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娜 鄭秋瓊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潮汕刺繡文化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得益于嶺南文化粵繡的熏陶。因此,學校將刺繡特有的本土文化資源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刺繡珍貴的手藝,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潮風潮韻傳統藝術特色。將潮汕文化與刺繡藝術教育相結合,重在引領孩子學習、領悟鄉土文化,傳承潮汕傳統優秀文化的物質與精神內涵。幾年來,我們以確立 “辦規范加特色學校,育合格加特長學生”的辦學目標,把發展加強藝術教育工作作為樹品牌特色學校的重要切入口,進一步完善制度, 走出了一條藝術教育特色的改革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潛心教研勤探索,扎根教學促提升
1.認真規劃,整體推進
學校結合實際,就地取材,以學校文化、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特色為指引成立刺繡實踐工作坊。創建初,一是建立美術團隊融入工作坊,整體構思工作坊發展,確定工作坊設計方案,制定工作行事歷;二是設立工作坊獨立空間,室內從整體到局部合理規劃,備有展位及學生制作區域等;三是購置教學所需的刺繡材料,如繡繃、繡布、彩線、繡針等;四是完善刺繡校本課程,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通過普及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技能學習,保證刺繡工作的順利開展。
2.潛心教研,提升標準
學校高度重視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每年組織開展教學研究、業務進修、技能培訓、專家指導等活動。美術組教師在刺繡教學中主動學習教育教學新理念,探索新方法,扎實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力地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創建美育特色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還主動承擔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潮汕鄉土文化多路徑傳承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把刺繡教學融入課題的實驗研究中,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結題時并被鑒定為“優秀”等級,以此促進學校藝術組教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立足課堂促普及,打造特色頻出新
1.以點帶面,落實教學
深耕課堂,立足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學校嚴格按照上級要求保證美育課程開足開齊,并把刺繡藝術教育普及到全校課程中,以工作坊帶動普及班,把刺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引入課堂,面向全體,大面積鋪開,使校園形成一種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在教學中常抓不懈,落實研討常態化、規范化。在教學計劃中,逐步形成以“了解—接觸—掌握—領悟—自創”的過程。第一階段:學生初步了解刺繡基礎概念,認識刺繡的文化內涵;第二階段:學生初步接觸刺繡,學習基礎針法,進行制作練習;第三階段:學生掌握若干種類的刺繡技法和刺繡基本美學原理;第四階段:學生將刺繡與日常物象相結合,有自己的想法與領悟;第五階段:適當地自創刺繡作品。這樣,由淺入深、從生到熟,讓學生在刺繡的學習中循序漸進地了解、學會并熱愛這一傳統手工藝。
2.邀請專家,以學促進
學習從來不局限于課堂之內的活動。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做好傳承和創新,學校在2021年11月隆重舉行了廣東省“非遺特色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潮汕刺繡進校園活動,特別邀請了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汕頭市非遺項目傳承人洪裕靜親臨現場,為學生們講解了潮繡藝術的起源和特色,并且還為學生傳授了潮繡的技法。學生們在洪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圓滿地完成了一幅幅潮味十足的刺繡作品。
二、基本成效
(一)藝術平臺姿彩多,活動繽紛氛圍濃
學校在豐富的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實踐中,突出了藝術教育的人文性、審美性、創造性、愉悅性、實踐性。為更好培養學生特長,展示學生藝術才華,工作坊不斷調整教學方案,理論結合實際,設計多元化學習內容,將刺繡與現代審美藝術形式相結合,豐富學生課堂生活。
(二)優美環境孕生機,穿針引線獲佳績
學校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兩年來,經過不斷的實踐、創新,學生們所創作刺繡作品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均受好評。學校刺繡工作坊獲評為龍湖區優秀藝術實踐工作坊,學校獲評為廣東省第五批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美術老師也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撰寫刺繡教育教學論文。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顏六色的花線,為學校刺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