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玲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偏重于內容理解,包括對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經驗的掌握,這是學習發展的基礎。但是僅僅停留于內容理解,只是對知識和經驗的把握,只是局限于重復他人的“是什么”“為什么”,很難內化為自我的“怎么樣”“如何做”。形式把握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思維和學習方式的認知和理解,包括學習內容的認知和把握、對文本表現方式的認知和把握、對問題解決方法的認知和把握、對閱讀思維過程的監控和管理等方面。通過逐漸深入和提高元認知水平,閱讀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思維和學習方式,提高閱讀的效率和質量,促進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發展。
元認知與小學生閱讀力培養是一個重要且復雜的問題,涉及兒童的認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領域,包括對認知任務的了解、對自身認知能力的評估、對策略的使用以及對認知活動的監控和調整。在教育領域,元認知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小學生閱讀力的培養,元認知的介入具有關鍵作用。如何運用元認知理論來培養小學生的閱讀力?
一、加強對閱讀任務的理解
閱讀伊始,學生對“為什么讀、讀到什么程度、可以運用哪些策略展開閱讀、閱讀結果的評估要求是什么”等任務要求清晰的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閱讀任務。統編語文教材每單元的導讀給出了單元學習的目標任務,而課后練習也是制定閱讀任務的依據。明確了單元閱讀任務,文本閱讀要求,能夠提高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閱讀任務的能力。
二、提供元認知訓練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它涉及詞匯識別、句子理解、段落推理以及主題把握等多種認知活動。在閱讀過程中,熟練的閱讀者會自然地使用到閱讀的策略以提高以上認知能力。通過元認知訓練,促使學生把這種潛意識轉化為有意識,練習審視、監控、調整當下的閱讀思考過程,以幫助提高閱讀效能。這需要教師提供示范——如何發出“思考的聲音”,幫助學生學會評估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策略的使用情況,并把“思考的過程”表達出來。研究發現,元認知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控閱讀過程中的認知活動;經過元認知訓練的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并且在后續的閱讀任務中表現更好。
三、教給閱讀策略
傳統的語文教學強調“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是語文閱讀中普遍使用的方式,而閱讀策略較少被提及及使用。多讀對于培養學生語感、理解力、感悟力會帶來一定的幫助,多讀也是本文理解的重要途徑,但是研究也發現,增加了閱讀的量未必就能提高閱讀的質;要提高閱讀的質,需要教給閱讀的策略。熟練的閱讀者都運用了有效的閱讀策略幫助他們理解文字。閱讀策略以理解為核心,以思考為著力點;閱讀策略需要教和反復訓練才能獲得。統編語文教材增加了閱讀策略單元,強調了策略教學的重要性。教師應當用好策略單元,訓練學生使用和掌握閱讀策略。除策略單元外,還需結合非策略單元教授提問、聯結、轉化、圖像化等閱讀策略,并鼓勵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使用這些策略,在反復的訓練中進行強化和鞏固。
四、及時反饋調控
教學過程中要有閱讀反饋的環節,讓學生對自身閱讀過程中的認知能力進行評估、對策略的使用進行反思,不斷調整優化閱讀策略和方法。反饋調控既要針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更要重視閱讀策略的選擇、表達形式的把握,實現從“認知”到“元認知”的推進,在過程中鞏固元認知意識,提升元認知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閱讀的重要作用是觸發學生的思考。元認知意識和元認知能力能幫助學生從“思考什么”到“如何思考”轉變,能極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因此,要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和思維力,需要重視和加強元認知意識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2 年度課題“元認知理論下小學生閱讀力培養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215047)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