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莉 楊姝 楊瑞梅 成金波 周凡凱 金玉蘭
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給城市交通帶來極大的考驗。面對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尤其是通學路交通擁堵這一社會痛點,本文以中小學為對象,通過對其通學現狀和特征的調查研究,并利用“智慧通學”思想,有針對性地從道路交通管理、學校通學管理和新的出行方式建議三個方面提出和提出“五位一體”智慧通學方案,由此展開具體的解決策略。
中小學校交通擁堵是一類典型的常規性交通擁堵,在高峰期會形成交通量嚴重超過道路承載能力的情況。通過分析通學現狀特征,了解和探究中小學通學現狀及交通擁堵原因,為優化方案的設計提供支持。
1.1 道路交通特征分析。為通學路交通擁堵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將從便捷性、舒適性和安全性三個原則綜合考慮,結合現今通學路交通擁堵現象,分析其產生擁堵的原因。以下是通學路產生擁堵的一些特性分析:(1)道路網絡結構和密度不合理。某些地區的通學路可能缺乏道路連接或道路密度不足,道路結構單一,導致特定時段交通擁堵的問題。(2)缺乏相關交通標志和設施。學校區域應設置相應特點的交通標志,同時,也需要合理設置減速裝置等學校道路交通設施,以提高交通流暢性和安全性。(3)停車位不足。學校門口缺乏足夠的接送臨時停車位,導致大量接送車輛借用非停車區域,引發特定時間段通學路交通混亂和擁堵問題。(4)交通管理不到位。通學期間,學生和家長的交通工具種類繁多,這也是造成通學路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有效維護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需要進行交通管理工作。
1.2 對象特征分析
1.2.1 中小學生特性。一方面,中小學生上下學時易在學校門口逗留,使得學校周邊空間更加擁堵和混亂。況且該年齡段的學生思維不夠成熟,交通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存在一系列不安全的交通行為,有較大的交通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中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獨立自主能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上下學大多都依靠家長接送,而接送方式多為私家車和電動車,交通工具的復雜多樣,造成學校門口交通的混亂。
1.2.2 家長交通行為特征。由于中小學校門口在上下學時接送車輛多,中小學上下學時間和上下班高峰期有所重合,且放學時家長停車等待學生的時間長,致使學校門口交通擁堵現象越發嚴重。
根據上述的特征分析,本次研究建立“五位一體”的“智慧通學”模式。從道路交通管理切入主導,再由安全教育的推進與出行方式的改善服務相互配合,全過程由家校聯合會共同監督,并將通學效率結果反饋給家長。
圖1 智慧通學
2.1道路交通管理。本次研究的道路主要指中小學門口一定范圍內的道路。在道路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1 智慧停車——臨時停車+智慧停車小程序。(1)“臨時停車”指的是車輛在非禁止停車的路面,在駕駛員不離開車輛的情況下,靠道路右邊按順行方向作短暫停留。本次研究提出兩種“臨時停車”模式:第一,路邊模式。當400m臨時停車帶范圍(校門外左右兩側各200m)內設置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能滿足學校需求,則在臨校門外次干道單側設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臨時停車位;[1]小廣場模式。當路邊模式不能滿足學校臨時停車需求時,劃出學校約5%的用地作為門前臨時停車廣場,設置臨時停車位,并臨校門外次干道單側設置臨時停車位。[1](2)智慧停車小程序,是我們為輔助臨時停車而計劃設計的一款面向校園的微信小程序,可提供車位預約、導航、智能路線推薦、消息通知等多項功能,旨在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服務體驗。
2.1.2 開辟通學路。學校與政府根據人流量及地域性問題共同設立通學路作為學生上下學的路徑,并將圍繞“人”展開,把“便捷性、舒適性、安全性”放在首位,通過設計規劃實現安全性及通行效率的提高。(1)設計規劃流程。第一,學校服務半徑(《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50099—2011》中確定城鎮完全小學的服務半徑為500m,城鎮初級中學的服務半徑為1000m)[2]第二,分析此區域內的道路網絡,降低學生在通學道路上遇到機動車或者非機動車危險的概率,安全連續的進入學校,盡可能降低學生上下學通過復雜交通路段的安全隱患。[3]第三,確定通學路路徑,從居住區到學校的通學路,不應該穿越城市交通大型主干道或者區域主干路。第四,在上下學相關人員組織管理中,交警志愿者、家校聯合會等聯合監督。
