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一個朋友問我,人工智能對我們辦雜志、寫文章有沒有影響?他所說的影響,指的是沖擊,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普及的確對紙質媒體沖擊很大,而人工智能看上去會引領一個更強大的技術時代降臨。很多工作都可能被改變形態,很多工作會丟失。
我的回答是,只有積極的影響。
在美術設計上,只要我們準確描述想要什么,它基本上可以完整地體現人的意志。它可以畫出藝術性很強的畫作,也可以做出幾乎完美的照片,而且它幾乎不需要創作時間,可以立即生成。這對版面的美化是一個很大的幫助。目前來看,初期人工智能的角色還是表現為一種更趁手的工具,以往是畫筆、顏料和紙張,后來是設計軟件,無論哪一個都需要很強的藝術功底。而現在,只需要用言語描述。
科技發展似乎正在把一切東西的產生都簡化為語言修辭的能力,這在我們有限的人生經驗中,實在很驚人。
坦白地說,一切我們擅長的和固守的,都可能是落后的。電子郵件普及初期,很多人對它嗤之以鼻,認為這會造成人與人的遠程溝通離開有溫度的手寫,失去有儀式感的信箋、信封和郵票。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人類天然地會以文化的名義去反對進步。但我們今天絕不排斥人工智能,技術早已自我證明過無數遍,與馬車大罵汽車類似的情形,最終都無一例外成為歷史的笑柄。但我們目前不允許用人工智能去生成文章,讀者在南風窗看到的所有文章都是人類思維發揮創造性的結果。不是因為人工智能不夠高明,而是因為它的一切都建立在既有的基礎上,而對真相的尋求,以及思想的生產,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人類文明的增量。在我們這些增量當中,包含著理性、良知與責任,這些東西是人工智能永遠不會自我具備的。
另一方面,只有人類創作的文字才會飽含感情,而感情是文字的靈魂。當我們書寫愛情的時候,我們會想起初戀的笑顏,想起初見時的小鹿亂撞,想起山高水長的無涯思念,想起在某個飄雪的北方深夜,兩個人捂著大衣行走在路燈昏黃的街頭。這一點至為重要,因為人類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美的,是一種無法替代的享受,而我們作為高等動物,永遠需要這樣的美和享受,否則就會失去意義感。
但人工智能不需要一個創作過程,正如前述,它幾乎不需要勞動時間。需求的提出,就是結果的實現。這個省略是效率的體現,是生產力的驚人之處。但是,人類不能失去這個過程,美不是結果,美就是過程。失去這個過程的人類將會喪失審美體驗能力,那么再完美的呈現都在精神上毫無意義。
人工智能來了,我們都知道,它會把人類從一些繁重或者枯燥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解放出來意味著人類有了時間。為什么我們需要有時間呢?因為可以去做一些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指的就是過程之美,過程的享受感,是一種對創造性的追尋,是人類證明自己的是人類的唯一辦法。寫作就是一件創造性的工作,我們需要寫作。
技術的急劇進化,讓我越發相信共產主義的社會終將到來,因為在那樣一個社會里,人類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勞動是一種需要,勞動永遠是創造性的感受美的過程。馬克思眼光的洞穿能力愈發地讓人佩服,因為他對未來的設想不只是從人的需要出發進行的假設,還是在對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確信基礎上,展開的科學規劃。人類在未來終將甩掉一切不愿做的工作,只順從自己的內心。今天所謂財務自由,那時就是一種普遍的福祉。它不是建立在個人如何努力或者投機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科技本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果不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