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李佳琦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效明顯,但從思政課教學基本要素及教學效果來看,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略的現實困境和挑戰。這與教學主體課堂主導作用發揮不足、學生主體慣性思維與低期待導致“人在心不在”、教學內容的供需失調及新興媒介不斷倒逼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變革等密切相關。針對當下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境,可以從哲學方法論的視角出發,以辯證思維重構教學理念,以系統思維重構教學模式,以創新思維重構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方法論;重構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1-9840(2023)04-0011-07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23.04.002
The Realistic Dilemma, Reason Reflection and Methodology Re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Chunxia, LI Jiaqi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key link to carry out the basic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unprecedented and the effect is outstanding. However, from the basic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ect, there are still som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ufficient leading role of teaching subj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inertia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low expectations leading to the absence of people in mind,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forced by new medi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the author reconstructs the teaching concept with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 teaching mode with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the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ology; reconstruction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黨和國家治國理政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自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包括《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等在內的系列政策法規,致力于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現階段,我國思政課教學成效明顯,但從課堂教學實際來看,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略的現實問題。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和思想政治教育環體1,本文從基本要素及教學效果視角出發,分析當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境。
(一)教學主體:形式上的“主導”與事實上的“獨白”
高水平高質量的思政課教學,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課堂主導和調動作用。因為知識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但是政治立場、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意識等不會自動生成,需要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引導,以實現學生認知提升、技能掌握和認同建構。從思政課本質來講,國家意志的貫徹落實、主流價值觀念的灌輸與傳播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性,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課教學在改進中不斷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但目前仍有一些教師存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對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掌握不足、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且難以引起學生共鳴等問題,導致課堂教學引導力不足。還有一些教師因教學方式方法陳舊,教學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本應是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變成了教師自說自話式的單向“敘事”,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看似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主導著課堂過程、內容和節奏,但教學實則變成了學習主體“缺位”的“單向輸出”和教育者的“獨白”。
(二)教學客體:形式上的“出勤”與事實上的“缺席”
當前,多數思政課堂依然是教師主體主導下的傳統教學課堂模式,學生作為客體在課堂上普遍表現消極、被動。有的學生先入為主,或道聽途說,認為思政課是意識形態課2,因而消極對待;有的學生看重成績,只因課堂考勤而按時上課,但“人在心不在”,呈現出形式上“出勤”但事實上“缺席”;還有的學生雖然出勤,但呈現出的卻是“聆聽時沉默、互動時沉默、反饋時沉默”3的消極課堂。總之,學生隱性逃課和選擇性參與課堂情況比較普遍。當然,也有一些學生確實對思政課感興趣,他們會按時出勤,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但整體上看,作為教學客體的學生思想上不重視、行為上不積極、不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況比較突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參與率、抬頭率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
(三)教學方式:形式上的“多樣”與事實上的“失能”
借助現代媒介方式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和參與率、提升教學效果已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方向。部分教師使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采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媒介方式將鮮活的案例與信息植入課堂,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雖然新興媒介手段的使用可使教學內容、觀點具象化、可視化,提升課堂教學的新穎性與時代感,但在有限的課時內大量播放音視頻、微電影、情景劇等,“嚴重沖擊了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系統性,加劇了理論教學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嚴肅性和權威性”4,從而產生圖像泛化、主要內容隱匿等問題,淡化了教學目標與主題,甚至出現課堂教學泛娛樂化傾向,造成教學目的與手段方法之間的錯位。因此,無論是忽略學生信息接收習慣而采用傳統的“黑板+粉筆”授課方式(或升級版“課堂講授+PPT”方式),還是為迎合學生信息接收習慣而過度使用媒介手段的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在本質上都背離了學生媒介使用習慣、認知特點及教學目標,導致教學方式事實上的“失能”。
(四)教學環體:抽象理論“灌輸”與輕松自主“參與”
