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梁鴻宇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是中國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吹響物流行業綠色轉型的“沖鋒號”,已有物流園區走上“零碳”之路。日前,基于京東物流碳中和物流園區解決方案,京東西安“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獲得由北京綠色交易所和華測認證(CTI)頒發的碳中和認證雙證書,這也是國內首個“零碳”物流園區。
為引領更多物流園區擔起物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6月17日,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供應鏈專委會與京東物流、施耐德電氣、聯合利華等聯合發布了《物流園區碳中和指南》,不僅系統闡釋了碳中和物流園區的頂層戰略設計思路,更基于豐富的業務實踐,在行業內率先提出物流園區碳中和的完整解決方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物流能耗持續上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能源消費由2010年的約2.51億噸標準煤增至2019年的約4.39億噸標準煤,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也由8.2%增至9%以上,預計“十四五”時期將繼續呈快速上升態勢。
“智慧物流園區倉內的各種作業依賴于自動化,進行出入庫作業的各種機器人、AGV小車、電動叉車、自動分揀機等都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同時園區內的辦公樓也會消耗電能,而園區內穿梭行駛的貨運車輛也是‘排碳大戶’。”京東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部智能園區產品負責人者文明說。
從微觀上看,物流園區涉及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等供應鏈各環節的業務功能;從宏觀上看,物流園區還兼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完善城市功能、整合區域資源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等社會功能。
《指南》顯示,實現物流園區的碳中和,一方面需要從不同排放源入手控制碳排放;另一方面,物流園區需要加大節能減排工作人員培訓力度,同時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提高節能監察信息化水平。
“在京東西安‘亞一’園區,我們用綠電代替了傳統的火電,通過倉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和儲能系統的應用自主中和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剩余排放量在北京綠色交易所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購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進行了抵消。同時,我們也進行了園區設備改造,如用智能開關等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此外,用氫能源車替換了燃油車,而到2030年,我們將把京東物流使用的所有車輛都替換成新能源車。”者文明介紹道。
《指南》提出,物流園區碳中和的解決方案需要戰略路徑也需要核心技術支撐。在綠色能源方面,圍繞物流園區能源結構轉型,需具備互聯互通的綠色能源基礎設施和數字化的綠色能源管理體系;在能效優化方面,可利用數字場站、自動化倉儲、5G端邊云協同、5GAR運維、智能運輸等技術;在資源循環方面,可利用共享托盤、循環包裝箱、耗材智能推薦系統等;在數字化全景方面,區塊鏈數據采集與共享、數字化全景展示能夠有效助力相關數據監測。
與此同時,在綠色可持續建設中,打破“孤島式”的單點創新,也需要攜手合作伙伴探索整個供應鏈上下游的低碳可持續運營。京東集團副總裁王穎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投入綠色可持續發展中,京東物流也將積極協同合作伙伴,充分發揮綠色一體化供應鏈技術優勢與豐富經驗,持續打造綠色低碳的供應鏈生態,共同促進企業、行業、社會的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