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音樂欣賞能力是幼兒應具備的一種重要的音樂能力,任何音樂活動都需要建立在幼兒會欣賞、會理解的基礎之上。但是,幼兒的欣賞活動不同于成人的欣賞,教師必須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和環境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與音樂能力發展水平,借助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形式,激發他們的欣賞欲望、探究動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而傳遞游戲是一種非常適合提高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活動形式,它可以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培養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傳遞游戲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的價值,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和操作。
一、選擇音樂素材,確定傳遞游戲在欣賞活動中的分層目標
在進行音樂欣賞活動時,素材的選擇直接關系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運用傳遞游戲,教師必須選擇樂段分明、可感性及可接納性強的音樂。
幼兒年齡偏小,情感依賴較強,欣賞的音樂應具有幼兒比較熟悉的音樂形象,表現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實踐和認知,以便提高他們的欣賞興趣。比如:歌曲《妹妹背著洋娃娃》由四句樂句組成,歌詞內容簡單,節奏舒緩,優美的旋律賦予幼兒想象的空間,不斷循環的樂段結構能讓幼兒在反復傾聽中去感受音樂。這首歌曲表達的情感對幼兒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所以將傳遞游戲引入其中非常適宜。那么,如何將傳遞游戲與音樂欣賞活動相結合呢?教師需要在詳細分析音樂素材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制定傳遞游戲在欣賞活動中的分層目標:在音樂的伴隨下傳遞物品,初步感受音樂的節奏;根據音樂的結構,按樂段進行傳遞,感受音樂表達的情感;通過不同形式的傳遞,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目標的制定,是為了讓教師明確活動具體實施的方向及內容。有了目標的指引,教師在設計音樂欣賞活動方案時會更具條理性,且能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及時評價。當然,目標只是教師預期希望達到的狀態。幼兒能否達到目標的預期要求,幼兒是否會表現出其他更具價值的行為特征,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捕捉,做好反思,不斷地改進目標,讓幼兒能夠真正通過傳遞游戲獲得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二、創編故事情節,讓幼兒在傳遞游戲中獲得音樂欣賞能力
將傳遞游戲運用于音樂欣賞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素材的特點、風格,通過創編故事情節,加入動作表演,讓幼兒借助故事載體與肢體動作來表現、感受、欣賞作品。將故事貫穿活動始終,不僅能讓活動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而且能使活動的每個環節過渡自然。在活動中,幼兒可以伴隨故事情節的發展多次傳遞,不斷地迎接挑戰,反復欣賞音樂、理解作品,在游戲情境中獲得音樂欣賞能力。比如:歌曲《媽咪寶貝》表達了濃厚的母子親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教師如果單純地帶領幼兒討論歌詞內容來欣賞歌曲,便無法讓幼兒生動地融入歌曲中感受音樂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設計音樂欣賞活動方案時,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創編了“送迷路的娃娃回家”這樣的故事情節。在活動進程中,教師不斷地拋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地投入游戲。
問題一:娃娃迷路了,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呢?(送娃娃回家)
問題二:娃娃的家離我們有點遠,我們這么多人可以怎樣幫助他呢?(我們可以鋪成一條小路,一個傳一個地把娃娃送回家)
問題三:在回來的路上,我發現了一個奶瓶可能是娃娃的,我們該怎么辦呢?(送到娃娃家) 怎么送呢?(用鋪小路的辦法,一個傳一個地把娃娃的奶瓶送回家)
問題四:我準備了一個禮物要送給娃娃,可是該怎么送給他呢?(用鋪小路傳遞的方法)
……
