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胡偉華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隨著“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在“課程定位與性質”部分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強調個性化教學理念,要求各高校根據學校類型、生源、辦學定位等,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動態開放、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和教育教學全過程,各學校紛紛制定工作方案推進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由胡偉華擔任總主編,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紡織服裝專業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全2冊)就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以提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踐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目標,在“外語+”模式背景下,開發出來的大學英語特色課程系列教材之一。全書分為1、2冊,第1冊于2021年3月出版,第2冊于2022年7月出版。該教材主要面向紡織服裝相關專業的本科學生,旨在通過深化英語課程基礎性與紡織服裝相關專業應用性的有機結合,服務國家紡織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增強紡織服裝產業在社會的話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在語言習得的同時獲取本專業前沿的知識和信息,培養一批思想過硬、深諳行業發展、具備卓越語言和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紡織服裝專業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為指導,準確把握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目標及要求,以及新時代和社會對大學生英語水平及專業能力的需求,在設計和編寫中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力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綜合素養。教材編寫堅持思政統領,每個單元均設置“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如中國的絲綢、中國的時尚品牌等;同時,秉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設計訓練學生思辨能力的題目類型,包括思維導圖、問卷調查、課堂演講等。
《紡織服裝專業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分為1、2冊,每冊有8個單元。單元主題以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歷程為主線,涵蓋歷史、材料工藝、 文化、杰出人物、工藝發展 、時尚潮流、品牌故事及智能服飾等。具體而言,第1冊中,Unit 1 History of Textile and Clothing講解了紡織服裝的歷史;Unit 2 Textile Fibers介紹了服裝材料——紡織纖維;Unit 3 Textile Craft and Technology講述了紡織工藝與技術;Unit 4 Prominent Figures是對杰出人物的介紹;Unit 5 Western Costume and Culture介紹了西方服飾與文化;Unit 6 Fashion and Trend專注于對時尚潮流的闡述;Unit 7 Brand Stories講述了品牌故事;Unit 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Fashion則討論了人工智能與時尚的話題。第2冊中,Unit 1 Domestic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介紹了國內的紡織服裝業;Unit 2 Introduction to Textile Technology是紡織技術概論;Unit 3 Fashion Design是關于時裝設計;Unit 4 Asian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Culture講述了亞洲傳統服飾與文化;Unit 5 Fashion Marketing專注于對時裝營銷的探討;Unit 6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Fashion討論了時尚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問題;Unit 7 Retai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講解了紡織品和服裝零售方面的事項;Unit 8 Changes in Fashion and Clothing講述的是關于時尚與服裝的變化方面的內容。
教材在內容設計上高度契合人才培養的需求,每個單元都涵蓋了4個模塊:
模塊2為In-Depth Reading:此模塊為單元主體內容,由Text A和Text B 2篇文章構成。每篇文章后有重點詞匯和短語的講解,旨在為學生提供地道的語言輸入,幫助學生熟悉紡織服裝英語專業詞匯以及一些基本概念和觀點的英語表達。
模塊1為Pre-Reading Activity:此模塊是課文學習的熱身練習,由視聽材料和聽說練習引出單元主題,激發學生對話題的興趣及思考,同時培養學生的紡織服裝英語聽說能力。
[1]There are plenty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supply-siders and those who shaped Mr Reagan’s programme,not least in their diagnosis of their respective economies’ills.(2016-01-02)
“洗腳屋你都不知道呀!就是雞婆呆的地方唄。蘇石和我哥那天也真是不湊巧,剛好碰到城里在打黃掃毒,你說他們這當口去洗腳,而且剛好在做那事,還能不被掃進去嗎?說來說去,打黃掃毒還不是為了錢?每人罰款四千塊,交了錢就走人,沒有錢你就乖乖地呆著,派出所就把蘇石扣在里面,讓我哥出來搞錢的。”
開展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評價,制定評價系統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對水利工程生態效應的科學性、統一性進行評估。大多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仍以定性評價為主,缺乏定量的、科學統一的評估方式。在制定評價體系時,應做到定性與定量結合研究,定性分析需要以現狀調查為基礎,從水生生態系統現有物種的種類、組成、結構和功能,預測水利工程建設后對生物群落在組成、數量、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定量評估需確定水利工程生態影響程度和經濟效益大小,制定統一的、科學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使不同水利工程生態影響的評價結果具有科學性和可比性。
