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婷
小學語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文學素養的基礎階段,課堂中的提問環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促進知識傳遞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理解并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對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成績至關重要。本文將采用布迪厄場域論關系視角,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進行研究,旨在使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更有活力。
一、課堂場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現狀
(一)場域位置與規則壓迫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相對被動地位。這種權力不平等關系導致學生畏懼回答問題,因為擔心回答錯誤會受到教師的批評,學生會感到教師對問題要求太高,導致自己更不愿提問或回答問題。此外,課堂教學規則限制學生的提問與回答問題的自由,例如,教師規定只有在被點名時才能回答問題,或者只有在特定時間內提問,這種規則限制學生的主動性以及自主性,使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提問,導致學生錯過提問機會。
(二)學習資源的懸殊對比
不同學生在語文知識以及語言能力存在明顯差異,有些學生在家庭或學校中已經接觸到更多的語言知識,具有更高的詞匯量和閱讀理解能力,有些學生語言基礎能力較差。這種差距導致教師更傾向于提問已經掌握基礎知識的學生,因為他們更容易回答問題,而忽略其他學生的需求,使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感到被邊緣化,降低了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學生的家庭背景對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產生影響。來自教育資源豐富家庭的學生可能更有自信,更善于表達,因為他們在家庭環境中接觸到更多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相比之下,來自教育資源匱乏家庭的學生表現得更加內向謹慎,因為他們在家庭中沒有相同的語言支持。這種差異導致教師更容易注意到家庭背景較好的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的潛力。
(三)慣習隱匿的惡性循環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堅持傳統教學方法,側重于教授知識和強調記憶和模仿,而忽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表達能力。在這種傳統模式下,學生會習慣性地依賴教師的問題和答案,而不積極提問和思考,認為教師的問題是“正確”的問題,而提出自己的問題是不恰當的。這種模式限制學生的思維自由度與主動性,降低學生提問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缺乏積極的鼓勵和建設性反饋,如果學生的錯誤回答受到嚴厲批評而非建設性的指導,他們害怕犯錯,從而不再愿意提問或回答問題,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學生逐漸沮喪,認為自己無法回答正確問題,因此不再嘗試。
二、課堂場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一)因學定教,趣味處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而言,充滿趣味的對話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并促使學生持續投入學習。教育學家認為,強迫學習通常難以產生專注和持久的教學效果,而只會形成半心半意的努力。因此,為使課堂提問更加有效,教師可以融入趣味設計,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
首先,趣味提問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尚未發展完全,教師需要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結合,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例如,教師在教學《太陽》一文中關于太陽距離的知識時,可以提問:“如果我們嘗試走一億五千萬公里,會抵達哪個地方呢?你能夠想象嗎?這就是太陽距離我們的距離。”或者:“如果你需要日夜不停,走三千五百年,才能走到太陽那里,你會有什么感受?”這些問題將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迅速消除思維障礙。
其次,趣味提問可以通過身臨其境的情境設計增強學習體驗。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育不在于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創造一個充滿意義的課堂場景。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情境表演創設身臨其境的體驗。例如,在教授《搭石》一文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參與角色扮演,采訪小演員并提問:“年輕人,請告訴我們,為什么你會在如此匆忙的情況下幫助老人搭石?而那位老大爺,您是否擔心學生會頑皮地跌入水中?為什么?”這種趣味情境對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對搭石與文本中人物心靈美的理解。
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趣味提問和身臨其境的情境設計,教師可以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這種趣味性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二)預留學生思考的空間
首先,可以預留適當的思考時間??刂频却卮饐栴}的時間可讓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提問中,同時也可避免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匆忙回答問題。這種做法既有助于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又能促進學生在認知水平上的進一步發展。當提出一個問題后,教師可以在心中默數幾秒鐘,之后再請學生回答。等待時間的長短可以根據教學任務的復雜性而定,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時間在思考過程中尋找更多信息支持自己的答案,更好地體現出有效提問的價值。其次,應為學生預留適當的思維空間,教師通過逐漸升級的層次性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因這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逐漸發展。此外,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有更多的展示和探索機會,也為學生提供更多思維空間。
例如,在教學《丁香結》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通讀全文,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這幾個方面的描寫又突出了丁香怎樣的特點?這時,教師不需要快速告知學生答案,讓學生繼續誦讀課文,找到文中作者的描寫層次,并總結丁香的特點,要給足學生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歸納丁香花的特點。之后,教師繼續提問,誰言草木無情?丁香花讓我們看到它身上的高貴品質,你喜歡丁香花嗎?請說出你的理由。這時,學生就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的確,丁香花從外表、氣味上都讓人愛不釋手,但是最重要的是丁香花身上的高頻品性與精神值得人們學習,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給與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與文本作者的情感結合一起,感同身受,最終獲益良多。
(三)轉變僵化的行動慣習,錘煉自身語言表述
小學語文教育強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教師顯示自身專業能力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不同,小學語文更加強調語言交流的重要性,要求學生經歷豐富的語言實踐,培養語言經驗,以便能夠在各種語言情境中進行交流溝通??紤]到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教師在提問時需要注意提問語言的精確性和藝術性,問題陳述應清晰明了,沒有歧義,用簡潔語言表達,使學生迅速理解問題關鍵詞,明白教師的提問意圖。提問語言應具有一定藝術性,適當的語調變化、有韻律感的語言表達,以及符合文本內容的語音語調,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能否找到一些細節,例如具體的場景或活動,讓你覺得春節在文中顯得特別有趣或獨特”“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文中如何展現人們對這一節日的特殊情感?”這樣的提問可將學生的思緒帶入課文之中,讓學生產生無盡遐想,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更具真摯情感。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在教學中占據關鍵地位。為改進提問有效性,教師可采用多種提問策略,積極傾聽學生回答,提供反饋與鼓勵,創設高效學習氛圍。此外,學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和培訓計劃,以提高教師的提問技能。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以及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