思政課教學是在一定歷史環境和條件下的教學,影響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外部環境和因素構成思政課教學的環體。近年來,社會深刻變遷以及內外部環境快速變化,使得青年群體思想價值觀念流動性有所增強,給傳統思政課教學帶來極大挑戰。這一代青年學生的大國心態、民族自信、愛國情結是與生俱來的,精神富足不缺愛,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價值等。同時,互聯網提供了“網生代”生成的信息化環境,不僅激發了青年群體自我表達意識的覺醒,還塑造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傳統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對他們不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思政課的教學環體而言,相較于傳統課堂上的教師講授,他們更喜歡網絡上的博主等以短視頻形式講思想政治、價值觀念和社會現象;相較于嚴肅枯燥的課堂氛圍,他們更習慣以嘻哈、輕松及可視化的方式接受理論觀念;相較于被動接受思想理論灌輸,他們更喜歡通過自我表達與參與形成共識。
(五)教學效果:表面上的“認同”與事實上的“漠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強了思政課建設,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果大幅提升,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等的認同感不斷增強。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思政課認識呈現出“高認知、低情感、低行為”特點。“高認知”源于思政課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剛性1,因為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領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要求,學生普遍能夠理性認識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但其缺乏對具體課堂講授內容與方式的高度重視與認可。一般而言,學生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高獲得感,如實現知識更新、技能拓展、認知升級、思維創新或潛能激發等,有助于促進學生認同感和參與積極性的提升。但目前的思政課堂教學,知識內容體系層次遞進不夠明顯,且更加注重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夠,不能充分滿足學生思維創新、認知升級等需求;還有一些課堂以知識灌輸為主,機械宣傳黨的政策和文件精神,有些學習內容遠離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困惑實際,導致學生只是從政治正確層面形式上“認同”課堂教學,但事實上“漠視”思政課教學。
二、思政課教學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學主體的教學能力難以滿足主導課堂的要求
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思政課教學目標能否實現。近年來,思政教師隊伍的能力、責任意識、使命擔當意識等日益增強,但部分教師還存在認知水平與課堂教學能力不對等現象,課堂主導作用發揮不足,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現象。思政課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個課要求高。”2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氣力、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3。同時,思政課緊跟國際國內形勢,內容常備常講常新,不僅要求教師終身學習,時刻關注國際國內熱點難點問題,還要具備較強的理論闡釋能力,能夠以扎實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講清講透講活學生關注的深層次敏感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升尚需一個過程。思政教學隊伍素質、能力、經驗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尚不能精準把握馬克思主義問題域的當代呈現方式,不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認知體系與方法及時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也不能在把握學情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需求與困惑等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式方法選擇。因此,從整體上說,當前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等可能還不足以支撐其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得本應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流于形式。
(二)“失望的課堂”:慣性思維與低期待導致學習主體“人在心不在”
首先,思政課具有強烈的政治屬性,會讓一些學生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陌生感或偏見,從而缺少對課堂教學應有的期待和重視。其次,當下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目標之間缺乏整體性設計與系統化架構,未能完全依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心智能力和情感特征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邏輯體系進行內容分層、遞進設計,部分學生感受不到知識上的更新與迭代,出現思維疲態,產生意識形態灌輸的認知慣性。再次,教學分眾化程度不夠、針對性差等導致學生獲得感不強。思政課教學針對的是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及心理,需要知己知彼、對癥下藥方能精準施教。當下思政課堂班級人數較多,難以有效開展分眾化、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以及互動、討論等,也不利于教師把握學情,教師無法有的放矢,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人在心不在。最后,一些教師教學理念及方法陳舊,教學內容脫離現實生活的理論淵源和邏輯演繹,使學生無法理解理論的現實價值與意義。總之,學生課堂學習體驗不佳、獲得感不夠容易導致其出現拒斥心理,而心理上抗拒、排斥的學生大多沒有強烈的內生動機,他們會自動降低對課程的期待與預期,從而導致低課堂參與率。
(三)媒介促逼:新興媒介變革重塑教學媒介方式方法與手段
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已深深嵌入教育場域,推動教育場域全面媒介化。新興媒介正通過超鏈接、超級搜索和超級媒體,深刻影響并改變著青年群體的信息獲取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媒介特質導致青年學生認知邏輯、思維習慣和信息接收獲取偏好發生變化,挑戰著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理論性、抽象性及深刻性,而由算法推送的海量同質信息形成的“信息繭房”則會使人在同質性信息中趨于極端,失去客觀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在移動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講授型課堂教學已不能充分滿足學生需求、激發學生興趣,一個明確的趨勢是,伴隨新興媒介長大的新生代大學生普遍不喜歡抽象晦澀的理論學習,這些特點倒逼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方式與技術手段的變革與創新。
(四)環體巨變:共時性“裂變”帶來思政教學環境巨變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前現代、現代、后現代這些本應在社會發展長周期中歷時漸次出現的問題,因“時空壓縮”而在中國社會得以共時性呈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導致社會環境復雜多變。發展成就巨大而機遇前所未有,發展問題嚴峻但挑戰前所未有,這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也是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超越地理邊界和場域限制的靈活便捷的信息交流,對沉浸于網絡世界的青年學生而言,虛擬空間已經成為他們生存的主要世界,深刻影響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當前,多樣且智能化的媒介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了敵對勢力與我爭奪青年一代的意識形態斗爭新的場域。各種思潮、意識形態通過互聯網平臺以多樣化方式呈現出來,使得思政課面臨日趨復雜的局面。學校面對日趨復雜、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同時青年學生群體思維認知行為等也在發生變化,這都要求以“講道理”為主的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應與時俱進。
