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桂維 高曉怡 陳 蕓 田忠玲 趙建飛 都韶婷
[摘 要]文章闡述了高校育人現狀,剖析了高校在育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文章結合基于“兩中心”平臺的“登峰班”育人實踐探索,對“登峰班”在人才培養方面積累的制度建設、機制建設成果進行了介紹,以期為同類型新建本科院校育人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兩中心”平臺;“登峰班”;育人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8-0112-0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育人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1]。高校育人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2]。高校如何有效開展育人工作,是目前工作的重點,亦是難點。
一、高校育人現狀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統籌推進實踐育人各項工作,切實加強對實踐育人工作的組織領導[3]。但在實際中,部分高校的育人工作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育人工作成效考核指標不夠明確。在實踐中,相對于如科研考核和教學成果考核指標等能夠具體量化的考核指標,高校育人工作成效考核指標難以進行量化。
育人途徑不夠多樣化。一些高校的教學方式主要為課堂教學和學生自學,缺乏校外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機會,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和個性化的成長需求。
育人效果不夠顯著。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無法科學評價育人工作的實際效果,也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導致育人效果不夠顯著。
二、“兩中心”平臺建設
浙江樹人學院創辦于1984年,是一所由浙江省政協創立、省教育廳主管的依靠社會力量辦學的本科高校。2020年,學校為破除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促進理工結合、工文滲透、醫工信等多形式的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滿足國家社會發展對培養新時代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依托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樹蘭國際醫學院和信息技術學院等相關二級學院,打造了交叉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實行“一院兩中心”的運行機制:“一院”即研究院;“兩中心”分別為浙江樹人學院化學與生物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浙江樹人學院分析測試與安全評價中心。
2022年12月,浙江樹人學院化學與生物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正式成立。中心聘請教育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化學化工學科組組長、南京大學教授張劍榮為中心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教授江全元和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計偉榮為中心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廈門大學教授任艷平、吉林大學教授孟慶繁、北京大學教授周勇義、嘉興學院教授艾寧、浙江大學教授方文軍為中心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目前,中心形成了儀器分析實驗教學實驗室、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實驗室、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實驗室、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實驗室、微生物實驗教學實驗室、醫學檢驗實驗教學實驗室共7個模塊實驗教學實驗群,以及微生物實訓中心和儀器實訓中心兩個教學實訓中心。浙江樹人學院化學與生物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每學年為全校超10個班級共1000多名學生開設近20門實驗實訓課程。
浙江樹人學院分析測試與安全評價中心成立于2021年12月,是由浙江樹人學院授權的獨立承擔第三方檢驗檢測工作的校二級機構,經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中心成功獲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中心是面向校內外提供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的公共實驗平臺,技術力量雄厚,隊伍專業精干。中心建有浙江樹人大學-安捷倫科技環境健康聯合實驗室、浙江樹人大學-JASCO光譜表征聯合實驗室,是浙江省污染暴露與健康干預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還與浙江中一檢測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有博士后工作站。
目前,研究院“兩中心”平臺在軟硬件條件上都已日趨完善。在軟件方面,研究院有教師近40人,其中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德國“洪堡學者”及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錢江學者”等。具體師資情況:碩士研究生11人,博士研究生26人,副高及以上職稱20人,有海外經歷者11人,國家級項目獲得者9人。實驗室情況:科研平臺12間,453 m2;校化學與生物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7間,1394 m2;校分析測試與安全評價中心14間,2403m2。儀器資產大于30萬的情況:資產為30~50萬的有8臺(套),50~100萬的有6臺(套),100~150萬的有7臺(套),150~200萬的有3臺(套),大于200萬的有3臺(套)。
三、基于“兩中心”平臺的“登峰班”育人實踐
高端人才庫的儲備及“兩中心”平臺的建立,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為此,研究院從2022年起,面向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樹蘭國際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和城建學院,選拔優秀學生組建“登峰班”。
(一)組建“登峰班”