第三,改革教學模式,打造“網絡+課堂+實踐”三位一體的教與學體系。具體來講,可以通過網絡微信群、學習通等布置作業、發送學習視頻和補充資料、收集學生問題和作業、線上答疑;課堂上,師生互動,以問題為導向傳授知識,開展小組或個人口頭展示,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實踐中,通過線下或線上平臺,在學校或班級開展紡織服裝主題類英語微視頻制作活動、組織翻譯、演講和寫作類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紡織服裝英語類賽事。在整個過程中,需要聚焦對下列3個問題的思考:①如何挖掘紡織服裝英語課程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承與信念塑造、能力提升和人文素養養成的有機融合? ②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網絡、課堂和實踐有機結合,構建交互式多空間聯動的紡織服裝英語教學模式?③如何使課程發揮“立德樹人”作用的同時讓課程思政為課堂教學賦能增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模塊3為Exercises:此模塊為練習部分,是針對Text A 和Text B 設計的語言技能練習,包括Reading Comprehension、Language Enhancement、Sentence Structure、Translation及Writing,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分析、聯系、闡釋和評價等可遷移性技能,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輸出能力。
第一,重新修訂紡織服裝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制定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指南,關系到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選編,授課計劃的制訂,能使教師明確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和要求。教學設計需側重于對學習要素的分析,關注實踐中教學問題的妥善解決。
紡織服裝專業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根本目標,努力實現思政元素在紡織服裝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有效融合,充分發揮紡織服裝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遺憾的是,目前紡織服裝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等,因此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亟需對紡織服裝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革。
李敬益事后總結,辦這類事情就得用“親情、社情、實情”三者結合。在上述糾紛中親情是老太太對七個子女的生養之情,社情是商鋪5萬的市值之情,實情是大姑娘奉養母親多年的功勞之情,將三者糅于一體,通盤考慮,制定說服的策略與方法,方能化解。
第二,修改紡織服裝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的,增加思政目標。每門課程都有“課程思政”的功能,紡織服裝英語也不例外。除了讓學生掌握紡織服裝基本概念和觀點的英語表達與基本翻譯技能,提高學生的紡織服裝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之外,同樣要將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到教學全過程。如何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這都是紡織服裝英語教學實踐中要考慮的問題。
模塊4為Extensive Reading:此模塊為拓展閱讀部分,均與單元主題相關,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訓練信息獲取能力,進一步拓寬專業視野。
第四,改革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課件。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與選擇的教材有關,教材所選文章必須具有紡織服裝專業的專業特色,既扎根本土文化又放眼世界,能拓展學生視野,符合紡織服裝專業學生的專業和興趣,從價值、技能培養以及開闊視野等多個維度,加強學生跨文化思辨意識,滿足學生思想、情感與學習的需求。除了教材,還可以補充在線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宜通過廣泛使用插圖、動漫、影片等形象的教學載體,有效地挖掘育人元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
第五,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靈活教學。針對紡織服裝英語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可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借助有效的教學設計,提升課堂話語傳播的有效性,采用形式多樣、高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情感、理性等認同,培育本民族文化自信。
第六,改變重課堂傳授輕實踐運用的傳統模式,安排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課外是課堂思政的拓展和延伸。課堂上,可以組織和安排紡織服裝英語方面的翻譯、寫作、演講、辯論等活動,課堂之外,可以指導學生參與紡織服裝英語有關賽事,強化實踐運用能力。
在沙盤實訓課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利用強化理論來影響學生的行為。對于有利于課堂活動的行為給予及時的正強化,比如對成員參與度高、遵守紀律、主動學習的團隊,給予表揚、增加平時考核分等。而對于有害于課堂活動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負強化,達到削弱這種行為的目的,比如對課堂上懶散、參與度不高、遲到等行為的團隊及個人給予及時的批評、扣減平時成績等。
總之,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其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和學習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英語以獲得在職業領域進行交流的相關能力,而且是使學生了解國外社會與文化,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在學習、生活和未來職場中都能夠用英語進行有效表達。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紡織服裝專業大學英語課程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課程質量為抓手,對標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