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不斷攀升,2022年達到36.8億噸,較上一年同比增長了0.9%。近期國內外都有碳中和政策推行。
中國也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完成構建。以《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份文件為代表的雙碳“1+N”政策體系逐漸構筑完成,政府各部門出臺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區、市)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2023 年初,交通運輸部印發《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實現基礎設施環境友好、運輸裝備清潔低碳、運輸組織集約高效,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綠色發展水平總體適應交通強國建設階段性要求。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規劃》還提出了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的七項主要任務,一是優化空間布局,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指導約束作用,推動形成與生態保護紅線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綜合立體交通網。
二是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提升綜合運輸能效。加快推進港口集疏運鐵路、物流園區及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多式聯運發展,推進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推動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聯運發展。
三是推廣應用新能源,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鼓勵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加快現有營運船舶受電設施改造,不斷提高受電設施安裝比例。有序推進現有碼頭岸電設施改造,主要港口的五類專業化泊位,以及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2000噸級以上碼頭(油氣化工碼頭除外)岸電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四是堅持標本兼治,推進交通污染深度治理。嚴格落實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各項要求,會同相關部門保障船用低硫燃油供應,降低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排放,適時評估排放控制區實施效果。深入推進在用車輛污染治理。加快建立超標排放汽車閉環管理聯防聯控機制,強化在用汽車排放檢驗與維修治理。研究完善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準入制度。
五是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綠色交通科技支撐。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支持新能源運輸裝備和設施設備、氫燃料動力車輛及船舶、LNG和生物質燃料船舶等應用研究。修訂綠色交通標準體系,加強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標準的有效供給。
六是健全推進機制,完善綠色交通監管體系。健全完善交通運輸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組織領導體系,強化部門協同聯動。
七是完善合作機制,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度參與國際海運溫室氣體減排談判,主動研提中國方案,加強船舶低碳技術國際合作,引導國際規則與國內發展目標對接,推動形成公正、合理的國際制度安排。依托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等,宣傳中國綠色交通發展理念,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綠色交通標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