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婷
(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秀水灣幼兒園 河北 滄州 061108)
常言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也就是說,在學前0~6 歲時期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是非常關鍵的,不僅會影響孩子后續的成長,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未來。所以,在學前0~6 歲階段要重視對幼兒的培養和教育。
1.1 “共情陪伴”是從人本主義的創始人羅杰斯所提出的“共情”概念演變而來。“共情”是同感、同理心、投情的意思,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感受他人、感同身受理解他人。在幼兒教育中,共情陪伴一方面是指幼兒教師要以平等的心態正確面對每一個孩子,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教師設身處地的關懷與尊重。特別是因人而異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幼兒進行差異化的教育和培養,貼近幼兒實際,給幼兒以溫暖和關懷,促使幼兒心情快樂、情緒積極的學習和生活。另一方面是指幼兒對老師和同伴也要感同身受,理解、尊重、和諧共處,既能夠善于正確表達自己,又要善于理解他人,學會控制自我,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中的為人與處事關系,同伴一起學習、游戲、生活,快樂健康成長。
1.2 “心理社會能力”簡稱心力,是有效處理學習與生活中各種需要和挑戰的一種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等。心理社會能力主要包括情緒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影響幼兒心理社會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社會環境。
2.1 只關注了共情陪伴的時長問題,但對共情陪伴水平與效果研究不夠。因此,需要加大共情陪伴對幼兒心理社會能力培養的研究,認真分析幼兒心力建設的各種情形。
2.2 存在教師說了算的傾向。幼兒管理一般是流程化,教師占有絕對的話語權,幼兒的活動如做游戲、講故事、做手工等活動內容和形式都是幼兒教師安排,很少讓幼兒自主選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的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安排,學習和生活興趣不高,自主探索和發現新知的能力被限制。
2.3 教師對不同的幼兒進行統一管理,不能關注到幼兒自身的個性,尊重差異與個別化教育做的不夠好,不利于幼兒個性化發展。
3.1 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觀念,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充分尊重幼兒個體。在設計和組織幼兒活動時,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出發,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又要符合教學的要求。在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幼兒的陪伴者,積極帶動全體幼兒積極參與幼兒活動,并鼓勵幼兒主動與同伴分享游戲與活動中的成功與快樂,不斷增強幼兒活動的體驗感,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主性。
3.2 創設共情陪伴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一是對幼兒園室內外墻壁進行彩繪,突出墻壁環境對幼兒學習和生活潛移默化影響。輕松愉悅和富有教育意義的彩繪、圖畫、標語更能使孩子產生愉悅的心情與和諧交往的動機。幼兒在愉悅、輕松的環境感染下,樂于交往、自由表達、善于溝通。二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建愉悅輕松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信息技術背景下多彩的世界、優美的環境、優雅的視聽氛圍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活幼兒心智,有助于激發幼兒想象和創造力。
3.3 注重共情陪伴中的差異化教育。由于幼兒生活的環境不同,不同幼兒自身的性格特點也不同,如有的幼兒陽光、積極,樂于與其他小朋友融為一體;有的則表現為內向、靦腆,不善于與其他幼兒交往;有的甚至性情暴躁。所以,教師對幼兒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用統一的模式,要從差異化的角度去共情陪伴不同性格的幼兒。教師不僅要善于觀察,而且要耐心傾聽,要善于分析每個孩子的不同表現,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如對陽光、積極、樂觀的幼兒多表揚“你真棒”;對內向、靦腆的多鼓勵,多創造交往的時間與機會,鼓勵多嘗試與挑戰;對性情暴躁,以自我為主的幼兒循循善誘,教育他要與同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