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達明
(廣州新海醫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0000)
肺小結節指影像學表現為直徑≤ 3 cm 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結節或純磨玻璃結節、半實性結節。臨床針對肺結節的鑒別診斷主要應用影像學檢查,以往臨床通常會使用X 線檢查作為肺癌普查的主要方式,具有操作簡便、輻射劑量低、檢查所需時間短等優勢,然而, X 線檢查對微小肺結節診斷的敏感度較低[1]。目前,肺部篩查的各類方式也不斷更新, CT 技術在肺部結節檢查中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相較于X 線胸片,其對肺部小結節的敏感性更高,在肺結節篩查中具有重要意義。CT 橫斷面掃描技術可以探測到一些小的病灶或位于特殊位置的腫瘤;而胸部螺旋CT 可以有效顯示肺部隱藏的病變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同時也能評估縱隔淋巴結有無轉移,對于早期臨床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但常規劑量螺旋CT 檢查的輻射量較大,導致在肺癌高危人群篩查中實用性不高[2];隨著影像學技術的改進,臨床實踐證明低劑量CT 也能夠有效地檢測出早期無癥狀的肺癌,再加之圖像后處理技術的應用,可有效保障圖像質量,還可降低其所受輻射劑量[3]。鑒于此,本研究就肺結節中使用胸部低劑量CT 診斷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廣州新海醫院收治的50 例疑似早期原位癌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開展常規劑量(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50 mAs)與低劑量CT 檢查(管電壓120 kV,管電流70 mAs)檢查。其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26~74 歲,平均(54.38±2.61)歲。納入標準:①符合《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4]中關于肺結節的診斷標準;②影像學檢查顯示明顯的肺部占位。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肺部疾病史;②具有肺部陳舊性肺結核病灶;③惡病質及嚴重貧血;④繼發性肺癌。本次研究符合2013 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要求。
1.2 檢測方法所有受試者在進行CT 掃描之前進行呼吸運動,以確保從胸廓入口到膈頂的層面進行掃描。囑患者去除胸部體外高密度異物,患者仰臥位,雙上肢上舉抱頭平放,頭先進,訓練呼吸后囑患者深吸氣屏氣掃描,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肺底。首先,應用常規劑量CT 檢查:掃描參數設置如下:螺距1.0,重建矩陣512×512,重建層厚5 mm。噪聲指數預設為24,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150 mA,使用濾波反投影法進行圖像重建。在常規劑量CT 掃描所顯示的肺結節局部層面,再進行低劑量CT 檢查:掃描參數設置如下:采用Smart mA 自動調節管電流,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70 mAs,螺距1.0,重建矩陣512×512,重建層厚5 mm。圖像重建使用了60%多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重建的圖像包括縱隔窗和肺窗圖像,重建層厚為0.625 mm。所有圖像都被傳輸至AW4.6 圖像后處理工作站進行進一步處理。
1.3 觀察指標①診斷結果。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兩種檢查方式對早期原位癌肺結節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②輻射劑量。統計兩種掃描方式的CT 劑量指數、劑量長度乘積、有效輻射劑量[劑量長度乘積×K(K:轉換系數,K=0.014)]。③圖像質量。評價采用5 分制評估圖像質量。5 分為優:結節邊界非常清晰;4分為良:結節邊界較清晰;3 分為中:結節邊界不清晰;2 分為差:結節邊界較模糊;1 分為劣:結節邊界模糊[5]。④對不同劑量組的典型病例CT 圖像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首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掃描模式對早期原位癌肺結節的鑒別診斷結果分析50 例疑似早期原位癌肺結節患者經病理結果顯示,陽性42 例,陰性8 例;經低劑量CT 診斷肺癌的陽性檢出率為74.00%(37/50)、靈敏度為88.10%(37/42)、特異度為75.00%(6/8)、準確度為86.00%(43/50);常規劑量CT 的陽性檢出率為78.00%(39/50)、靈敏度為92.86%(39/42)、特異度為87.50%(7/8)、準確度為92.00%(46/50),兩組患者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9,P>0.05),見表1。