2.2 精細道路布局優化設計。(1)物理措施減速裝置。對學區范圍內的道路系統進行安全規劃,建議當主路與支路相交時,主路方向的通學路人行道在相交路口抬高使得通學路上人行道在同一平面上,同時相交道路增加減速物理設施。(2)道路窄化減速措施。在車輛通行速度較快的地方通過車道窄化等措施,限制機動車通行速度,對機動車通行空間的寬度在物理或視覺上進行窄化處理,從而使機動車駕駛人降低行駛速度。(3)人車分離的道路安全設計。通學路路段上應做到人行道與車行道隔離,同時盡量避免通學路兩側開口,開口處須設置停車讓行標志標線和減速物理設施,設置人行道與其他車道的物理隔離,保證行人的安全。(4)目標管理的可視化設計。合理利用交通標識和目視管理結合,可以極大程度的引導行人和車輛的行駛方向,從而改善交通流量過于集中的問題。利用色彩可視化打造注重慢行交通氛圍,如在關鍵節點位置,采用彩色鋪裝路面標識,強化通行路徑的視覺認知效果;[4](5)渠化設計。渠化設計能有效改善交叉路口問題。通過增加道路口的進口或出口車道,使其盡可能匹配此路段的通行能力。通過人為設置通道的方法,減少交通相交的沖突點。利用合理的道路導流線,將渠道路口通行進行引導和分類,使其相互不影響如流水般通行。[5]
圖2.4減速設施與窄化設施
圖2.5道路橫截面圖
2.3 保障與實施。(1)學校建立完善的上下學組織計劃與組織機構。(2)利用“智慧停車”方案輔助解決家長接送的停車問題。(3)完善上下學治安與監護系統。(4)多人員,共監督,由家校聯合會,志愿者等人員共同推進安全通學。
2.4 學校通學“智慧管理”。學校是解決通學路交通堵塞的關鍵之一,對于通學路擁堵問題,學校的緩解措施大有裨益。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配合和落實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措施。(1)安全教育。除了可以利用傳統的班會課、講座定期開展交通安全知識宣傳和普及等主題教育活動之外,可開設“安全通學”公眾號,向公眾推送交通安全知識,輔助學校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為增加瀏覽量和觀眾的閱讀興趣,可以提高推廣方式的趣味性。同時,通過開展“網上交通知識比賽”,實現了“宣傳+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交通安全知識服務。(2)通學智慧新提倡。錯峰上下學是緩解學校門口交通擁擠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被運用于很多學校,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鼓勵學生乘坐公共交通上下學,可以減少機動車出行數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運用“智慧通學”思維,利用智能技術來輔助管理。例如,可以利用公共交通智能調度系統調整公共交通的班次和路線,使其到站時間盡可能與學生上下學時間貼切。
2.5 出行新方式——拼車。據調查研究,拼車能夠減少車輛保有量增加、延遲,轉移高峰時段。在交通擁堵的問題上,拼車上下學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通學路車輛數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的同時還節約了資源和成本,增加了同學間交流和接觸的機會,由此觀之,拼車出行具有眾多益處。此外,家校聯合會建立的初衷是為了緊密學校和家長的聯系。在通學過程中,也可以巧妙發揮其作用,在家校聯合會平臺組建“拼車分隊”,即讓家住的較近且家長間相知相熟的同學,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其家長輪流接送學生。
通過分析中小學通學現狀和特征,在此基礎上展開研究優化方案,由道路交通管理主導展開,從設計通學路與臨時停車方案雙維度優化通學,由學校的“智慧”管理推進,然后由拼車平臺拼車服務等措施優化服務通學問題。全過程家校聯動,最后所有信息反饋給家長,幫助家長更好地提高通學效率。并且有效緩解中小學通學路交通擁堵問題,實現時間價值和出行效率的最大化。
引用出處
[1]馮偉.路邊停車對路段交通流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
[2]黎茂盛,李錦淑,潘峰.中小學學校附近路邊停車位優化設計[J].交通工程,2018,18(04):6-11.
[3]肖勝.城市道路路段交通管理對其通行能力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4]馬國軍,蓋幸福.城市道路建設彰顯人文情懷[N].濟南日報,2011-04-26(006).
[5]陳歡歡.城市道路平面信號交叉口綜合評價及改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