(五)供需錯配:教學內容適配性不強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從本質上說,學習是一個知識更新和認知迭代升級的過程。“知識需要被轉化成有學習意義的教學性的內容”1,讓學生覺得有用、有獲得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生性動力。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夠,不能充分滿足學生思維創新、理念改進及認知升級的需求,實踐課程比重較低且形式單一等,是導致思政課學生學習內生動力不足、教學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忽視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明顯不足。”2青少年階段是個人自我意識覺醒、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鮮明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是該階段學生的典型特征。而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作為高階思維能力,是思維創新的前提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更是數字時代愈發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中個體甄別海量信息并進行獨立思考判斷的底層思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思想政治教學始終,滲透于教師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設計之中。但當下的思政課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對一般性理論知識的灌輸上,缺乏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導致學生不能系統完整掌握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及其所蘊含的思維邏輯,不能以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框架和思維方式認識社會現象并分析社會現實。因此,學生不僅在課堂學習中體悟不到“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1,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也感受不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想武器、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個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思維方式培養及認知框架建構的缺失,即底層思維邏輯上獲得感缺失,是學生產生思政學習“無用”認知的原因之一。
此外,當前高校思政課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重理論輕實踐且實踐形式單一問題較為普遍。一直以來,思政課課程定位就是理論課,以理論教學為主,課程設置中實踐教學的比重不大且課時有限。受慣性思維影響和課時設置限制,不少學校和教師因教學內容龐雜且課時不足而僅將實踐教學作為思政教學的一個流程,實踐教學沒有起到促進學生素質能力提升的顯著作用。還有一些教師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有待提升,不能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與社會主義發展歷史實踐和人類解放實踐相結合,導致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和理念變成“脫離學生個體生存需要和現實環境的抽象理論,最終只能造就表面上的虛假認同”2。另外,由于缺乏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一些教師尚未深刻認識實踐教學帶來的體驗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因而不能根據學生需求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
三、思政課教學困境紓解的方法論重構
針對當前思政教學存在的困境,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高度反思與重構當下思政課教學理念、模式與方法。重構不是全面推翻與顛覆,而是立足已有課堂教學優勢,以新的理念或方式對課堂教學環節與過程進行審視、反思與重新建構,以辯證思維重構思政教學理念、以系統思維重構教學模式、以創新思維重構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
(一)回歸本質與底層邏輯:以辯證思維重構思想政治教學理念
辯證思維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的科學思維方法。以辯證思維重構思想政治教學理念,需要回歸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強化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與作用,并加強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
1.回歸思政課教學本質,強化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主導地位。辯證思維從本質上來說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3的思維方法。思政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渠道和主要方式,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是其本質屬性,政治引導是其基本功能。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4,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既存在于工具性之中,亦滲透于目的性之內”5。政治方向是由教育主體把握的,立場堅定、理論扎實、政治素質過硬的思政教師的課堂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是確保課程教學政治方向的主體性因素。當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導致的教師教學主體地位及權威解構,以及多元媒體“去中心化”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等,都需要回歸思政教學的本質。一方面,應更加注重強化教師主體意識,在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方法運用中始終牢固樹立、強化并確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應更加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從學情分析、學科知識、教學策略、教學反思等方面系統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使其能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確保思政課的政治引領作用與功能。
2.穿透底層邏輯: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思政教學是知識講授、信仰塑造與思維方式培養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認知框架、認知方法及思維方式的建構過程,從根本上說,思政教學是穿透知識框架和信仰塑造直抵底層思維邏輯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思政課要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1。一方面,必須注重并加強學生對完整、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掌握。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維完全依賴于對學科知識的良好掌握”2。從具體知識、理論框架上升到思維方式方法,既是思政課教學的一般規律,也是思政課教學的分階目標。只有全面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體系這一初階目標后,學生才能掌握整個知識體系背后的思維方法與理論邏輯,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具有的現實價值,從而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的基礎上,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辯證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應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中之重。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超越自然思維的思維,其本質是對思考的思考和再評判,其基礎是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但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并不意味著能夠自然而然產生批判性思維。在思政課教學中,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青年學生、整合社會意識的同時,教師也要在理論講授中引導學生超越“是什么”的知識掌握層面,主動思考“為什么會這樣”以及“怎樣引起的”,并通過反向思維、發散性思維拓展思維層級和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于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尖銳矛盾和錯誤思潮,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引導學生在思考、評估信息來源及可信度后再作出獨立思考與判斷。此外,還可以運用辯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在辯論中學會換位思考,了解觀點背后的思維邏輯、支撐論據和價值訴求,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批判地看待各種信息,作出獨立思考與判斷。
