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恒 李保文
(1 保定市農業科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 保定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保定071000)
近年來,保定市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2021 年9 月份以來,為了能夠全方面了解保定市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摸清不同縣市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困境,保定市農業科學院優質食用菌課題組不斷深入易縣、唐縣、阜平食用菌生產企業、加工企業、種植大戶等進行現場調研和充分交流,對生產模式不同、經營類型不同、技術設施不同的食用菌產業進行全方面調查,深度開展保定市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分析發展困境,有針對性提出相應的增效路徑。
1.1 推廣優質化食用菌栽培技術。近年來,保定市不斷加大力度發展短平快的優質食用菌產業,利用特色優質產業增值增效,在食用菌產業上不斷推廣優質化、標準化生產技術,篩選符合保定市栽培的優質食用菌品種,綜合符合保定氣候特征、栽培條件的食用菌高效、優質栽培技術措施,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成果突出。在優質化、標準生產技術推廣面,不斷推廣品種篩選、栽培袋生產、精品深加工、綠色病蟲害防控、秸稈綜合利用等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了食用菌品質。在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層面,不斷借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構建了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利用公司+農戶、公司+農村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行優質食用菌產業栽培、生產、加工及銷售。
1.2 充分發揮優質食用菌產業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優質食用菌產業具有周期短、經濟效益高、銷路廣等突出特征,在精準扶貧方面作用尤為突出,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八大優勢特色產業”之一。在扶貧機制方面,積極引導各縣市貧困村優質食用菌種植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采取土地流轉、吸收貧困戶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面,使得經營主體和貧困戶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營造雙向、穩定的合作關系。
1.3 抓住政策機遇提升產業等級檔次。在保定市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政策措施,打造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采取工廠化生產線加工菌袋,提供給菌農進行食用菌栽培生產。不斷促進優質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突破傳統栽培、營銷模式,采取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減少菌袋生產成本,提升食用菌品質及產業經營效益,為產業健康發展打造良好的基礎。
2.1 栽培方式傳統,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保定市優質食用菌栽培主要分布在全市不同縣區的60 多個鄉鎮,這種千家萬戶的小規模栽培技術方式,很難實現規模化、設施栽培種植,先進技術不容易到位,產品質量標準規范不易,工廠化生產難以實現,簽訂大額度訂單后難以履行。同時,菌農直接進行市場競爭的機會不多,真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產品難賣、賤賣的現象偶有出現。農村專業合作社生產類型單一,經營效益受到市場影響較大,全市目前食用菌企業中主要栽培平菇、香菇兩大品種,食用菌品種單一,珍稀品種規模化不足,“有樣品沒產品”的現象時有發生。
2.2 生產成本高,深加工企業規模小。菌農缺乏先進的優質食用菌生產栽培技術,對玉米秸稈、玉米芯等農作物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不能夠做到就地取材。目前保定市優質食用菌栽培原料主要來源于安國、淶源等地,生產成本過高,袋料市場受諸多因素影響,尤其是香菇生產栽培所需的菌料價格不斷上升,導致菌農生產經濟效益大幅下滑,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產生嚴重影響。目前保定市優質食用菌企業規模不大,大型深加工企業嚴重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加工鏈條短。
2.3 專業技術人才少。目前,保定市優質食用菌專業人才不足,保定市農業科學院承擔全市食用菌產業技術指導、服務推廣工作,現有在崗高級技術人員僅有5 人,工作中捉襟見肘。在縣級層面,唐縣設立了無公害食用菌示范生產基地,易縣、阜平縣食用菌產業推廣職能掛靠在其他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適應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2.4 銷售市場不健全,品牌意識不強。菌農、農村專業合作社及生產公司之間利益連接不緊密,機制不健全,三者之間共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食用菌生產企業品牌意識不夠,除了唐縣杏鮑菇外,其他品牌市場競爭力不足。香菇、平菇等產品本地銷售額度較大,產品銷售惡性價格競爭不斷,菌農經濟效益無法保證。白靈菇、金針菇、秀珍菇等規模化生產品種,外包裝主要以散裝、盒裝、袋裝等形式進行簡單包裝,銷售渠道不通暢,品牌影響力不足。
3.1 制定發展規劃,優化區域布局。依據保定市氣候特征及菌料特點,做好不同區域內主要栽培品種規劃,探討不同區域范圍內栽培類型的最合適栽培模式。在唐縣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阜平縣食用菌示范園區形成一定經濟規模。針對保定市食用菌生產具體情況,緊密圍繞杏鮑菇、白靈菇、金針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種,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促進本地食用菌產業集約化發展。大力推進食用菌訂單生產,利用“園區+公司+基地+農村合作社+菌農”產業化發展模式,實現龍頭企業和菌農之間利益聯結,提升食用菌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水平。
3.2 推廣重點實用技術,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和保定市農業科學院密切合作,研發和引進符合保定市區域范圍內食用菌栽培技術措施。重點利用溫控大棚、冷庫等設施,利用反季節栽培技術,在食用菌示范園區進行反季節工廠化生產,實現周年生產,提升菌農經濟效益。開展優質食用菌循環利用技術研發推廣,將廢菌渣利用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制成生物活性肥料,實現資源重復利用。
3.3 加快產品研發,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優質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利用干制、鹽制等初級加工技術,提高食用菌附加值。加大投入冷凍設施,利用保鮮技術,延長食用菌市場銷售期限,以時間差來獲取食用菌反季銷售市場。面向國際市場發展高檔次精深食用菌加工產品,以即食產品和保健產品來開發市場,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3.4 健全服務體系,培養食用菌專業人才。加大食用菌專業人才培育力度,尤其是回鄉發展青年及熱愛食用菌產業的科技人才,通過科技培訓,舉辦食用菌專題培訓班、菌棚現場培訓等形式,提升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將食用菌科技人才培育和培養列入保定市人才培養計劃,培育一大批能夠掌握先進技術的菌農和深加工人才,引進一大批高、中級科技人才,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