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狼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始人薩姆·班克曼-弗萊德,11月初在紐約被判犯有欺詐和洗錢罪。美國監管機構還起訴了世界上最大的密碼交易所Binance(幣安),稱其經營著一個“詐騙網絡”。一場針對整個行業的清算似乎迫在眉睫。
一個越來越明顯的悖論已經浮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人們對政府和央行的信心都跌至谷底,而比特幣的化名創造者中本聰,則提出了一個純對等式版本電子現金的想法。在2009年比特幣問世后不久,中本聰寫道:“傳統貨幣的根本問題,就在于讓它發揮作用所需的一切信任。”如今,這個新體系卻在經歷一場信任危機。
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加密貨幣,依賴于不受某個核心方控制或管理的計算機代碼和網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去中心化確實發揮了作用。交易不需要依賴銀行、信用卡公司或其他機構就能以安全的方式完成。原則上,這應該會讓金融體系不那么容易受到欺詐和操縱的影響。
但不幸的是,迷戀這項新技術的客戶和投資者,遭到了欺詐者和胡作非為公司的利用,而加密技術最引人注目的創新—能夠提高金融部門透明度和增強可信度的區塊鏈工具—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掩蓋了。區塊鏈是攜帶一個系統中所有不可更改交易記錄的數字賬簿,而且存留于世界各地的計算機上,任何能上網的人都可以公開訪問。它們對算法的依賴,創造了一個傳統金融基礎設施所缺乏的強大資金去向追蹤機制。
那么,我們是如何最終得到這么一個常常與其創立理念發生沖突的加密行業的?一個答案是任何創新都不可避免地會吸引投機者的狂熱和欺詐,特別是在其早期發展階段。19世紀的銀行用釘子冒充黃金儲備來欺騙審查官。更近期的網絡時代給我們帶來了安然這類企業,而生物技術的繁榮則催生了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和Theranos血液檢測公司。
另一個問題在于,該行業那些面向消費者的平臺,只是將舊有的生意模式嫁接到一種專門為廢除它們而設計的技術上。比如,盡管FTX是一個“交易所”(通往區塊鏈驅動的加密貨幣門戶),但卻并沒有從根本上利用去中心化技術。諷刺的是,如今大多數加密貨幣持有者都將自己的資產存儲在一個需要得到高度信任且承擔著諸多傳統金融機構所具有風險的交易所里。
但在這些事件背后,加密貨幣行業已開始利用技術將天平重新扭向創新一側。其中一個例子是“儲備證明”的開發,這是一種使機構能夠驗證自身加密資產的數學方法。這樣的工具可以幫助防止像FTX那樣的崩潰,因為正是FTX的透明度缺失,使班克曼-弗萊德得以掩蓋其金融欺詐行為。
重要之處在于,“儲備證明”和其他類似工具更適用于加密貨幣而非普通金融資產—包括美元。因此,這些技術進步會促使傳統金融機構接受加密。比如,摩根大通就計劃將數萬億美元的價值轉移到區塊鏈上,而貨幣當局則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這將涉及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其法定貨幣的數字版本。
可以肯定的是,加密行業面臨著幾個艱巨的挑戰:比特幣挖礦留下的巨大環境足跡、相關非法交易還有隱私缺陷等等。但正如“儲備證明”所表明的那樣,加密界正在創設各類強大的新方法來利用區塊鏈技術內含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去創建一個更安全、更靈活的金融生態系統。
隨著這些創新的進行,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探索保護消費者免受加密行業過度行為影響的方法。而它們最好拋開那些新聞頭條,去尋求一種能讓這項非凡技術蓬勃發展的平衡性手段。
阿利·朱爾斯,加密貨幣和契約倡議項目聯席主任、Chainlink Labs首席科學家,即將出版區塊鏈主題小說《甲骨文》;艾斯瓦爾·帕薩德,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本文已獲Project Syndicate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