表1 兩種掃描模式下早期原位癌肺結節的診斷結果分析(例)
2.2 兩種掃描模式下輻射劑量比較與常規劑量CT 比,低劑量CT 檢查時CT 劑量指數、劑量長度乘積、有效輻射劑量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種掃描模式下輻射劑量比較(±s )

表2 兩種掃描模式下輻射劑量比較(±s )
掃描方式例數CT 劑量指數(mGy)劑量長度乘積(mGy·cm)有效輻射劑量(mSv)常規劑量CT506.25±2.24229.57±56.313.19±1.16低劑量CT503.47±1.72112.75±31.571.52±0.29 t 值6.96012.7969.876 P 值<0.05<0.05<0.05
2.3 兩種掃描方式圖像質量比較常規劑量CT、低劑量CT 圖像質量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種掃描方式圖像質量比較
2.4 典型病例分析患者,男性,62 歲,肺硬化性血管瘤,同時經常規劑量CT 與低劑量CT 檢查,經對比兩種劑量圖片質量相當。常規劑量CT 檢查顯示,陽性,孤立性肺結節,為單一、小于3 cm 的病灶,邊緣光滑,密度為均勻,顯示為實性結節,多邊形,分葉征,圖像主觀評分4 分,見圖1-A。低劑量CT 檢查肺窗圖像顯示,陽性,孤立性肺結節,顯示為實性結節,多邊形,分葉征,圖像主觀評分4 分,見圖1-B。

圖1 典型病例CT 檢查圖像
近年來,CT 掃描在肺結節病中得到廣泛應用,使用CT 掃描來診斷肺結節患者具有多種優勢,如無創、方便、迅速等。目前,可以使用高分辨率胸部CT 掃描來篩查肺小結節,然而,肺小結節直徑較小,如果對特定區域進行廣泛掃描或高劑量多次增強掃描,會增加輻射劑量。因此,目前的研究重點在于降低CT 輻射劑量,同時保證圖像質量。
CT 掃描具備評估結節病類型、肺間質病變程度和淋巴結腫大情況的準確性。特別是高分辨薄層CT,能更精細地診斷肺間質病變,同時也能夠準確測量組織中不同CT值的變化,從而更加準確地判斷病變的性質,并精確測量結節的大小[6-7]。相關研究發現,CT 掃描在鑒別良性和惡性結節方面具備辨識價值,依據肺結節特有的影像學特征[8]。然而,與X 線相比,CT 掃描的費用較高,并且檢查過程中的輻射量一定程度上會對患者造成損害。低劑量CT 掃描可減輕對患者的損傷。但在低輻射劑量條件下,圖像的固有噪聲會顯著增加。然而,多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作為新一代迭代重建算法,綜合考慮了系統噪聲模型、物體模型和物理模型,全面處理數據,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降噪,有效改善了圖像質量[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掃描方式陽性檢出率、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及圖像質量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低劑量CT 檢查也可提供優質的診斷數據和圖像質量。
在國外的研究中發現,低劑量CT 被證實為一種可靠的診斷肺結節的方法,能夠發現普通CT 可能遺漏的病變組織,并且不受呼吸運動偽影的影響[11]。同時,在國內的研究中報道,低劑量CT 能夠提高肺癌合并孤立性肺結節的檢出率,并且通過觀察動態掃描特征值如強化凈增值水平、強化方式、相對廓清值及廓清率等來鑒別結節的不同病理類型[12]。CT 球管的壽命受限于每次曝光的mAs 數量和曝光次數。隨著曝光次數的增加,CT 球管陽極靶面所受到的撞擊次數也增加,在掃描過程中,使用高mAs 數和高速運動的電子束會增加靶面受損的可能性[13]。相比之下,低劑量CT 檢查可以減少對CT 球管的損傷,延緩其老化過程,降低劑量的CT 檢查有助于保護CT 球管,減小輻射劑量[14-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劑量CT 比,低劑量CT 檢查CT 劑量指數、劑量長度乘積、有效輻射劑量均顯著降低,提示采用低劑量CT 掃描可以顯著減少肺結節患者累積的輻射劑量。
綜上,胸部低劑量CT 應用于肺結節患者,可在保障影像質量、為臨床提供可靠數據的同時,降低輻射劑量,保障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