(二)動態協同全面:以系統思維重構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現代教學法“傾向于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一個復雜的、獨特的和各種要素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統”3,而系統思維則要求我們從多維度立體考察當下的教學模式,不僅要考察教學模式要素內部及要素之間的變革與適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學之間的序列性,還要系統把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與時代背景(教學環境)之間的關系。
1.從系統與環境的相關性視角動態把握教學模式變革。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作為一定時代背景(教學環境)下由教師、學生、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評價等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必然需要隨著外部環境、內部要素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以系統思維重構思政教學模式要求我們以聯系的、發展的眼光,以動態的、關聯的、整體的視角看待教學模式的變革與發展。比如,根據世界格局變化,持續深化的中國經濟社會改革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以及思想觀念變革等,推動教師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的調整與變革,以更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再如,在媒介變革背景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信息接收方式與偏好、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化等,適時動態調整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
2.從系統要素協同性角度重構協同育人模式。“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4,是內外部因素甚至要素之間的協同適配過程。從協同角度重構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就要構建起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校園日常思政與網絡思政同時、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在的“大思政”格局,以思政教學主體——教師為主抓手,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內部各要素協同變革與適配,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理論,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踐行,在校園文化中滋養浸潤,在社會實踐中淬煉堅守,“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1,提升育人實效。
3.從系統整體性、層次性角度重構思政課教學內容序列。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從整體性、層次性角度強化大中小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一體化布局與設計,“根據學生成長規律,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課程體系”2,逐層深入,增強不同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的針對性。針對不同時段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各階段“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此外,還應進一步增強大中小學教師共同體意識,建立大中小學教師交流保障機制。從課程設置、培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反饋等層面展開跨學段交流培訓、對話研討、教學觀摩、多層級多集群集體備課、科研分享、互訪共建等,切實推動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
(三)媒介賦能:從創新思維角度重構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
“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3,系統內外部要素及環境的動態變化,要求思政課教學要因事、因時、因勢而變,不斷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
1.因勢利導,實現媒介手段的教育場域遷移。創新性思維要求我們以延續性、再生性甚至顛覆性思維審視時代變遷中的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針對當下智能媒介正在改變學生信息接收習慣、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的現實,“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虛擬課堂、投屏互動等,形成集傳統教學優勢和網絡教學優勢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既能發揮教師引導、啟發、掌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另外,針對當下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針對性不強、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等問題,可借助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等教學方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用可視化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復雜問題,對學生進行過程管理和個性化跟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做到精準教學,在增強教學針對性的同時,提升教學實效。
2.探索虛擬仿真智慧課堂,創新思政教學新模式。“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5一方面,應針對當前社會媒介化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順應教育技術變革趨勢,探索全息化、可視化教學和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學生學習狀態即時動態反饋機制,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和智慧教室,創新未來思政教學新模式。在整合校園各類數據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數據,為學生群體“畫像”,實現針對性教學內容供給。另一方面,應利用可視化技術,創新虛擬實踐方式,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感與獲得感。應進一步提升教師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及其重要性的認識,更好地激發一線教師實踐教學創新積極性與主動性,從系統角度整合課堂、校園及社會各級各類實踐教學資源,充實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資源。此外,還應更加注重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現實體悟,引導學生“學思踐行”,打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堵點,增強學生獲得感,實現“鑄魂育人”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四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