO2:血氧飽和度;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1 mmHg=0.133 kPa。
組別例數HR(次/min)MAP(mmHg)T0T1T2T3 T0T1T2T3對照組3186.27±6.56 80.78±4.23▲ 77.64±3.17▲□ 73.27±3.10▲□images/BZ_59_717_457_758_509.png 104.25±6.51 89.44±4.53▲ 86.57±4.26▲□ 82.63±4.15▲□images/BZ_59_717_457_758_509.png觀察組3186.34±6.47 83.25±4.26▲ 82.75±3.15▲81.84±3.12▲ 104.32±6.48 92.47±4.58▲ 90.46±4.35▲ 88.47±4.23▲□t 值0.0422.2916.36610.8490.0422.6193.5575.487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組別例數SpO2(%)T0T1T2T3對照組3197.32±1.2497.13±1.1396.85±1.1697.12±1.16觀察組3197.34±1.2197.16±1.1496.92±1.1697.23±1.18 t 值0.0640.1040.2380.370 P 值>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隨訪期間,對照組患者中出現1 例嘔吐、1 例低血壓;觀察組患者中出現2 例惡心、2 例嘔吐,對照組與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6.45%(2/31)對比12.90%(4/31)]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85,P>0.05)。
頸動脈狹窄在早期并無典型癥狀,即使有癥狀持續時間也較短,容易被忽略。疾病進展到后期,會出現腦神經受損、失明、感覺障礙等癥狀,威脅患者生命健康。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頸動脈狹窄常用治療措施,手術中麻醉藥物對腦氧代謝及腦血流量均具有一定影響,如何降低手術過程對神經細胞造成的不良影響是臨床關注的問題。
通過對比分析兩組麻醉效果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發現,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更短;與T0時比,T1~T3時兩組患者HR、MAP 均逐漸降低,但各時間點觀察組患者HR、MAP水平更高;兩組SpO2組內及組間,以及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差異均不顯著,表明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穩定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麻醉效果較好。右美托咪定能夠直接影響神經纖維傳導,起效迅速,鎮痛、鎮靜強,麻醉效果好;此外,右美托咪定基本不會在機體組織內蓄積,因此其在保證麻醉效果的同時不會影響患者術后蘇醒,對呼吸過程的抑制作用很輕,不會造成血流動力學大幅度波動,保障手術順利進行[6-7]。
麻醉藥物對腦血流量、腦氧代謝等均有影響,右美托咪定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的α2腎上腺素受體產生相應的藥理作用,使其超級化神經元,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進而發揮抗交感神經效用[8]。同時,右美托咪定是沒有神經毒性作用的鎮靜劑,對交感神經興奮性起到抑制效果,減輕神經體液應激反應,保護神經,利于術后蘇醒[9]。右美托咪定可以產生近乎自然睡眠的鎮靜效果,不會引起HR、血壓等劇烈變化,主要作用于大腦藍斑區,不影響大腦皮層,減少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10]。本研究針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進行麻醉,對照組采用等量生理鹽水,分析兩組認知功能評分及安全性,結果顯示,術后24 h、術后72 h 觀察組MMSE 評分更高,且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表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進行麻醉,可避免認知功能障礙,促進病情好轉,且安全性良好。
綜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進行麻醉,血流動力學相對穩定,避免認知功能障礙,麻醉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后續仍需增加樣本量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