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曉娣
[摘 要]文章基于“三全育人”導向,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以警察院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實踐路徑為研究對象,研究總結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蘊含的育人價值,結合警察院校的特殊屬性,從思想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教師育人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育人舉措,以使警察院校學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升身體素質、提高創新能力、樹牢為民意識,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三全育人”;警察院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8-0128-04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和課程中,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1]。民族傳統體育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相融合對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道德觀念、文化自信具有深遠的意義。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但民族傳統體育在與學校體育結合過程中卻出現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地位偏低、課堂上多以技能教學為主、缺少核心內容的闡釋、達不到內外兼修等問題[2]。如何有效地將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課程建設、教學實踐相結合,是高等學校體育教育面臨的緊迫問題。本文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理念為導向,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探究道德培育與技能培養有機統一的課程育人實踐路徑。
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概述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指在課程設計、編排、實施、評價等體育課程發展全過程中直接或間接融入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文化、項目的課程[3]。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旨在通過深入研究和學習中國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弘揚我國悠久的體育文化,促進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理解和掌握。本課程將引導學生探索和體驗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特點、意義,及其與民族文化、社會發展的關系。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和運動技術實踐兩大模塊,分別對應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技能兩大要求。學生通過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和實踐,提升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水平,發展創新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為成為全面發展并具備民族自信的人才奠定基礎。
二、警察院校實施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的必要性
警察院校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的工作。警察院校應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學生成為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守護一方安寧的人民警察奠定基礎。民族傳統體育包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運動技巧,能夠對學生起到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強身健體的作用。警察作為社會維穩和執法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體育素養。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武術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和警察職業能力,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幫助他們更好地履行警察職責、保障社會安全。此外,警察工作常常需要團隊合作,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往往更注重團隊合作和協同努力。通過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生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學會與他人協作、溝通和配合,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社交技能,為日后的警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有助于個人身心健康發展,而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學習和實踐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質,使學生具備更強的使命感。
三、“三全育人”導向下警察院校實施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的價值探析
(一)傳承民族文化
如今,學校中的體育課程日漸西化,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參與明顯不足,傳承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4]。民族傳統體育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甚至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技術特點。學生通過學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能夠認識和理解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成為文化傳承的堅定執行者和守護者,更好地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的體育文化。讓學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并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自豪感。
(二)培養學生警察職業能力和體育素養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在接觸多種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后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項目進行學習,如中華民族的國粹——武術,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助力提升防衛與控制等多項警務實戰技能、增強警察職業能力。此外,簡單易行、趣味性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熱愛,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民族傳統體育的樂趣和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欲望。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定期學習,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及堅持鍛煉、參與體育活動的健康生活方式,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簡單易學、可塑性強等特點。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往往注重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體驗感,而不是一味強調提高運動技能水平。這就要求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體會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并通過游戲、比賽等來找尋民族傳統體育蘊含的運動樂趣。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鼓勵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進行創新探索。學生可以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制訂新的比賽規則。這種創新探索不僅能夠豐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涵,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和參與民族傳統體育。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進行創新探索的平臺。通過創新實踐,學生能夠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并為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民族傳統體育多是多人協作的運動項目,如劃龍舟、板鞋競速等多人項目,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團隊合作,需要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參與,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意見和需求。通過團隊合作的實踐,學生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會與他人協調合作,共同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參與戰術性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搶花炮、珍珠球等同場對抗性項目)時,學生還需要與團隊成員密切交流,共同制定戰術、協調配合,并在比賽中相互支持,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與其他同學共同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能夠拓展學生的社交圈子,使他們學會與不同背景和特點的人合作、相處,這些都會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交往產生積極的影響。
