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要目標是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在高等教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顯得至關重要。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當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全部忘記之后,還剩下來的才是教育。學習能力是會陪伴學生終身成長的。而以知識為載體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是《儀器分析》教學改革的初衷。
《儀器分析》 是生物技術專業大三的專業課,課程中涉及很多很多大型儀器的原理、結構特征、公式推導、計算等,邏輯性強,以往學生都會覺得這門課非常難且枯燥。如何化繁為簡、抓住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基于學習能力培養《儀器分析》課程教改的核心工作。
《儀器分析》教學改革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銜接上下了很大功夫。此課程內容涉及多方面知識,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如果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學生很容易像“聽天書”一樣,無法領悟各章節的內在關系。據理查德.E.梅耶提出的學習科學的原則之一——“容量有限”原則,即通過運用原有知識來創造更大的組塊,能夠讓人在工作記憶中有效處理更多的信息[1],筆者在講授每個模塊之前都會梳理脈絡,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化繁為簡,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關聯,能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更加有條理性,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習能力。
比如,第3 章電位分析法,教材總共有12 節,如果照搬教材的目錄,那么這一章的框架認知對于學生來說就存在很大困難。根據課時安排筆者選擇了7節(其中1 節自學,且布置了作業),合并成3 個問題。這樣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就是建立關聯的過程。
教材是教師授課的參考,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加工,讓知識的呈現更具邏輯性。整合的好處就是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看到關聯,因為大腦對于超過7 個以上的要素無法接受,要素越少,知識整合越簡單,但對知識之間建立關聯的要求越高。知識的前后關聯非常重要,比如第3 部分光學分析法,總共包括3 章:原子吸收、紫外發射、分子發光。這3 章之間是有聯系的,弄懂了這個聯系,學生對第2、3 章的相關知識都會有更好的理解。所以每開啟一章,筆者都會問學生上一章的關鍵問題,所謂的“關鍵”就是能夠關聯到此章的問題。比如由“原子發射”到“紫外吸收”,首先是“發射”到“吸收”,讓學生回想發射是什么過程(舊知),而吸收發生在什么時候(關聯舊知),把主語換成“分子”,就是本章內容;再比如由“原子”到“分子”,那么讓學生先回憶原子的軌道特征,然后去講解分子軌道特征,對比就會發現更復雜了,所以原子在前,分子在后。分子發光在分子能級上又引入了電子激發多重態,因而引發新的躍遷類型。學生會發現原來3 章之間有聯系,他們可以用舊知連接新知,而知識的設計是層層遞進,是一個有機整體,就像打游戲,關卡難度在提升。
通過整合,建立關聯,縮減內容,PPT 的呈現內容大致縮減了三分之二,但通過課堂測驗、學生反饋及總體成績,發現學生聽懂得多了,掌握的思維方法多了,理解程度深了,這說明我們已經從繁多的知識內容中走出來,走向整合,走向框架,走向思考,走向深度學習。
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的原因:一方面是給學生降低認知負荷,留出時間建立知識框架;另一方面是因為要留出時間進行課堂活動。因為學習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學習真正發生了”,而學習要發生,則學生必須要參與,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在結課反饋中,多數學生都反映在課堂中穿插的隨堂測驗、討論、選人回答等課堂互動環節,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減少走神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老師給出的任務都不是直接看就可以念出答案的,是需要經過分析才能得出的,這樣就帶動了他們的思考。
如何設計課堂互動,是不是只要有互動就會有良好的效果呢?當然不是,學生需要在課堂活動中有效能感、愉悅感,同時要留出余地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合理的引導方式,對學生順利開展自主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2]。所以應搭建腳手架,根據學生所處起點,進行階梯型難度遞增,讓學生逐級探索很有必要。有了探索的過程,學習才會變得有趣。一個無趣的教學互動方式很難得到學生的喜愛,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3]。筆者認為一個好的互動,可以通過問題帶動思考,提出的問題應當具有開放性,即便答案是固定的,那么通往答案的路徑也不一定只有一條。在《儀器分析》的課堂中,筆者經常會讓學生練習從多個角度推導出同一個結果。另外,問題設計還要有“可以避免的陷阱”,但要注意,我們設計陷阱不是為了難住學生,是為了設置認知偏差強化理解,所以陷阱應是學生通過舊知思考就可以避免的。當然,活動的設計一定是為目標服務的,除了能抓住學生注意力,還要確保過程的有效性,這需要教師多去觀察、收集反饋、進行評價分析。
對于課堂互動的及時反饋也很重要,應當包括肯定和建議兩部分,前者給予愉悅感,肯定好的方面,后者指明前進的路徑,讓快樂的學習游戲繼續進行。在肯定、賞識的角度下,學生才會愿意暴露錯誤,從而找到改進的方向。通過參與課上、課下的“真實學習過程”,學生才會一點點領悟學習的技巧,從而提升學習能力。
當學生找到為什么要提升學習能力的原因時,也就有了強烈的動機,學習效果會更好。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以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功能。簡單來講,課程思政的目標可以概括為立德樹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秲x器分析》的授課對象是對未來規劃已經有大致方向的大三學生,但他們在選擇具體路徑、樹立信心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本學期的課程中,筆者借《儀器分析》課程中知識的關聯,加入了一些關于未來規劃的內容。其實大道相通,知識的學習和人生的規劃有很多相似之處。當學生領悟到提升學習能力對他們未來發展終身有益后,便會在自主學習時,通過提前規劃、制定目標、選擇策略、尋求幫助、自我反思等環節,連帶提升多方面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發展中更具競爭力。此時,學生明顯更愿意投入到這樣提升學習能力的深度學習中。
從課堂效果、課下交流以及作業反饋看,大三的學生對于此非常感興趣,因為大三正是他們奔向未來的關鍵時期,在課堂中,能明顯感受到學生從大一到大三的轉變,很多學生都更加成熟了。所以課程思政的融入,既要和課程貼合,如鹽入湯,潤物無聲,也要根據授課對象的年齡特征、人生階段進行恰到好處的引導,這樣的效果往往會翻倍。
對于課程目標的設定,筆者也加入了知識之外的目標,比如建立專業自信、理性分析、交流、合作等。雖然最初學生并不能很快適應這樣的轉變,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一言堂”,但筆者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告訴他們開口說話、同伴交流、出聲思考,多去練習,去分析,去關聯,才會提升專業自信,進而提升整個人的自信,這對于他們的未來非常重要。大三的學生基本都能領悟,這就提升了學習的情感動力,在表達的過程中帶動思考。學生之間也會相互影響,營造出越來越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策略,內容編排化繁為簡、前后關聯,讓學生對于知識的脈絡更加清晰,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呈現得更加明顯,降低認知負荷;教學形式上多設置帶動思考的互動活動,給出及時、積極、有價值的反饋,讓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加工,并且感受到自己的變化;在學習中,更加自然的融入課程思政,提升學習情感動力,讓學生明確提升學習能力的意義和必要性,他們會更加投入。
作為大學教師,趕上了教學范式改革的時代,我們要勇于擔起這樣的責任,注重教學觀念的更新,積極參與培訓交流,勇于實踐。當目標設置是有意義的,實施過程是科學合理的,那么就一定會收到效果。在此過程不斷總結、迭代,找到上升空間,繼續調整,教師和學生都會有更大的收益。