不難看出:以上問題的指向是為了增加傳遞的機會,但都賦予了故事情節且前后連貫,讓幼兒能夠多次傾聽、欣賞音樂,從而了解音樂的結構,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幼兒將娃娃抱在自己的懷里,輕輕地搖動,伴隨著音樂有起伏地傳遞給下一名幼兒。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能通過與娃娃的親密接觸去感受媽媽與娃娃的深厚感情,借助游戲換位體驗,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這樣的故事情節,不只是讓幼兒以學習者的身份去欣賞作品,更是讓幼兒有機會通過多角色的參與,多角度地去感受、欣賞音樂。
三、設計傳遞形式,培養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
在設計傳遞形式時,教師可根據難易程度將其分為單向傳遞、雙向傳遞和循環傳遞三類。
1.單向傳遞
幼兒站成一列縱隊,從隊伍的一端傳遞到另一端。比如:在音樂《媽咪寶貝》欣賞活動中,幼兒用“鋪小路”的方式將迷路的娃娃送回家,采用的就是單向傳遞形式。這是傳遞游戲的最初級階段,教師可以在幼兒首次接觸傳遞游戲時采用,讓幼兒在參與活動中了解傳遞游戲的基本規則。
2.雙向傳遞
這種傳遞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從一列縱隊的兩端向中間傳遞,這種方式對幼兒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用得比較少;另一種是幼兒兩兩結伴相互傳遞,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經常被運用。對于第二種雙向傳遞形式,以音樂《妹妹背著洋娃娃》欣賞活動為例,兩名幼兒分別扮演姐姐和妹妹,相互傳遞洋娃娃,由于角色身份明確,且傳遞對象是在兩人之間。因此,幼兒在參與活動中會更加關注音樂,對音樂有更加充分的欣賞和理解。
3.循環傳遞
幼兒圍成一個圓圈,在圓圈上進行傳遞。比如:在音樂《Chilly Cha Cha》欣賞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圍坐成圈傳遞帽子,音樂結束時,帽子落在誰的頭上,誰就要去圓圈的中間,根據歌曲的B段音樂進行即興表演。幼兒在傳遞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的歡快,在即興表演中進行情感的抒發。這種循環傳遞的方式決定了結果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因此每名幼兒都要關注音樂的起始,從而判斷自己是不是即興表演的人選。這種傳遞方式大大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注意力,以及對音樂熟悉度的把握。
四、巧妙應用策略,促進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將傳遞游戲運用到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制定的活動目標,巧妙應用策略,幫助幼兒搭建活動支架,促進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1.借助物體暗示
教師借助具體的形象,幫助幼兒有意識地認知和分辨音樂的樂段分布。比如:音樂《媽咪寶貝》欣賞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感受音樂表達的濃厚親情,教師希望幼兒能在音樂的伴隨下與娃娃擁抱、親吻、揮別,然后傳遞給下一名幼兒,并借助一系列的肢體動作來感受樂曲的節奏及其蘊含的情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用了“蝴蝶引路”的策略,即借助蝴蝶這一物體,根據幼兒與娃娃的互動情況,隨機地在音樂的分段處,用動作或眼神暗示幼兒在蝴蝶的前進下進行傳遞。在傳遞過程中,教師雖然沒有要求幼兒按一定規律,在每一個樂句或每兩個樂句處傳遞,但幼兒仍需注意傾聽音樂,有意識地分辨音樂的樂段。這對幫助幼兒分析樂曲、認識音樂的結構非常有幫助。
2.采用口語指令
音樂《Chilly Cha Cha》節奏歡快、曲風熱情、樂段分布工整,A段每兩小節一個循環。根據該音樂素材的特點,教師希望幼兒能通過傳遞來清晰地分辨音樂的結構及樂段分布,并在歌曲A段部分有規律地進行傳遞,即每兩個樂句后進行傳遞。為此,教師采用了口語指令策略,即在活動過程中具體提問,指向明確,要求幼兒在傾聽音樂的同時關注教師的示范——是在音樂中哪個“字”的時候進行傳遞的。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幼兒便能夠通過傳遞達到欣賞的目的,獲得欣賞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傳遞游戲是一個需要集體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動,它體現了活動的凝聚力和流暢性。教師將傳遞游戲運用于幼兒音樂欣賞活動中,不僅遵循了音樂的價值體系都應服從于兒童需要的價值體系這一發展要求,而且還對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日后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逐步深入、擴展地運用傳遞游戲,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