“登峰班”是指由多個院系共同組建的、以培養綜合高素質人才為目的的特色班級。其特點是學習科目全面,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加強實踐教學和科研訓練,實現“一流課程、一流師資、一流教學、一流管理”目標。自2022年3月第一期“登峰班”招生開始,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有28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選拔,最終30多人入選第一期“登峰班”。2023年3月,第二期“登峰班”開始招生,有更多的學生報名參加選拔。
與其他教學班級相比,“登峰班”在以下幾個方面更有優勢。
課程設置更加合理。除了專業課程,“登峰班”還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科學素養、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培養。同時,還設置了科研實驗、科技競賽等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科研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多樣。“登峰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實驗、討論、案例研究、項目教學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實踐教學,在校內外進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機制較為完善。為了更好地滿足“登峰班”學生的實驗需求,化學與生物實驗教學中心對實驗室開放管理機制進行了摸索,制訂了相應的規則,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驗環境和服務。同時,分析測試與安全評價中心也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權責入手,為中心測樣提供完善的流程條例。
師資隊伍更優質。研究院博士占比68%,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占比29%,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師資支撐。目前,研究院還不斷挑選優秀的教師加入“登峰班”導師庫。
(二)樹立育人新理念
研究院大多數教師都是剛畢業走出校門的青年教師。因此,本院師資具有“三多”的特點:新教師多、年輕教師多、有海外經歷的教師多。如何將師資隊伍打造成滿足新形勢下高校育人工作需求的團隊,研究院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積極開展教師培訓。除讓教師完成學校要求的教師崗前培訓外,研究院還積極開展多項提高教師適崗能力的培訓,如多次邀請國家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馬奇英來院舉辦講座,國家杰青院長劉維屏教授也多次在全院大會上結合自己的從教經歷對年輕教師進行教學指導。這些包含教學理論和實踐教學等多方面的培訓提高了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方法。研究院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在日常教學中借助諸如翻轉課堂、實踐教學、互動教學和雨課堂等開展教學。這些教學方式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加強實踐教學。研究院教學以實驗教學為主。針對實驗實踐教學的特點,研究院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踐資源。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明確育人目標。研究院除對“登峰班”學生的平時成績有要求外,還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作為育人目標之一。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注重社會責任教育和人文教育,激勵學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養和能力。
(三)育人管理制度的完善
制度是工作開展的保證,要實現育人目標,可操作化的制度細則是關鍵。“兩中心”平臺為此制定了多項規章制度來為育人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目前,研究院已制定實施的規章制度有:《浙江樹人學院“樹人登峰班”學生選拔與培養管理辦法》《浙江樹人學院“樹人登峰”獎學金實施細則(試用)》《交叉科學研究院實驗室開放使用管理規定(試行)》《交叉科學研究院實驗室使用申請表》《交叉科學研究院大型儀器設備有償服務管理辦法》《浙江樹人學院分析測試與安全評價中心內部執行規范》《交叉科學研究院學生工位管理規定(試行)》 等。
在滿足正常的實驗實踐課程需求的基礎上,研究院充分利用教學實驗資源開展教學。自第一期“登峰班”組建后,經過一個學期對科學思維訓練等課程的學習,學生已具備進行科研實驗的能力,假期也有很多學生留校開展相關的實驗。化學與生物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因具有較為完善的教學實驗設備及充足的實驗場地,可以容納大量的學生,故對其的管理極為重要。針對這些問題,研究院從教師和學生兩者的權責入手,制作了交叉科學研究院實驗室使用申請表,制定了《交叉科學研究院大型儀器設備有償服務管理辦法》。
在后續的實踐中,研究院將根據實際要求,對育人規章制度進行及時的修訂。
(四)育人成效
自“登峰班”組建以來,其育人效果顯著,重要育人成果包括:學生作為第一作者,發表SCI 論文4篇;學生作為第一作者,在浙江大學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篇;學生作為第一作者,申請知識產權2項;獲全國大學生各類學科競賽獎15項、獲浙江省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獎18項;23人次獲校院各類獎學金。從中可以看出,學生能在導師的帶領下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
四、結語
基于“兩中心”平臺的“登峰班”教學模式下的育人實踐是一項有益的探索,其特點在于課程設置合理、教學方法多樣、機制較為完善、師資隊伍優質。通過這些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要求。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研究院將進一步完善“登峰班”模式下的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 黎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教育改革的指導與推動[J].時代報告,2023(1):25-27.
[2] 梁濤.英雄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育人的路徑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01-03)[2023-04-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