(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觀和精神內涵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通過課程中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認識到民族體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挑戰和威脅,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傳承責任,同時產生保護和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愿望。在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活動中,通過與同學團結合作,學生還能夠認識到體育文化與民族凝聚力等的關聯,這能夠引發學生對民族發展的關注,提高他們的社會意識和公民素養,使學生具備更強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和文化自覺性,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和民族的進步做出貢獻。
四、“三全育人”導向下警察院校實施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育人的具體舉措
(一)堅持德技并修,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依托警察系統的“模范標兵”,建設“大師工作室”“黨群服務中心”“雙帶頭人工作室”“團學組織”等教研活動載體,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社區”“法治知識義務宣講”等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家園意識,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融思政、體育精神和警務技能訓練于一體的項目化教學模塊,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二)賽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將全國、自治區的警務系統技能大賽、體育行業競技比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項所涉及的技能點、新技術融入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并在教學中予以體現,實現以賽促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化學生對警務行業的認識,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
(三)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打造“四有”好老師隊伍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倡導以德立身、以德立行,將英勇無畏的警務精神、體育精神作為教師培養內容,引導專業課教師團隊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建立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和把黨員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
(四)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推動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
1.實施混合式教學,實現提升學生學習深度的目標
將傳統的課堂講授通過微視頻等線上課程資源進行前移,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在課堂上,教師針對重點、難點部分或者針對學生在在線學習過程中反饋的共性問題進行講授。做到線上有資源,資源建設有助于對知識點的講解;線下有活動,活動能夠檢驗、鞏固、轉化線上學習的知識;過程有評估,對線上線下、過程結果都能有效開展評估。通過這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提升學生學習深度的目標。
2.打造“未來課堂”,促進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
順應知識來源多樣化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基于課程教學資源和教材建設成果,設計、運用“為民服務”“奮勇拼搏”“勇斗歹徒”等不同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案例,創新“體能挑戰”“警務人員虛擬服務”“警民共斗歹徒”等教學活動單元與內容,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學習新生態。
五、結論
警察院校作為培養特殊崗位人才的專業院校,本身就承載著重要的社會使命,因此,需要全方位做好育人工作。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一門旨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教師團隊通過科學設置教學內容,豐富教育教學形式,突破傳統體育教學“示范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途徑,增強警校生的文化自信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能直接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讓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技能。教師通過在課程中為學生講解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淵源,使學生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輝煌成就及其蘊含的精神價值;通過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體育文化,使學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5]。
(二)以培養體育素養為目的,提升警校生的身體素質
體育素養是指個體擁有動機、自信、體育技能和知識,懂得和理解體育價值,并具有終身從事體育運動的一種能力和傾向[6]。大學生的體育素養與其體育鍛煉習慣和身體素質有著緊密的聯系。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深厚的民族體育文化和多樣化的項目技能,對學生身心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調整課程授課形式及內容,融具體案例于教學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又增強了學生對職業崗位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提升身體素質水平。
(三)以培養創新能力為導向,強化警校生的“雙創”意識
教師鼓勵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進行創新實踐,如可以讓學生嘗試完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規則、創新比賽形式或引入現代科技元素等。學生有機會在民族傳統體育領域進行創新探索,將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促進他們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的提升。同時,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引入各級各類大賽元素,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與創業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這將有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創業。
(四)以培養社會責任感為目標,增強警校生的為民意識
警察是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維護者,承擔著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職責。在課程教學過程與社會實踐中,教師發揮教學團隊與校外榜樣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崗位責任感,并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以獨立或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相應的活動任務,深化學生對警察這一光榮崗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為民服務的職業情懷。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3-05-02].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張波,崔樹林,李永華,等.德禮并蓄、藝體共進:中華傳統體育“四維育人”課程模式探索[J].體育學刊,2023,30(1):118-123.
[3] 劉積德,劉轉青,楊林.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學術交流,2012(S1):208-210.
[4] 夏明海,何國建,劉天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進校園的文化價值再認識及策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6):69-72.
[5] 楊益東.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4):106-112.
[6] LUNDVALL S. 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A challenge and a possibility[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 113-118.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