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鏡鸝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
2019 年6 月,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創新團隊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進“三全育人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因此,積極開展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梳理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將其融入教學環節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017 年,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課程育人位列“十大育人體系”之首。因此,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加強實施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促進德技并修 、工學結合育人模式建設,符合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育人的根本要求。
加強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行模塊化教學模式,發揮專業課程隱性思政作用,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融合,將專業課程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價值引領結合,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育人功能,有效發揮專業課程育人作用,形成德技并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思政體系,使課程既能傳遞知識,又能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是滿足教育教學改革實際需求的重要舉措。
“服裝專題設計”作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畢業設計的前置課程,主要以設計效果圖、結構圖或成衣等形式呈現教學成果。整個教學過程會涉及服裝與人的關系,會涉及對消費者的價值判斷與引導,會涉及市場,這就要求作為未來設計師的學生要有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政治意識。因此,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用德育思維去優化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并用具體的教學方式來實現,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圖1 課程思政流程圖
將文化滲透到服裝色彩與圖案創意設計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色彩的喜好及禁忌會有所不同,每種色彩都有其特征。代表熱情、奔放、幸福的紅色常用于中國傳統節日。紅色文化與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歷史淵源,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教學項目中啟發學生進行一系列紅色文化服裝設計作品的創作,以此來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紅色文化的發展。具體教學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多媒體學習傳承紅色文化,邀請榜樣人物、革命前輩講述革命故事的方式來展開。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鼓舞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紅色基因滲進血液、融入血脈。在色彩設計教學中,還可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環保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在創意服裝工藝設計中,將中國傳統刺繡工藝巧妙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中,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接納與認同。刺繡是用針將絲線、紗線或其他纖維以一定的色彩與圖案在繡料上穿刺以構成裝飾織物的藝術。其種類多樣,針法豐富,在高級成衣定制當中廣泛運用。手工刺繡的一針一線都體現著手藝人的精湛技藝,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與習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課程將結合地域特色著重對粵繡加以運用。粵繡中凝聚著歷代藝人的技藝與智慧,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都充滿了嶺南特色。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邀請長期致力于粵繡及高級服裝定制研究與開發的國家級著名設計師共同進行課程建設,以此在推動粵繡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同時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民族服裝風格的設計構思包含思維方式的借鑒與民族傳統符號的運用兩方面。在服裝設計中,創新應用民族元素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回憶。各民族都有包括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等形式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傳統符號,經過時間的洗禮更具強大生命力。 在服裝設計中可以直接運用這些元素,也可以將這些元素進行局部藝術加工,或提煉、或抽象、或變形、或簡化等,同時結合思政元素與流行趨勢進行傳承發展式的設計。
服裝設計大賽系列設計可彰顯中國風格與中國特色。目前,國內外的服裝設計大賽很多,按級別可分為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市級、校級等。隨著大賽組織的完善,賽事的層次、風格越來越全面。以下對各賽事的風格做一下總結:漢帛獎重創意、創新、國際化;真皮標志杯通常以女裝設計為主,體現奢華、款式優雅;常熟杯男女裝均可, 作品風格時尚大氣、工藝精致、款式偏中性;真維斯杯的風格則是休閑、時尚、潮流、色彩鮮艷豐富,偏愛牛仔及針織工藝;大浪杯作品風格偏女性化的成衣,注重面料及工藝;虎門杯作品風格重創新、系列感強、工藝新穎豐富。通過分析不同賽事的風格,可以優化設計教學環節。校級設計大賽可以擬定與愛國主義教育、嶺南文化、非遺相關的主題,在競賽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設計能力,而且可以完善思政課程體系。

圖2 思政元素應用流程與預期效果
要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應用與實踐方式很關鍵。要結合課程的德育目標,在課程內容中尋找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專業倫理、學術修養、工匠精神等相關的德育元素后,通過典型案例,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例如,從專業知識背后的人文故事入手,通過人類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講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創新意識、求真求實精神,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樹立辯證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思想認識都有深遠影響。
思政元素的應用要依托教學方法。實施“課程思政”,供給渠道也很重要。為了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在課程教學中應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有效教學。我國大多數高校課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現象,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價值引領,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現今的大學生思維活躍、獲取信息能力強、不喜歡聽說教,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說教內容很難觸及他們的內心。高校教師應深入研究當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案例教學、研討教學、項目學習、情景模擬教學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情境中學、在做中學、在討論分析中學,促進學生將所學、所感、所悟內化于心。同時增強互聯網資源的運用,培養他們采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

圖3 專業課程體系圖
課題擬通過對“服裝專題設計”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與應用研究,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為今后服裝與服飾專業其他課程的思政改革提供借鑒,從而進一步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等多途徑協調育人平臺,形成專業團隊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從民族意識、品德修養、學術志向三個層面進行價值引領,幫助學生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從“思政課程 ”到“課程思政 ”,是教育價值理念的一次回旋,以思政課程的理念和方法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創新,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聯系國家目標方向、符合國情和時代要求的教學內容,以全面的問題導向、內容形式多樣、案例豐富的教學模式,進行理論論證和價值引領 ,打破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和大學思政課窘境,讓每門專業課程都育人,讓每位專業教師都承擔育人責任,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服裝與服飾專業教學之中,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范本。
從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入手,課程內容增加“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增強課程的文化內涵,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德育意識,挖掘專業課教學中的育人資源,通過專業教學加強思想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邀請藝術界卓有成就的藝術名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師開展“文化發展、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學,結合藝術家的藝術人生,講述當前中國文藝發展狀況,闡釋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藝術觀,進一步增強藝術院校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是國之大計。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應高度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提升立德樹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加強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設之外,還應充分調動各專業課程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從專業課程中提取愛國教育、誠信教育、價值觀教育、審美教育、職業觀教育等內容,在實施專業教育的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滲透到專業課的教學中。“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代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育方式的改革、教育內容的豐富,是人才培養的一次變革。本文結合的部分思政元素源于嶺南文化,是地域文明的象征和典范。將傳統文化、專業課程及思政元素相結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科學價值,將歷史文化信息全方位滲透到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與人才培養中,對提高產業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就業競爭力有至關重要的實際作用。
實施課程思政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進行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這里的高素質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實踐能力、較強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能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傳統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滿足行業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因此,開展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學習,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產業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