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娜 ,呂雪晨
(睢寧縣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 徐州 2212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臨床用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需要切除膽囊的常見術式,雖屬于微創手術,但其屬于侵入性操作,手術創口、臟器受刺激等可引起機體疼痛。老年患者常伴有慢性疾病、呼吸儲備能力減弱等情況,對麻醉的耐受力降低,因而對手術麻醉要求更高。既往LC 術中多采取全麻,但其引起的應激反應會影響臨床預后[1]。近年來,局部神經阻滯在臨床上逐步廣泛應用,不僅可實現良好鎮痛效果,還有助于穩定術中血氣狀態,利于術后恢復。基于超聲引導的腹橫肌平面阻滯(TAPB)是一種新型麻醉方法,是多種腹部手術的有效麻醉方案,能夠有效阻滯腹部前外側壁,但其所用麻藥主要是局麻藥物,鎮痛時間有限[2]。當前,臨床針對老年外科手術患者提倡多模式鎮痛,對于TAPB 在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研究TAPB 用于LC 治療中對老年患者鎮痛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睢寧縣人民醫院接受LC 治療的86 例老年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5~72 歲,平均(66.3±1.2)歲;女性21 例,男性22 例;BMI 為19.7~23.0 kg/m2,平均(21.1±0.6) kg/m2;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3]分級:Ⅰ級20 例,Ⅱ級17 例,Ⅲ級6 例。研究組患者年齡63~74 歲,平均(66.2±1.7)歲;女性19 例,男性24 例; BMI 為19.5~22.3 kg/m2,平均(20.8±0.9) kg/m2; ASA 分級:Ⅰ級14 例,Ⅱ級20 例,Ⅲ級9 例。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日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專家共識》[4]中LC 手術指征;②ASA 分級為Ⅰ ~ Ⅲ級;③年齡≥ 60 歲;④能夠耐受手術并配合后續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腦卒中等腦血管疾?。虎酆喜⑿?、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⑤合并精神、意識障礙。睢寧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且老年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兩組患者送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路,行心電圖(ECG)、無創血壓(NIBP)、氧飽和度(SpO2)等監測。對照組患者行氣管插管全麻。麻醉誘導:依托咪酯乳狀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11,規格:10 mL∶20 mg)0.2~0.4 mg/kg 體質量、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規格:2 mL∶10 mg)0.05~0.1 mg/kg 體質量、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規格:10 mg)0.15 mg/kg 體質量、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52,規格:5 mL∶250 μg)0.1~5 μg/kg 體質量,靜脈注射。在麻醉起效后,面罩通氣3 min,喉鏡下置入氣管導管,行機械通氣;靜脈泵注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4~8 mg/h、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79,規格:10 mL∶0.1 g)2~6 mg/(kg·h)及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14,規格:1 mg)4~15 μg/(kg·h)進行麻醉維持。
研究組患者行TAPB 復合全麻。麻醉誘導、術中維持與對照組一致;在麻醉誘導后起效行TAPB 阻滯。右側高位肋緣下TAPB,仰臥位,將線陣超聲探頭平行于肋緣下劍突和髂前上棘之間,自劍突由內向外滑動探頭,見腹橫肌出現,穿刺針由內向外進針,于腹內斜肌、腹橫肌之間的筋膜內注射0.37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63208,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20 mL,根據術中監測情況及時動態調控麻藥泵注速率。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時間及麻醉情況:記錄手術時間、蘇醒時間(停藥到首次睜眼)、拔管時間(停藥到氣管導管拔出)以及術中維持麻醉藥物用量。②術后疼痛:應用視覺模擬量表(VAS)[5]疼痛評分評估出恢復室時、術后4、 8、 12、 24 h 等節點的疼痛度, 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③血流動力學:所有患者入室后開通靜脈輸液通路,應用病人監護儀[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型號:G30E] 監測術中患者生命體征指標,主要記錄患者入手術室時(T0)、氣管插管后(T1)、氣腹時(T2)、術畢(T3)及拔管時(T4)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④不良反應情況:觀察患者呼吸抑制、心動過緩、低血壓、頭暈、惡心嘔吐、躁動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使用S-W 法檢驗證實服從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麻醉情況比較通過比較,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更短,麻醉維持用藥量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手術時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麻醉情況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麻醉情況比較(±s )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蘇醒時間(min)拔管時間(min)丙泊酚(mg)瑞芬太尼(μg)對照組4354.6±7.410.2±2.316.2±1.9284.3±32.6717.3±80.2研究組4355.3±6.2 9.1±1.015.2±1.3242.1±20.1645.8±76.1 t 值0.4752.8762.8487.2254.241 P 值>0.05<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節點VAS 疼痛評分比較出恢復室時到術后24 h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術后4、 8、 12、 24 h 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節點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節點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s )
