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群娣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表達能力的關鍵期,低年段寫話訓練是寫作的起步,是培養寫作能力的紐帶和橋梁,如何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探索低年段看圖寫話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火眼金睛,細致觀察
美國教育家格雷夫斯說:“一幅畫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寫話的線索。”低年段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弱,不會縱覽全局,容易出現片面化。因此,要想學生寫出符合圖意的文章,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細心觀察,掌握看圖的方法。首先,要看懂圖畫。讓學生區分畫面是單圖還是多圖呈現。如果圖畫單一,就要把握好全局,準確捕捉圖意所呈現的主體要素。如果是多幅圖,應引導學生觀察每幅圖的異同及聯系,將多幅圖連成一個完整的、有條理的故事。其次,要看透圖畫。如果說看懂圖意,把握主題是打實路基,確定路向,那么有序觀察則是方寸之間的精心鋪設。在進行寫話訓練時,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看清圖中的細節,如:人物的外表、動作、神情等。同時,運用“串問”“填空”“比較”“分解”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用望遠鏡把畫面看全,用放大鏡把畫面看細。
二、巧架梯子,提升實效
會說的不一定會寫,如何做到說寫結合,說寫同步呢?那就要給學生架設梯子,掌握方法,降低寫話的難度,才能激發寫話的熱情。其一,把句子寫長是把話寫好的前提。如“小鳥在飛”,把它拉長變成“可愛的小鳥在藍藍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這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才能取得較好效果。從一年級句子起步開始,就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創設真實的情境,要求學生把話說完整,激發表達動機。其二,大膽地展開合理的想象是寫好話的基礎。教師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把靜止的事物想象成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物,從一個動作想到前后的的一連串或相關動作,從一幅畫面想到多個畫面,從多幅畫面想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就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捕捉想象點。如:練習“老虎和小鹿”為主題的寫話。首先,我讓學生把圖看懂,找出畫面的主角;接著,觀察畫中的地點,以及老虎和小鹿的動作、表情;最后,通過提問:“小鹿能逃走嗎”“它是怎樣逃走的”“它會說些什么”“老虎心里又想了些什么?”這樣給畫面添磚加瓦,讓畫面逐漸豐滿起來。其三,仿寫是提高寫話水平的有效途徑。從詞到句,從段到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選擇文本中合適的圖文,通過反復品讀,把握句子的結構,以讀促寫。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時,我充分利用文中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兩個句子,引導學生觀察課后圖畫進行句子仿寫的訓練,讓他們有例可依,再鼓勵他們舉一反三,由模仿向創作過渡,培養創新的能力。
三、關注生活,善用資源
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密不可分,生活更是表達的源頭。生活如畫,一幅幅生動的畫卷,為學生的寫話訓練提供了許多資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自創圖畫或照片等形式,比如讓學生在廢舊報紙、雜志、相冊中剪出自己喜歡的圖畫、照片貼在寫話本上,給圖畫配上相應的文字說明;外出游玩拍下精彩開心的瞬間……收集寫話的素材,讓他們言之有物,有話可寫,這樣“圖”“話”結合,拓寬寫話的空間,也激發了寫話的興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看圖寫話訓練教學,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階梯地引領學生練好基本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點燃學生寫話的熱情,讓他們體會寫話的樂趣,一定能收到水到渠成、妙筆生花的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