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安菊 ,王維揚
(無錫怡和康復醫院老年康復科,江蘇 無錫 214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一種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患者發病時多會發生腦組織缺氧、缺血,若未得到及時控制,會激發炎癥級聯反應、脂質過氧化物積累及再灌注損傷,發生腦組織水腫乃至壞死,威脅生命安全,因此抑制炎癥反應及控制再灌注損傷是AIS 的治療重點[1]。靜脈溶栓或血管內取栓為推薦療法,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癥狀穩定后24~72 h 應立即開始進行康復治療,可以更好地預防肌肉萎縮,促進神經修復,由于患者身體耐受程度、依從性、疾病嚴重程度等因素影響,治療效果也會有差異。中醫將AIS 歸納于“中風”范疇,陰虛陽亢、氣血逆亂被認為是基本病機,改善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是治療關鍵,該病以肝腎虧虛為本,以血瘀痰濕為標,誘因刺激之下,氣血逆亂上沖,致使腦絡瘀阻成疾,因此治療以開竅、活血、通絡及化瘀為主,針灸輔助治療注重腧穴配伍,治療效果明確,且操作便利[2]。本研究旨在分析針灸療法輔助治療AIS 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7 月至2023 年1 月無錫怡和康復醫院收治的86 例AIS 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3 例。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2、21 例;年齡61~75 歲,平均(68.98±4.65)歲;病程1~6 h,平均(3.74±1.25) h。觀察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23、 20 例;年齡62~74 歲,平均(68.76±4.88)歲;病程2~6 h,平均(3.45±1.34) h。上述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中AIS 的診斷標準,首次發病;②中醫診斷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4]中“中風”的診斷標準;③發病至就診時間<6 h;④經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顯示單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存在缺血病灶。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不穩,意識模糊或需外科手術治療(如大面積梗死,頸動脈或大腦中動脈M1 段梗塞需手術取栓);②合并糖代謝性異常;③合并感染性、血液性或免疫性疾??;④合并先天性疾病、臟器器質性異變、惡性腫瘤;⑤術前2 周內服用過抗凝類藥物。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實施,且患者或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在脫離生命危險后轉入康復病房,制定營養支持、血壓、血脂改善措施,并針對性地進行輔助鍛煉(如翻身、橋式運動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等高發并發癥。觀察組患者增加針灸輔助治療,施針者均有5 年以上針灸治療經驗,頭針施用于前頂 - 懸厘、百會 - 曲鬢(百會、百合、四神聰等)連線上接力式刺入3 針,在施針區域消毒后均按照15°刺入25 mm,輕捻轉1 min;體針直刺,水溝、內關(25 mm,提插捻轉瀉法),患側合谷、太沖(25 mm,捻轉瀉法),中脘、天樞、氣海(30 mm,捻轉平補平瀉法),三陰交向下與皮膚呈45°斜刺30 mm,提插補法,足三里、陽陵泉向下與皮膚呈45°斜刺35 mm,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 min,1 次/d,針灸輔助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①中醫癥狀評分。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4 周后評估中醫癥狀評分,根據無、輕、中、重度分別記為0、1、2、3 分,總計30 分,分數越高癥狀越重[5]。②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500 r/m 離心5 min,離心半徑13.5 cm,分離血清,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600M)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③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改良Barthel 指數(MBI)[7]、改良RANKIN 量表(mRS)[8]評估, NIHSS 總分42 分,評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好;MBI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mRS 評級共7 個等級,評級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2、4 周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2 周后比,#P<0.05;與治療4 周后比,△P<0.05。
