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梁鴻宇

自聯合國大會發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后,全球各地區、國家相繼展開碳減排目標,相關資料顯示,交通運輸行業是全球第四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并以最高的速度持續增加。
首先,是如何強化運輸成本的核算和考核。物流企業服務于甲方供應鏈,沿著運輸鏈完成物流執行,不同業務模式的運輸和物流站點運作構成了全鏈條物流服務。與甲方供應鏈產品碳足跡邏輯一樣。因此,沿著運輸鏈將不同的物流業務活動進行分段劃分,分別計算碳排放,所得到的排放數據總和就是物流服務碳足。
其次,是提高企業物流運輸管理水平,合理選擇運輸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合理選擇運輸工具、運輸方式,合理組織多式聯運、搭配運輸、組裝運輸,提高裝載率。
由中國物資儲運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織的中國儲運“陸港一體”大宗物資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評選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示范項目落地,中國儲運各參與單位充分發揮優勢,為鋼材、塑化、有色金屬、煤炭等行業的客戶以及期貨交易所提供高效服務,打造了更多標準化多式聯運產品。
通過運力的整合,消除由于企業內部各部門間壁壘、企業之間壁壘、區域之間壁壘造成的物流運輸資源浪費現象和對效率的影響。企業內部實現信息化管理,企業間嘗試通過綜合信息平臺的建立加強橫向溝通和信息共享。中國儲運作為中國物流集團重要子企業,以“十四五”戰略規劃為指引,聚焦綜合物流服務集群,聯合系統內天津、青島、西安、南京、洛陽、鄭州等區域分子公司,致力打造國家級重要示范項目。該示范項目主要依托中儲內陸、港口五個新建和在建多式聯運物流基地,充分發揮智慧運輸公鐵水多式聯運共享交易平臺優勢,整合貨主與承運方,實現多式聯運上下游企業間的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從大宗物資供應鏈經濟走廊的物流需求出發,構建“陸港一體”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第三,科學設計運輸網絡,實現優化運輸。在運費、運距及生產能力和消費量都已確定的情況下,可充分運用運籌學、規劃技術、網絡技術等解決運輸的組織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運輸計劃和方案。運用現代化的物流信息化控制,通過信息系統的數據匯總進行預測分析,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以快遞業為例,這類物流企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三張網”:天網、地網、信息網。“天網”包括飛機、無人機等運輸工具的碳排放;“地網”包括物流園區辦公用電、貨車等陸地運輸工具,以及快遞包裝生產等環節的碳排放;“信息網”則包括數據庫散熱等過程的碳排放。
減碳的過程也是同理。單個環節的減碳邏輯相對清晰:陸地運輸,換新能源車即可;航空運輸,給飛機添加相關燃料劑,或應用無人機即可;園區中轉,屋頂加光伏板即可。但要在各環節綜合使用此類技術,確保不影響整體的運輸效率,并實現減碳的整體目標,并不容易。
因此,搭建碳數據監測,和模擬減碳決策系,建立一個能夠科學監測各環節碳數據、進行模擬減碳決策的系統尤為重要。2021年9月,“豐和可持續發展平臺”(下稱“豐和平臺”)上線,可以實時核算碳排放量、監控碳目標達成情況。平臺采用的碳數據測算方法,與國際通行標準一致;對于沒有現成標準的部分,順豐就聯合相關機構,進行申報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