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英 ,林嘉輝,楊艷紅,趙政輝
(江門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江門 52903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卒中類型,患者發生急性腦梗死后腦組織血供異常,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進而產生神經功能損傷。目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是ACI 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有利于緩解血液黏度,減少血栓的形成,從而促進腦部供血恢復。阿司匹林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能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但該藥物也會對患者的胃黏膜造成損傷,導致胃黏膜糜爛及潰瘍形成和出血的發生[1-2]。吲哚布芬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聚集藥,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聚集,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及小動脈、靜脈與皮膚等血液循環,同時,口服吲哚布芬不良反應少,患者的胃腸道癥狀表現較為輕微[3]。研究顯示,吲哚布芬的使用過程中消化道出血的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阿司匹林,而現今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心血管疾病較多,而在ACI 中研究則較少[4]。鑒于此,本文探討ACI 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風險患者采用吲哚布芬治療對其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4 月至2023 年3 月江門市中心醫院收治的ACI 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風險患者96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8 例)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19 例;年齡53~79 歲,平均(61.23±2.58)歲;發病至就診時間7~24 h,平均(14.72±2.06) h;病史類型:消化道潰瘍史34 例,上消化道出血史16 例。觀察組(48 例)患者中男性26 例,女性22 例;年齡50~79歲,平均(61.28±2.5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8~22 h,平均(14.68±2.11) h;病史類型:消化道潰瘍史36 例,上消化道出血史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5]中的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經磁共振成像或X 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檢查確診;③發病至就診時間≥ 7 h 且≤ 24 h;④伴有消化道潰瘍史、上消化道出血史等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排除標準:①對阿司匹林、吲哚布芬存在過敏現象;②血小板計數<100×109/L;③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合并嚴重肝、腎疾??;⑥近3 個月有外傷或手術史。本研究經江門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均給予兩組患者ACI 急性期基礎治療,包括擴張血管、營養腦神經及降糖、降壓等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S.p.A,注冊證號J20171021,規格:100 mg/片),100 mg/次,1 次/d。觀察組患者口服吲哚布芬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311,規格:0.2 g/片),0.1 g/次,2 次/d。均連續治療14 d 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按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進行評分,評分降低≥ 90%為基本痊愈;45% ≤評分降低<90%為顯效;18% ≤評分降低<45%為有效;評分降低<18%為無效[7]??傆行?基本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小板聚集功能。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外周靜脈血8 mL,抗凝處理,取其中2 mL 血樣進行轉速為3 000 r/min,時間為10 min 的離心處理,取血漿,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漿中血栓素B2(TXB2)水平,另取其中2 mL 血樣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日本光電工業株式會社,型號:MEK-9100)測定血小板平均體積(MPV),剩余2 mL血樣采用血小板聚集儀(康聚諾有限公司,型號:700)測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③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液采集方法同②,取其中2 mL 血樣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A-9800)測定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高切黏度(HBV)、血漿黏度(PV)。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皮疹、頭痛、消化道出血)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PAGM、TXB2、MPV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標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標比較(±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PAGM:血小板最大聚集率;TXB2:血栓素B2;MPV:血小板平均體積。
組別例數PAGM(%)TXB2(pg/mL)MPV(f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881.46±17.2874.46±15.03*117.43±31.1082.31±21.08*9.82±2.478.34±2.21*觀察組4882.70±17.5667.91±12.76*118.95±31.4570.12±17.54*9.96±2.507.21±1.89*t 值0.3492.3020.2383.0800.2762.692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LBV、HBV、PV 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LBV:全血低切黏度;HBV:全血高切黏度;PV:血漿黏度。
組別例數LBV HBV PV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812.86±2.629.13±2.04*7.63±1.585.29±1.20*2.23±0.711.69±0.58*觀察組4812.94±2.587.94±1.57*7.71±1.534.57±1.06*2.16±0.751.27±0.50*t 值0.1513.2030.2523.1160.4703.800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ACI 主要病理基礎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使得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最終導致腦部神經元凋亡。血小板的黏附與聚集在ACI 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抑制血小板病理性活化是治療ACI 的重點所在。
抗血小板藥物治療ACI 的主要是通過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及釋放進行抑制,從而阻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是經典抗血小板藥物,屬于乙酰水楊酸類,能夠抑制環加氧酶活性,阻斷血栓素A2(TXA2)產生,進而能夠對血小板的聚集進行抑制。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形成的典型途徑是抑制TXA2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同時阿司匹林還能促進纖維蛋白降解,降低凝血酶生成,從而對凝血酶參與的凝血反應進行抑制[8]。但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作用是不可逆的,且少數ACI 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現象,長期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治療但無法成功阻斷機體產生TXA2[9]。因此尋找致消化道出血發生率更低的抗栓藥物對于ACI 患者有重大的意義。
吲哚布芬是目前唯一具有可逆選擇性多靶點特征的抗栓藥物,屬于非類固醇類抗血小板藥,能夠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COX),促使TXA2生成減少,促進前列環素產生,抑制血小板活化;同時該藥物能夠對花生四烯酸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介導的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并可使血小板三磷酸腺苷、血小板因子3、4 及血清素水平降低,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從而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體,阻斷血小板聚集,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及血液循環[10]。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強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重點所在,TXB2屬于血小板分解形成的不穩定型代謝產物,能夠對血小板聚集狀態進行評估,腦組織處于缺氧缺血狀態時,TXB2水平異常是導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重要使動因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栓的產生重要病理基礎,血小板聚集在ACI 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故降低PAGM 對預防及治療ACI 有重要影響[11]。本研究中,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PAGM、TXB2、MPV 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吲哚布芬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機體凝血功能。
血液流變學檢查中通過研究血液流動、凝固狀態及血液黏度等情況,能夠對血栓形成風險進行評估,LBV、HB、VPV能夠反映ACI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風險患者機體血液流變學,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時,LBV、HB、VPV 異常升高[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LBV、HBV、PV 低于對照組,提示吲哚布芬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抗血小板藥能夠對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釋放進行抑制,阻止血栓形成,但也會誘發出血及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提示ACI 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風險患者采用吲哚布芬治療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阿司匹林通過抑制COX 達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會減少前列腺素生成,導致前列腺素對胃腸道的保護作用減弱,損傷胃腸道黏膜,增加胃腸道出血風險。吲哚布芬屬于高選擇抑制環氧化酶-2,對前列腺素生成影響小,同時該藥物對血小板抑制作用可逆,起效快、吸收好,停藥24 h 后作用基本消失[13]。因此,針對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風險的ACI 患者而言,選擇吲哚布芬治療不良反應少,安全性更高。
綜上,吲哚布芬治療ACI 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風險患者療效確切,可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顯著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狀態,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