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暢
“好心高涼”文化誕生于鐘靈毓秀的高涼大地,它是高州人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把冼夫人的“好心”精神與潘茂名的“濟世”情感相互融匯,提煉出的一個富有民族傳承、地域風貌和時代特征的精神,是高州人民共同的一筆精神財富。“好心高涼”精神可概括為二十八個字,即“對黨對國是忠誠、為民服務用全心、做人辦事憑良心、止于至善進取心”。經過多年的實踐,“好心高涼”文化已推廣輻射到整個粵西地區,對優化社會風氣、推動文明建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一、營造“好心”環境,彰顯“好心”德育文化
營造“好心”環境,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好心校園”“好心校園”環境包括由自然環境和師生共同創造的社會人文環境。“好心校園”建設應調整布局,增加景點,比如增加名人雕塑、名人警句、一幀幀醒目的優秀中職生圖片、一篇篇細心選拔的優秀作品都能夠融入校園的發展建設。積極創建“好心校園”,使教師與中職生感到一花一木能說話,一景一地能傳情,當校園文化作品體現了教師們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激起每顆內心的自豪和對校園的喜愛之情,切實發揮環境育人的隱性教育功能。
營造“好心”校園文化,必然要建設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沒有豐富的校園文化,必然會令中職生的精神世界產生空虛感,從而導致綴學等問題。為了讓好心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學校的校園廣播站、學生班級、平臺、網站、櫥窗、黑板報等宣傳陣地,通過開展好心教育專項活動、發放好心宣傳資料、進行好心知識測試等活動,全力宣傳“好心”精神。
二、在課堂中滲透“好心高涼”文化教育
開展“好心”課程,夯實“好心”課程文化,因為中職院校課程的性質差異,教學手段也存在差別,所以不同的課程教材滲透“好心高涼”文化也就有自身特點。教師要根據學科個性,發揮優勢,把“好心高涼”文化與知識教學、知識培訓融合使理論知識與技術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建立相得益彰、互相促進,把“好心”精神融入職業文化。
三、倡行“好心”實踐,展開“好心”系列活動
“好心”教育活動和“好心”精神相融合,比如:設立“好人榜”“最美中職生榜”等光榮榜,倡導日行一善;開展“好心人、好心事”主題班會活動,加強中職生的文明禮貌教導、行動養成教育,建立講文明、重禮貌的先進典型,在教師中營造“做好心、樹新風”的濃郁氣氛。還著力展開“光盤行動,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培育師生文明用餐行為。
創新“好心”教育活動,比如:展開“尋找冼夫人的足跡—中職生戶外采風活動”,中職生足跡踏遍曹江、長坡、平山等多個鄉鎮了解冼夫人的生平,讓中職生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引起內心的興趣,激起自身的渴望、效仿之情,養成其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引導中職生積極參與好心志愿服務活動,舉辦校園秩序指導、清潔衛生等好心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好心志愿中職生到社區街道舉辦“清潔家園,文明同行”等志愿服務活動;樹立“好心勞動小能手”典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錘煉中職生的意志和毅力,培養中職生頑強勇敢、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養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友善謙恭的品格。在活動中融入“好心高涼”精神內涵,激發中職生感恩包容的情感,陶冶中職生愛國愛家的道德情操,促進中職生健康成長。讓“好心高涼”精神從小根植中職生心中,讓團隊合作意識成為習慣。
四、構建本土特色的中職生“好心”德育評價體系
采用《中職生思想品德自我評價表》和《“好心高涼”文化知識答卷》兩份問卷進行抽樣調查,廣泛收集中職生情況。同時通過訪談、日記分析和品行評定等方法盡可能客觀、全面把握中職生思想品德與行為特點。針對中職生所產生的行為道德問題和互聯網+時代所帶來新契機,探索促進“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新模式,挖掘“好心高涼”文化內涵,實施探究中職生品德檔案精細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模式。同時,把“好心高涼”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性方面的評價標準“愛國主義、敬業精神、誠實、友善”契合起來提升中職生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格。改革傳統的德育評價體系,扭轉一貫以來在德育方面的挫折教育、批評教育的落后模式,建立中職生“好心”德育評價系統,讓中職生通過“好心”道德評分的動態及時自我評價和中職生之間相互監督,充分發揮中職生榜樣帶動作用,提升德育實效。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弘揚“好心高涼“文化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中職學校德育實效,引導中職生存好心、立大志,為促進中華民族的輝煌而奮斗讀書。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