注:與出恢復室時比,*P<0.05;與術后4 h 比,#P<0.05;與術后8 h 比,△P<0.05;與術后12 h 比,▲P<0.05。
組別例數出恢復室時術后4 h術后8 h術后12 h術后24 h對照組431.9±0.32.9±0.3*3.2±0.3*#3.1±0.4*#2.9±0.2*△▲研究組431.9±0.42.0±0.42.6±0.3*# 2.2±0.2*#△1.8±0.1#△▲t 值0.00011.8039.27413.19732.258 P 值>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比較在術中,與T0比, T1~T4時兩組患者MAP、 HR 均先降低后升高,且T2、T3時研究組MAP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T0、 T1、 T4組間MAP 以及T0~T4時組間H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比較(±s )
注:與T0 時比,□P<0.05;與T1 時比,P<0.05;與T2 時比,○P<0.05。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Hg=0.133 kPa。T0:入手術室時;T1:氣管插管后;T2:氣腹時;T3:術畢;T4:拔管時。
組別例數MAP(mmHg)HR(次/min)T0T1T2T3T4 T0T1T2T3T4對照組4399.2±2.594.1±1.8□ 93.9±2.2□ 94.4±2.7□ 95.3±3.2□images/BZ_59_717_457_758_509.png○ 85.8±7.2 82.4±4.9□ 81.8±4.2□ 82.4±6.5□ 83.5±7.1研究組4399.6±2.394.6±1.5□ 95.3±2.0□ 95.7±2.6□images/BZ_59_717_457_758_509.png 96.1±3.3□images/BZ_59_717_457_758_509.png 85.1±7.3 82.7±4.983.1±5.2 83.6±2.584.3±3.4 t 值0.7721.3993.0882.2741.1410.4480.2841.2751.1300.66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患者中出現低血壓1 例,頭暈3 例,惡心嘔吐2 例;研究組患者中出現低血壓2 例,頭暈4 例,惡心嘔吐1 例,組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對照組13.95%(6/43)對比研究組16.28%(7/4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91,P>0.05)。
LC 因二氧化碳氣腹創建、氣管插管等影響,加上患者年齡較大,臟器功能較弱,麻醉耐受力整體較差,因而,對老年手術患者應首選影響小、起效快、術后蘇醒快的麻醉方式和藥物。在LC 中以全身麻醉為主,但單一全麻僅可抑制大腦皮質邊緣或者下丘腦投射機制引發的疼痛,無法有效地阻斷手術區域傷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經低級中樞傳導,致使交感 - 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從而促使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加重應激及炎癥反應,影響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多,影響患者預后[6]。臨床研究表明,神經阻滯復合全麻能顯著減輕機體應激,減少全麻藥物的應用量[7]。基于此,臨床上提出可采取復合麻醉方案,以提高手術麻醉效果、減少全麻用藥量、保證術后鎮痛效果、減少不良反應。
TAPB 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軀干區域阻滯,是在超聲引導下將局麻藥注入腹橫肌平面,對腹壁神經有良好的阻滯效果。該方法的作用機制就是前外側腹壁、肌肉以及腹膜均受脊神經前支的控制,經腹橫肌表面筋膜內注射局麻藥阻斷走行于腹橫肌平面神經的信號,相應的感覺和交感神經興奮性得到有效降低,減少致炎因子釋放,進而發揮穩定、持續的鎮痛作用[8]。與此同時,LC 術中在超聲引導下沿腹壁掃描能夠看到腹壁外側橫腹肌平面,如此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在用藥后能夠直觀看到藥物擴散方向,及時調整,確保藥物在腹壁內均勻散開,保證周圍傳入神經傳導的阻斷效果,減少靜脈麻醉藥物的實際使用量,并縮短術后恢復時間[9]。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更短,麻醉維持用藥量更低,出恢復室時到術后24 h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術后4、8、12、24 h 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表明TAPB 復合全麻能有效減少老年LC 術中維持藥物的用量,促進術后恢復,減輕術后疼痛。
在LC 中,誘導、氣管插管、氣腹創建等操作會引起患者機體血循環波動,各種心律失常,嚴重可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中,與T0比,T1~T4時兩組患者MAP、HR 均先降低后升高,且T2、T3時研究組MAP 高于對照組,組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TAPB 有助于穩定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分析其原因為,TAPB 可有效阻斷周圍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促使網狀激活系統的神經沖動減少,使得中樞軸突處于麻醉狀態,從而有效減少大劑量麻醉藥物引發的急性應激反應,確保血流動力學各指標平穩,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10]。
綜上,TAPB 復合全麻能有效減少老年LC 術中維持藥物的用量,促進術后恢復,減輕術后疼痛,較好地穩定術中血流動力學,且不增加不良發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