組別例數中醫癥狀評分治療前治療2 周后 治療4 周后對照組4321.09±2.18 16.41±1.76* 12.23±1.21*#觀察組4320.13±2.45 14.25±2.04* 8.87±1.98*#t 值1.9205.2579.495 P 值>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均降低,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CRP:C-反應蛋白;IL-1β:白細胞介素-1β;IL-8:白細胞介素-8;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CRP(mg/L)TNF-α(ng/L)IL-6(ng/L)IL-8(mg/L)IL-1β(ng/L)治療前治療4 周后治療前治療4 周后治療前 治療4 周后治療前 治療4 周后治療前治療4 周后對照組 43 24.08±4.75 9.25±1.38* 32.06±9.93 10.21±1.85* 25.58±8.26 9.96±1.54* 19.08±9.87 5.87±0.94* 3.09±0.83 0.58±0.28*觀察組 43 23.87±4.88 4.58±1.08* 31.28±10.25 7.58±2.01* 25.09±8.41 4.28±1.25* 19.98±9.47 2.32±0.72* 3.15±0.97 0.28±0.09*t 值0.20217.4750.3586.3130.27318.7780.43119.6600.3086.689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NIHSS、mRS、MBI 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NIHSS、mRS 評分均降低,MBI評分升高,且觀察組上述評分變化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IHSS、mRS、MBI 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NIHSS、mRS、MBI 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BI:改良Barthel 指數;mRS:改良RANKIN 量表。
組別例數NIHSS 評分MBI 評分mRS 評分治療前治療4 周后治療前治療4 周后治療前治療4 周后對照組4323.05±3.2215.23±2.99*28.09±7.0151.98±2.99*3.38±0.782.75±0.43*觀察組4323.98±3.19 8.87±2.18*27.98±6.9857.09±2.09*3.31±0.772.09±0.13*t 值1.34611.2710.0739.1850.4199.634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AIS 在發生時和再灌注過程中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非感染性炎癥因子過度表達,導致內皮細胞被過量釋放的氧自由基等損傷,加重血腦屏障損傷,AIS 患者的治療需要控制炎癥反應,減輕腦水腫嚴重程度以減輕神經功能損傷[9-10]。若患者有病情反復,則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側支循環改善、神經功能轉歸,但AIS 患者康復黃金窗口較短,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實施中醫康復干預措施具有必要性。
中醫針灸治療分為頭針和體針,其中頭針取前頂 - 懸厘、百會 - 曲鬢連線上諸穴位,百會為百脈之所會,百病所主,百合為五經經氣匯聚之所,諸陽之會,兩者可醒腦通竅,通督定癇,清心安神,懸厘通絡解表,曲鬢散風消腫,諸穴相配,可顯著改善大腦局部血液供應。體針激發了機體內臟腑生機,通筋活血,平肝潛陽,從整體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神經功能受損。所選體針穴位中,水溝上行入腦,內關和三陰交分屬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太陰脾經,三者合用補益肝腎、通筋活血,可醒腦開竅,而合谷、太沖可宣展氣機,中脘、天樞可調理脾胃,與氣海合用可彌補元氣,氣血調,足三里升脾運胃、陽陵泉疏肝利膽,諸穴相配達到神安竅利、行氣和血的目的,更好地調動患者臟腑生理機能[11]。本研究分析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治療2、4 周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更大,提示針灸治療能通過刺激迷走神經,更有助于緩解AIS 患者的肢體障礙,神經功能逐漸恢復,癥狀影響減輕,預后結局與遠期生活能力也有顯著改善。針灸可調控相關神經因子表達,修復受損神經功能,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從而恢復腦組織正常功能,加快了患者的康復[12-13]。
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均降低,觀察組更低,提示應用常規治療配合針灸療法能夠有效減輕AIS 患者機體炎癥反應,促進癥狀緩解。由于AIS 術后恢復黃金窗口期極短,盡早的改善病灶血液循環有利于保護受損腦組織,因此 AIS 患者盡早開展針灸輔助治療有助于其腦部血液循環盡早改善。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NIHSS、mRS 評分均降低,MBI 評分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NIHSS、mRS 評分均更低,MBI 評分更高,提示針灸療法配合常規治療能夠提高AIS 患者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且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更高。針灸激發了機體內臟腑生機,通筋活血,平肝潛陽,從整體改善血液運行,減輕脈絡瘀阻。所選穴位中,水溝上行入腦,內關和三陰交分屬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太陰脾經,三者合用補益肝腎、通筋活血,可醒腦開竅,而合谷、太沖可宣展氣機,中脘、天樞可調理脾胃,與氣海合用可彌補元氣,氣血調,足三里升脾運胃、陽陵泉疏肝利膽,諸穴相配達到神安竅利、行氣和血的目的,更好地調動患者臟腑生理機能[14-15]。
綜上,針灸療法應用于AIS 患者中,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控制炎癥反應,保護神經功能并提高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