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茹萍
自2004年起,在我國“農業、農村、農民”主題的文件中,農村電商物流一直占據突出地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一系列政策、發展規劃及標準成為農村雙向電商物流發展的機遇。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農村電商零售額高達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4221億元,同比增長2.8%。特別是我國淘寶村數量在原有高基數背景下再創新高,截止到2021年,我國共出現7023個淘寶村,較上年增加1598個,逐步從星星點點發展到遍地開花,成為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的中國樣本,如圖1所示[1]。在國家政策的引導激勵下,各地電商企業紛紛以各種形式構建農村物流網絡,逐步形成“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阿里巴巴率先依托淘寶平臺推行“千縣萬村”計劃,以各村級服務站為據點,形成“農村—淘寶—城市”的三級雙向流動模式,農戶通過淘寶平臺購買農產品和日用品,同時通過該平臺銷售農產品,建立服務站為其提供拍照議價、代買代賣等服務[2];申通發起“千鄉萬鎮”工程,以大數據為依托綜合分析,開通物流服務點擴大網絡覆蓋面,打造“下鄉、上行”的雙向優質通道。各大電商與物流企業在政策支持下向西部地區拓展、向農村地區布局,順應農村物流發展新趨勢,暢通城鄉間循環。
圖1.2017—2021年農村網絡零售額、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與淘寶村發展狀況
2.1 雙向物流集成度低。由于城鄉區域間的條塊分割,農村物流具有參與個體或組織的數量多而規模小、層次低、離散型強、聯合性差、組織化程度低等特點[3]。農產品上行物流活動與工業品下行的物流活動趨于分散,沒有進一步形成集聚效應。對于農產品上行而言,農民通常只負責農產品的生產,電商平臺會在確認接收到相應的訂單信息后,將運輸配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物流企業;而對于工業品下行而言,由工業品制造商負責生產,物流企業提供配送服務。一方面,由于各個物流企業間存在競爭關系,缺乏區域整體戰略協作,單一物流企業資源受限,僅僅依靠自身有限的力量在人口分布分散的農村地區開展運輸配送業務,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流程相同但實際運行方向相反,二者物流活動彼此獨立,缺乏信息共享與協作交流,難以做到對農村地區整體物流資源的分析掌握,信息難以及時溝通,使得農產品與工業品所依托的物流服務均為單向物流,物流車輛返程空載率高、資源利用效率低、及時響應能力低。
2.2 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四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我國網民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城鄉之間的互聯網普及率仍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高。此外,農村地區受地域、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限制,網絡狀況難以達到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信息化標準。同時,農村電商平臺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缺乏對信息化長遠的規劃以及維護信息化平臺的專業人才,難以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導致獲取物流信息渠道單一、時間滯后,難以準確判斷市場需求實際情況[4]。
2.3 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產品種類多、季節性強、產量大,需要及時分類儲存,部分具有特殊屬性的工業品也需要對其進行專門化的倉儲,但專業化的冷庫建設成本高、管理運營成本高,導致農村地區的專業化的倉儲設備建設難以推進。據統計,果蔬等農副產品在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到30%,對比發達國家將損失率控制在5%左右,我國在降低生鮮產品物流損失率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3.1 農村電商物流發展模式構建。如圖2所示,綜合信息服務網點成為連接物流平臺與電商平臺的橋梁,著眼于整個物流系統,整合物流資源進行有效分配,通過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和流程可視等舉措,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就電商平臺而言,消費、運營與加工是其主要板塊。農戶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進行個體消費或組織消費,與此同時農戶也可以通過企業到消費者(Business to Customer,B2C)、消費者到企業(Customer to Business,C2B)等電子商務經營模式銷售農產品,電商平臺對其產品進行輔助加工、包裝,以更好地促進銷售。就物流平臺而言,倉儲、配送、運輸是其主要板塊。有效整合和優化電商平臺和物流平臺資源與信息是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電商物流的突破口,這就需要以電商平臺和物流平臺為基礎,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形成農村電商與物流橫向和縱向協同發展新模式,在農村電商物流各個要素間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和信息實時發布共享。電商平臺依據訂單提出物流需求,各個物流企業發布運力資源,信息平臺依據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整合規劃,依據訂單分配物流設施與車輛,降低物流車輛空載率,消除資源浪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5]。
圖2 農村電商物流發展模式
3.2 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具體對策
(1)實行供銷配送協同。目前,我國農村生產資料的采購與農產品的銷售多采用分散的方式,缺乏農業配送體系的支持,難以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造成農產品配送成本高、農業配送渠道不暢。農村電商物流中供應配送與銷售配送雖具有不同特點,但可以利用起點和終點同位、路徑大體一致等特點,將供應配送與銷售配送各子系統有機聯系起來,充分考慮配送網絡的布局、配送中心的選址、配送路徑的規劃、配送信息平臺的搭建等因素,統籌安排,避免農村電商物流忙閑不均、往返空載的現象,提高配送集成效率。農村電商還可以采用共同配送模式,面向農村居民、各個電商企業以及相關物流企業,提高配送規模,節約配送成本;面向農村行政村建立配送站,解決農村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6]。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第一,加強網絡設施建設。網絡設施建設是開展農村電商業務的決定性因素,應當完善網絡硬件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普及寬帶網絡,扎實推進光纖進村,提高農村地區網絡覆蓋范圍。同時,還應當注重信息平臺搭建,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功能,促進各個環節數據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實現生產、配送、運輸、倉儲過程信息化、數據化,構筑農村物流信息與電商市場信息相結合的信息平臺,努力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融合,打破分割,提高物流設施的利用率,形成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體系[7]。第二,加強物流設施建設。農村地區應加大對標準化、專業化倉儲設施的投入,引進智能的分揀系統、冷鏈技術、智能倉庫等,以智能化設備代替一部分人工,提高農村雙向電商物流整體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物流基地、配送中心和倉儲設施,銜接其他物流環節。
促進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根本的落腳點仍在農村發展上。面對農村電商物流發展中的“短板”,需要凝聚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力量,從系統的角度,因地制宜,整合當地電商物流資源,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完善的農村物流體系,暢通農產品進城、消費品進村的渠道,從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引用出處
[1]王小兵,蔡萍,王曼維,等.全國農村電商發展成就、現狀特點、問題與對策建議[J].農村工作通訊,2021(24):57-60.
[2]高貝貝,張樹山,郭坤.電商環境下城鄉雙向物流發展模式研究:以大槐樹電商為例[J].中國商論,2017(4):37-39.
[3]“農村現代物流研究中心”課題組,賀登才,查迎新,等.中國農村物流發展報告(2013)[J].中國合作經濟,2013(9):8-30.
[4]吉文林,蘇治國,王周鎖,等.升級改造專業目錄精準服務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農林牧漁大類解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7):15-19.
[5]余小花.農村雙向物流供應鏈模式的網絡結構設計及其運行機制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1):72-76.
[6]陳鴦.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物流共同配送系統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6:71.
[8]宋宇.城鄉雙向流動的物流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