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婷 郭文潔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 撫順 113122)
具有極強傳染性的羊布魯氏菌病嚴重威脅養殖戶及獸醫的身體健康,人們可能通過接觸被感染的羊肉制品和羊乳制品而感染。而且當地的獸醫一旦感染也很可能成為重要的傳染源。養殖戶對這種傳染病了解較少,而且臨床癥狀往往被人們忽視或誤診。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我國羊養殖業的發展,羊的飼養方式也逐漸改變,從原來的散養放牧,變成現在的圈舍飼養,養殖數量及養殖規模的擴大,為養殖戶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的同時,該病在羊群中傳播的風險也相對增加;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羊養殖業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推動農村經濟及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因此,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不容忽視,養殖戶應該加強學習,提高對該病的重視。
山羊和綿羊對本病均有較高的易感性,據統計,感染該病的母畜數量要明顯多于公畜,但是由于癥狀不明顯可能存在對感染公畜的誤診漏診。該病病原主要存在于母畜的子宮,懷孕母畜的胎膜、關節囊及公畜的睪丸等處,隨著正常的生理活動排出體外。所以,舍飼的羊群一旦感染,在產仔期會引發大批母畜流產,流產率甚至能高達所有懷孕母畜的一半以上,這對于養殖戶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損失。
多數感染病例癥狀不明顯,常常不易被發現,部分病畜呈現關節部分病變,包括關節炎、滑膜炎、腱鞘炎等,通常為某個關節發生病變,但有時也能見到多個關節明顯病變,關節腫脹、疼痛,病畜跛行。
該病能夠引起懷孕母羊流產,在母羊懷孕的整個過程都有一定的風險會發生流產。病羊精神狀態低沉,少有進食欲望,待產期間焦躁不安,流產前兆為母羊陰道會流出顏色較深的分泌物,就算能夠生產,胎兒往往會死在腹中。該病對公羊的損傷也比較嚴重,除了關節損傷,往往伴隨生殖器官的損傷,通常表現為睪丸炎癥,導致公羊性機能減退,無法配種[1]。
2.1 加強對羊群的布病檢疫。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從外地引進羊只無論公母,均有一定的風險能夠攜帶布病病原,如果有從外地新購買的羊,應該注意做好防護,避免出現應激反應,引進的羊需要隔離觀察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在觀察期間要做布病的檢疫,直至確認購買的羊健康之后,才能與本家的羊群合群飼養。每年的配種繁殖期之前也應該做布病檢疫,公羊母羊均要做檢疫,確認健康方能參加配種,養殖戶們要加強學習,配種方式也可以作出相應調整,傳統配種方式會增加疾病傳播風險,不僅僅是布病,其他傳染病也可以通過配種傳播,因此可以選擇更加安全的配種方式,如人工授精。
2.2 定期進行預防注射。布病多發地區,或者養殖規模較大的地區,應定期進行免疫注射。針對于綿羊和山羊來說,效果較好的疫苗有羊種M5 和豬種S2 疫苗。羊M5 弱毒菌苗免疫方式有兩種,分別是霧化免疫和注射免疫,免疫時間一般在羊群配種前兩個月內進行,免疫時要注意,懷孕母羊不能進行免疫接種,進行霧化免疫時要把懷孕母羊分隔開。另一種苗為豬種S2 弱毒菌苗,免疫方式也有兩種,分別是飲水免疫和注射免疫,綿羊和山羊均可使用這兩種方法免疫,但是二者免疫期有所區別,綿羊免疫期較長為18個月,而山羊免疫期則為12 個月。S2 弱毒菌苗的口服免疫效果較好[2]。
2.3 羊舍定期消毒殺菌。這項環節在羊舍日常管理工作及羊布病防控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畜舍羊群的排泄物要及時清理,不能懈怠,尤其是一旦發現可疑的布病感染,畜舍場地的清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羊的排泄物包括糞便、尿液及其他分泌物,一旦有母羊流產,其子宮分泌物排出體外,這些分泌物都能夠攜帶病原,如果不及時清理,很快就能在羊群中傳播開,導致羊布魯氏菌病的爆發。
2.4 養殖戶加強相關知識學習。養殖戶應該重視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生與防治,因為這種病不僅僅侵害動物,人一旦感染該病,往往很難治愈,這種病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無論男女感染均會對生殖系統造成危害,所以養殖戶一定要重視起來,做好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